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古代汉语教学中网络词语的运用

2015-12-26 09:09:44       来源: 《汉字文化》    作者:吴文文 郑雅彬

  古代汉语与网络用语虽然是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场景条件下使用的语言,但两者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相对日常用语来说,两者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用文字交流的书面语言,因此,它们必然会存在一些相通的现象。我们列举三个例子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 网络用语与古代汉语中的二合音现象以及反切现象 

  古代汉语中有不少二合音现象。比如《诗经·鄘风》:“墙有茨”中“茨”是“蒺藜”的二合音 ;《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中的“扶摇”的二合音是“飚”;《尔雅·释器》中“不律谓之笔”等等,这些和“你知道吗”在网络中用“你造吗”来表示是同一类语言现象。 

  古代汉语教学中反切也是一个很多学生不感兴趣的概念和现象。学生通常难以从汉语记音的历史角度去理解,认为这一方法很费劲,不好理解。 

  在古代汉语中,反切是常用的注音方式。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字的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可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在学习古代文献尤其是翻阅古代字书、辞书时,常遇到反切注音法。当下很多网络用语中的语言现象,与反切注音规则有相通之处。这样的网络新词如“表”表示“不要”、“酱紫”即表示“这样子”等。以这样新潮活泼的网络词来帮助阐述反切的概念,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在理解和掌握反切注音法上有很大帮助。 

  二、网络用语与古代汉语中的假借现象 

  关于古代文献中假借字产生的原因, 历代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古代字少。“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用文字来记录和表达的事物和感受日益增多,有限的文字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要,文字的假借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吴文文2009) 掌握汉字数量有限的人,在使用汉字来记录或表达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字不会写的问题。但他们又有变通的办法,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裘锡圭先生(1988)指出:“要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难,只有一条路:采用表音的方法。这就是借用某个字或者某种事物的图形作为表音符号,来记录跟这个字或这事物的名称同音或音近的词。这样,那些难以为它们造表意字的词,就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了。这种记录语言的方法,在我国传统文字学上称为假借。” 

 

  古人的这种文字使用状况,和网络交流时电脑键盘数量有限的情况是类似的。现代电脑键盘的键数可分为86键键盘、101键键盘、104键键盘,相对于生活中要表达的语言和概念数量,这些键盘实在是非常有限的。网络交流中可以发现,这些键盘中的10个数字键被最大化地运用起来了。像现在人网络聊天时,用“88”代替“拜拜(bye-bye)”,用“5”代替“我”,用“1314”表示“一生一世”等,原本需要按多个按键才能组成的字词用更加简单的单个按键就可以完成,交流起来更高效便捷了,这些数字用语不会给经常通过网络聊天的交流双方在理解上造成障碍,同时还能减少纯粹汉字交流给人带来的生硬感。除了数字用语的假借之外,网络交流中人为创造的两个汉字之间的假借现象,也增加了语言的活力和新鲜感。比如,前一段时间很流行用“有木有”表示“有没有”,也是用音近的“木”来表示“没”,这既是一种修辞方式,也可以看成是假借的例证。 

  三、网络用语中的“壕”等字与古文字中的“合文”现象 

 

  汉字是音节文字,一个字通常表示语言中的一个音节。但在商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金文里,一个汉字表示两个或多个音节的现象还是较为常见的,文字学家称之为合文。比如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利簋上的文字是表示“武王”两个音节,此外,甲骨文中的“太乙”、“太丁”等都有这样的写法。这些和“壕”用一个字表示语言中两个音节“土豪”有类似之处。又如商代甲骨文“雪”字作,字形上部分表示“天”,下部分象羽毛一般的两个符号是雪花形。但是,如等表达的其实是“雨夹雪”的气象和概念。同样的,有些网络用字虽然是一个音节,但表示的却是两个组成字所表示的综合概念,如上下结构的单个汉字“烎”,(yín),原义为光明,“烎”流行于网络中,被一些游戏玩家们用来形容自己充沛的竞技或游戏状态,是指对方越厉害越想挑战,与“开火”所表示的概念有相通之处。类似的还有“槑”等等,它们大多数是在日常网络交流当中衍生出来的,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为年轻网民所用。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