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激活传统文化的三条路径

2016-01-14 16:25:1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高建旺

  互联网时代,国与国比拼的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生产,精神层面的较量正日趋激烈。有效提高文化软实力,应当回望历史,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从中华民族灿烂、悠久而又丰厚的文化家底中寻找源泉。激活传统文化,既要有方法上的廓清迷雾,又要有阐释中的时代新诠,还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

  “六经注我”、古为今用,是激活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每个民族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而这些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反过来又潜在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未来,及其在世界之林中的身份与地位。把潜在的影响化为自觉的传承,最大化地发挥传统文化对当下国民精神的“塑形”,使之“活”起来,就需要在方法上做出指引。传统的“我注六经”,以意逆志,返古以寻求与古人共鸣,固然重要,但“六经注我”,以意合理,开出新果,何尝不是文明再生的一种路径?而熟谙中国文化的毛泽东所提出的“古为今用”,也为传统文化生动起来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孔子作《春秋》,其褒贬的立意并非单纯指向与《春秋》有关涉的忠臣佞人,而是具有使后世“乱臣贼子惧”的深刻警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用意更为明确。唐代古文运动,复古中求新变,开启了不为虚文,而文以载道的新篇。古为今用,实乃绵绵中国传统之文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激活传统文化的内核。传统文化如何落实到“今用”,这就要求文史工作者自觉地担当起“讲清楚”的时代使命:“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讲清楚”高屋建瓴,总结了激活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我们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与探索。如果说四个“讲清楚”只是在抽象的层面论述历史文化传统对走中国道路的重要影响,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传播优秀历史文化的精要概括。这就要求能够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经世致用”的一种时代新诠。例如,研究传统戏曲的发展时可以发现,戏曲的发展伴随着一条平等诉求之路,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具体而又生动的诠释。

  内外兼顾,讲好中国故事,是激活传统文化的空间维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灿烂的文明古国,不缺乏故事与声音,缺乏的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方式。现代小说理论认为,相同的故事不同的讲述会有相异的效果。因此,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基础上,立足国内,放眼国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讲好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故事,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声音,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要手段。只有得到国内民众的认可、国外友人的接纳,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从书房走向现实,那些风生水起的“国学热”才有可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不竭的正能量。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国内国外的讲话中,他用典频密,对内很好地展示了传统文化对治国理政的有益借鉴,对外极好地传达了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世界观,如其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万物不齐”不仅生动地诠释了各国人民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也为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注脚。讲故事时,会用典进而善用典,正是激活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是源,但文化源头上的“水”不同于自然之水,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激活。而坚持“我注六经”、古为今用,凸显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都是激活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路径选择。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