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君王与接班人

2015-12-24 08:00:10       作者:范子平

  封建时代,国无论大小必有君王,当然,这个君王,或者说国王,中国打秦始皇之后是都称为皇帝的。即便是中国分裂时代,譬如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哪个小国的统治者不是争着面南称帝?明末张献忠,虽说其晚期内外交困度日维艰,但还是一边在成都进行空前规模的屠杀,一边还要即位当“大西”朝皇帝,逃出成都时又对他当皇帝的宫殿楼房大火焚烧,这颠沛流离的皇帝位子只坐了两年就一命呜呼。另一支起义军头头李自成,攻伐吴三桂被清军侧击大败,惊慌失措匆匆忙忙逃到北京,清朝与吴三桂随后赶来大军压境,李自成也只能在北京呆上短短几天时间,但还是要煞有其事举行皇帝即位大典,称帝的当天夜里就逃窜出来,在清军的追击下仅一年就命丧黄泉。还有吴三桂,在叛清的战争败局已定,势衰力竭分崩离析之际,还要大演做皇帝的游戏,又是封皇后,又是封百官,又是“改元昭武”,几个月时间就见阎王去了。死到临头还都想过一把皇帝瘾,可见皇帝的吸引力有多大。皇帝的接班人称为 “储君”,一般称为“太子”。大部分是老皇帝死掉才轮到储君接班,但从储君到皇帝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时会拉得很长,有时会顿生变故喋血丧命。历史上君王与他的接班人虽是一姓一家的宗传,却也演绎出了太多疯狂的故事,不乏阴谋诡计,不乏刀光剑影。同时,专制社会里,皇帝接班人道德才能及个人命运对今后国家与社会的走向,对老百姓的生存与生活都有极大关系。

  一、三个未能接上班的仁慈太子

  对于封建王朝来说,最好的接班人,是既能继承并发扬光大本朝的优势,又能纠正以前统治之重大缺陷,率领臣民因时制宜改革前行开创新一代辉煌。说来也够奇怪,开创秦朝的秦始皇、开创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开创明朝的朱元璋,都是才干卓越的强势人物,也都是历史上的暴君,而他们立的太子却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不满意父皇的暴虐与残忍,希望治世辅以仁义慈爱。如果他们接班做了皇帝,他们朝代的社会将会有很大的改观,老百姓也能得到一定实惠,但这几位太子却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接上班,说来令人扼腕长叹。

  历朝历代开国帝王之雄才大略,可以说无出秦始皇之右者。秦始皇以非凡的毅力,吞并六国,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还有他制度上的创建,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其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体制格式袭用至今,所以毛泽东在文革中作诗批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历史人物总是多面体的。秦始皇能力盖世,勤于朝政,功名显赫,威震四方,但却有他的致命伤,那就是不恤民力和生性残暴。大规模的战争结束后,秦始皇没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赋税徭役繁重,浩大工程耗用大量人力,严刑苛法使得人民摇手触禁动辄陷刑。还有,虽然现在还有人论证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扫黄打非”,但无论如何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焚书坑儒”封杀舆论,禁锢思想,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对中国文化毁灭性的打击影响深远。

  面对秦始皇这样统治才干卓越又刚愎自用的铁腕统治者,只有等待大自然的淘汰,好歹苍天给人寿命是公平的,大独裁者并不能随意延续年岁。而作为“储君”的太子的扶苏,生性仁慈,早看出了帝国的弊端,多次以太子身份劝谏父亲要宽以待人要让民能休养生息。秦始皇焚书坑儒,扶苏再次上书秦始皇,认为“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扶苏仁慈的名声已经广为传播,一直到陈胜吴广起义,陈胜跟吴广商议时还说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起义军自称是扶苏的部队,打扶苏旗号来号召群众造反。可以说,有扶苏这样的储君,是苍天给老百姓一点希望,对积重难返的秦帝国来说,也是使它能从秦始皇的阴影里改弦更张,从而使自己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唯一的亮光。

