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传媒变革与文学价值“新闻化”

2016-01-04 08:09:34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翠芳

  1980年代以前,文学传播主要靠文学期刊、报纸上的文学副刊来完成。1990年代以后,网络传媒已成了文学写作者、批评者乃至管理者不可忽视的载体。1997年网络文学发端,“榕树下”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在线阅读功能的网站。此后,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学网站涌现,一批有影响、有号召力的网络作家及一批受欢迎的网络小说出现。进入21世纪以后,文学开始批量在网络上延伸。

  从纯文学期刊、报纸文学副刊到文学网站,再到短信文学、博客文学、微文学,文学传播的载体一路变迁,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受众的阅读与接受方式也与以前迥异,文学的创作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越来越多,文学文本也由“长”变“短”,碎片化、情绪性的写作更为常见。

  文学创作与接受空间改变

  大众传媒的改变为文学的文本创新提供了可能。

  媒体的技术条件和传播特点是决定新的“微文学”文本形式的首要因素。微文学“短”的特点,来自手机媒体的外部限制,这种“媒介限制”使文学在审美上发生变化,以显在的形式体现于语言和结构两个方面,使文学的章法体式与刊发于其他载体上的文学文本区别开来。目前的问题是,对新媒体上传播的文学文本,缺乏深入的研究,人们对于新媒体于文学的意义,还没有相对比较一致的看法。

  除了“短”这一特点外,微文学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抒情而非典型的叙事文学。在新的大众传媒上发表的文学作品,要以情动人,而不以叙事见长。这些都决定了微文学的即兴性和抒情性特点。因其长于抒情,有相应的即兴性,小品散文、散文诗、哲理诗、格言诗等体式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新媒体在促进诗的生长发育和促进哲理散文的生长发育等方面,有着其他媒体不可取代的“媒介优势”。

  可能带来文学价值变化

  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微文学的勃兴,对营造社会文学气质,对文学美学价值的变革,起着重要作用。微文学作为新的文学生存空间,为文学价值发生变化带来了契机。首先,微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以散文的形式写诗的特点,正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诉求。其次,微文学以“直觉的”“感悟的”思维方式进行文学创作,对中国传统的修辞手法十分钟情,通感、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被广泛使用。

  在新的传媒形态下,文学更多带上了新闻特色。其一,反映现实几乎成了文学作品的共性。其二,文学文本的虚拟性普遍不够,文学语言的实验性不强。同时,大众传媒对时尚文化又非常敏感,如一些网络流行语言的使用,使整个文本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其三,大众传媒上文学文本的新闻性,还体现在这些文本往往把新闻和文学合二为一,使新闻与文学的嫁接真正成为可能。

  总之,大众传媒使文学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变化,它增加了文学的服务价值、商品价值,削弱了文学的可解读性,逐渐淡化了文学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文学的人文价值也遭到整体破坏。首先,大众传媒使文学的价值取向进一步走向新闻化,使文学的娱乐性、消闲性得到强化,却使文学对人生的终极意义缺乏相应的热情,不再把美学追求放在第一位,失去相应的人文意义。其次,大众传媒在文学作品方面的“低门槛”、“无门槛”策略,使每一个媒体受众都可以在大众传媒上“过一把瘾”,使媒体受众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文学创作不需要相应的美学积累,也不需要相应的生活积累和思想积累。再次,大众传媒对“泛文学”文本的大量刊载、传播,对“大文学”文本不加选择的传播,对文本新闻性的过分强调,对文学价值体系的非审美改变,对营造整个社会的“文学气质”有着某种程度的破坏作用。

  作家的“出场方式”已然不同

  大众传媒载体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学阅读方式,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特点。但同时,大众传播拓宽了文学的传播途径,使文学传播得以空前繁荣,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变得便捷。

  现在,一个写作者要走上文坛必须依赖大众传媒。要想成为作家,首先要成为一个新闻人物。考察当下文坛的文学新人们,几乎无一不是“新闻人物”,然后才是一个文学写作者。二是大众传媒使作家“明星化”、“品牌化”,大众传媒报道一个文学写作者,往往会被放到“文娱新闻”版上,作家成为一种“出版品牌”和“商品品牌”。三是大众传媒使文坛有了“庙堂”和“江湖”的区别,使文学话语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层次分歧。

  文学写作的层次性和文学话语的层次性由于大众传播的介入,实实在在地形成了。我们可以预测的是,随着受众的媒介素养的提高,随着人们对大众传媒话语方式的认识,不同层次的文学话语,可以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