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乡村的未来

2016-01-07 10:14:45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陈恒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未来的农业农村,将会是什么样,令人期待。

  人们知道,农业生产是建立在大面积土地上的,而城市则是要在相对集中的土地上形成高效的分工和资源配置模式,这从一开始便决定了城市和乡村必然会形成二元格局。当前,在快速工业化阶段,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的衰落是必然趋势,因为资源只会往更有效率的城市产业中聚集。这一点,在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阶段和我国当前面临的情况中都已得到证实。

  但是,乡村在经历了多年的“空巢化”境况之后,其实正迎来新的发展机会。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城乡户籍、社保制度改革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互联网等新经济因素带来的资源配置扁平化,都为城乡发展走向良性的二元结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带来了机会。

  那么,未来的农村,将会是什么样子?

  未来的农村,将会是有产业的农村。农村“空巢化”的根本原因是农村提供不了足够的工作岗位,离开产业的农村不可能留得住人,哪怕有了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试看国内发展得好的新农村,背后都是寻找到了一种新的产业做支撑,然后才一步步改变了落后的面貌。这种产业当然可以是第一产业的提升,但更多的是寻找到了二、三产业的机会。

  中国东、中、西部农村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不必强求统一的发展模式。在农村建设的实践中,靠近小商品生产或交易基地的村庄,依托互联网和物流业的机会发展成了“淘宝村”;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可能会发展成基于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村镇;一些靠近大城市的乡村,依托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和自身的农业基础,发展成以休闲农业为主体的度假式村庄……这些模式在全国各地都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实践。

  工业化时代,城市的发展壮大是基于分工的高效和资源的聚集,未来,随着基础设施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资源流通模式的扁平化发展,分工与资源不必再聚集一处,传统上城市与乡村在资源优势上的绝对差距将出现变化。乡村如果能保护好青山绿水,等待它的将会是“金山银山”。

  在发达国家,因为交通和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大型的企业总部开始更多地倾向于布局到环境更好的乡村,从而摆脱大城市的拥挤和高昂成本。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让城市与乡村的资源优势在传统上一边倒的情况开始发生转变,这也是农村的机会。

  未来的农业,也将会是高效的农业。抛开人口、制度的因素,单从农业上来看,中国农业的最大问题是用高投入保持高产出。中国对耕地的效用开发利用到了极致,但劳动力、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投入是过度的,边际效用极低,这导致中国农业生产的成本很高,难以与发达国家竞争。

  未来,我国农业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高效农业,寻找既能保产量、调结构,又能降成本和解放劳动力去创造更多价值的良性模式。

  未来的农民呢?他们将是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农民。

  第一种,是职业化的农民,仍然以第一产业为职业。他们在数量上大为减少,但劳动力的价值将大大提高,在收入上也将与其他行业从业者趋同。他们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农村的面貌已然不同,足以支撑他们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第二种,是市民化的农民,他们从农民工转化而来,定居城市,在城市工作,与城市居民无异。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在这两种之外或与之交叉,由于农村环境的改善,会如同发达国家那样,出现一批农民化的市民,或称之为都市农民。工作日是城市白领,周末是乡村绿领。这种情况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已经出现,在欧洲、日本、美国更是常态。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