  可惜这个希望阴错阳差地被赵高破坏掉了。当然有各种巧合的因素。前提一是扶苏并没有跟随在秦始皇身边,远离权力中心去北方前线监军,二是秦始皇没有估计到自己很快会死掉,所以没有对接班之事做出可靠的安排,而且他对自己的权威太自信,不知道一死则万事非,根本没有估计到自己死亡后一个小小的宦者令赵高有篡改遗诏的胆子。他临死前才让通知扶苏过来接班。赵高就利用了这个时间差,酿成一个惊天的沙丘阴谋。他抓住丞相李斯与扶苏以及蒙恬的矛盾,胁迫李斯与他结成同党,然后扣住秦始皇遗诏不发,反而假传圣旨逼扶苏与蒙恬自杀。扶苏如果有点刘邦的痞子精神,或者说如果扶苏能成熟一些,那么以自己正统太子的号召力,以跟他在一起的蒙恬大军战斗力,那是久经战阵的30万雄兵,还有大将蒙恬攻城略地的军事指挥才能,只要一口咬定圣旨是假(同他在一起的蒙恬就表示怀疑),或者宣布要“勤王”以清君侧,统率大军攻击前进直下咸阳,可以轻而易举地叫赵高之流灰飞烟灭。但历史没有这样上演,扶苏竟乖乖就死,说明他的仁慈善良,同时也说明他的幼稚脆弱。这其实也是历史不给秦帝国纠错的机会,其实也是苍天不给秦帝国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才干跟秦始皇相比是天渊之别,但残暴歹毒却超过乃父,甚至连对他的统治并没什么威胁的二十多个亲兄弟姐妹也一个个以残酷的刑罚屠杀掉,在赵高的策划与控制下,最后连参与沙丘阴谋的丞相李斯也杀掉。种种自杀性的行径肯定是加速了帝国的灭亡。起义造反蜂拥而起,反秦力量又互相混战,最后楚汉争霸,元曲总结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又有多少生灵涂炭!大动乱直到刘邦正式建立汉朝才逐渐停息。这就是扶苏未能接班的后果。

  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是又一个扶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各部落后,铁骑横扫欧洲。毛泽东咏雪词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将其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一直到当代,还很有把成吉思汗作为中华民族骄傲来张扬的。但鲁迅的认识与上述看法不同,他说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俄罗斯),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汗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欧洲人称成吉思汗是地狱最残忍的恶魔,而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的创建者。他继承了爷爷的雄才大略,在学习汉人体制及汉人礼节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他也继承了爷爷的凶残暴虐,他一生都在南征北战,攻灭大理和南宋时,每占领一地必有大屠杀。

  然而就是这样的传统下,出了真金这么一位体恤民情的仁慈太子。蒙古习俗其实是幼子在继承父亲财产、地位方面居优越地位,而且新大汗确立,须经宗亲聚议的忽里台大会通过,并无册封太子的习俗。忽必烈长子早年病死,真金是二子,幼子那木罕对继承汗位自然有强烈欲望。所以真金册立太子是忽必烈向中原汉族王朝学习的结果,也是战胜各种传统阻力的结果。真金礼贤汉儒,主张蒙古贵族子弟学汉文化。并以身作则。一次宗室子弟按蒙古风俗携鹰犬邀真金打猎,真金端坐学习不动,且立即把这些权贵子弟逐走。儒家提倡的忠孝、节俭、爱民等观念,成为真金的行为准则。真金主张为政减轻赋役、清廉节俭。江西行省进献岁课羡余钞四十七万,真金就怒斥:“百姓安,钱粮何患不足,百姓不安,钱粮虽多,安能自奉乎?”真金一件上衣有一次被墨汁弄脏,他命侍臣重新染色后再穿,侍臣请弃之,真金郑重地说:“我想做新衣并不难,但这件衣服还没坏,不能丢。”忽必烈由于连年用兵及大规模封赐,一直不断加强搜刮,横征暴敛,但太子真金却主张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真金在掌中书省期间,史称“明于听断,四方州郡科征、漕运、造作等凡是有关民之休戚者,闻之即奏”。这就与忽必烈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矛盾。1285年江南行台御史上书:世祖年事已高,应该禅位给皇太子。真金闻讯考虑到会引起忽必烈猜忌,十分忧虑。围绕在真金身边的有一个谋略集团,攻讦真金的也有一个官宦集团,双方进行了殊死博弈。元至元二十二年,本来就身体不好的真金忧郁而死。元朝历史就此改道。

  提起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来,人们首先要想起朱元璋“荆棘作喻”的故事。杀人几乎算得上朱元璋的乐趣,那天朱元璋又要大开杀戒,朱标就劝谏:“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当时没答复,第二天把一条棘杖扔在地下,叫朱标拿起来,朱标面有难色。朱元璋说:“有刺你不敢拿,我把这些刺去掉,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但这个譬喻并未难倒朱标,朱标从容答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这句话分量其实很重,暗含的意思有:如果说真有这么多的人该杀,那么就是因为当皇帝的你自己不大贤明。朱元璋听了,顿时勃然大怒,随手操起座椅,朝朱标投去,朱标身手敏捷,躲了过去,但也吓出了病。

  朱元璋也是号称雄才大略,但凶残暴虐不亚于秦始皇。也曾有人歌颂朱元璋的反贪,但是如果放在当代文明发达国家,朱元璋自己首先要因为贪腐而下台。他的嫔妃无数,大臣张来硕上书,劝谏朱元璋不要取已许配过夫婿的少女到皇宫当宫女,结果被朱元璋下令碎肉而死。他的子女(他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后代家族统一吃皇粮,仅他家族的俸禄就占全国总收入四分之一以上。他大兴文字狱,因他当过和尚,所以任何人不能提“僧”“贼”“秃”“光”等字,有人写的诗词中有“殊”字,他说是暗骂他“歹朱”,立即诛灭九族。

  朱标生性聪颖, 温文儒雅,史书中称他“为人友爱”、“孝友仁慈,出于至性”。从22岁起,朱元璋有意让他“练习国政”,下诏让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但朱标在练习和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过程中,宽以待人的忠厚个性不可抑制地显现出来,从根本上他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终因与朱元璋意见不合难以实现,因为大权毕竟在朱元璋手里。

  宋濂是朱标的老师,也是朱元璋的“文胆”,不但参与机密,还负责为朱元璋执笔起草各种重要文件,主持重要典籍编纂,后因年老体衰,上表乞归。朱元璋亲自替他饯行。宋濂顿首告辞说:“臣只要这条老命还在,愿意每年都到京城来觐见陛下。”但连续两年 “如约”来京贺皇帝生日,并未被朱元璋特殊垂询,于是下一年就知趣不来了。朱元璋却专门召宋濂的儿孙问原因,他们按照宋濂的安排回答说:“不幸患病在身,望陛下怜其年老,宽宥其罪。”朱元璋是谁?他一向对臣下要求严疑心大,立即派人到宋濂老家微服暗访,发现宋濂并未患病,于是勃然大怒,立即将宋濂儿孙打入天牢,以后全部处死;又派人到浙江抄家抓捕宋濂。朱标立即流泪劝谏:“儿臣愚昧赣直,又没有别的老师,望陛下哀怜,饶老师一命。”朱元璋怒骂他:“等你做了皇帝,再宽宥他!”朱标救老师心情急切,又惊惶畏惧,竟投水自杀,幸亏左右抢救才保一命。经过这样大闹,加上马皇后参与救人,才改判宋濂为流放,让他死于流放途中。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受命巡视陕西,并现场考察西安是否适合作为明朝都城。归来不久就开始生病,于次年四月撒手尘寰。结果只好由朱标的儿子,行政经验尚不成熟的朱允炆来接班,很快被凶残暴虐的四叔朱棣篡权夺位。于是能够出现一个“宽松开明的明朝”的希望灰飞烟灭。

  二、君王与接班人的斗智斗勇

  可以说,君王与接班人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关系。君王既要保证接班人能在自己死后能顺利接班,又要防止接班人在自己在位时提前坐堂,有史以来,这种微妙关系生成了数不清的血肉相残故事。

  中学课本上曾有翦伯赞先生的《内蒙访古》一文。翦伯赞先生在文中盛赞战国初期的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因为赵武灵王战胜来自赵国贵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迫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身份的祖传宽大的衣袍,淘汰了过时的笨重的战车,成功地实行了“胡服骑射”,使孱弱的赵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秦的军事强国,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因为赵武灵王深爱宠妃吴娃,就废除了并无丝毫过错的公子章的太子位,改封吴娃生的小儿子何为太子,以后又干脆将王位相让,使他成为赵惠文王。但赵武灵王并没完全放权,他自称“赵主父”想遥控军政。但这个“赵主父”又对公子章心生愧疚,打算把代郡分给他让其称王,还想收回实权重掌朝政。但已是赵惠文王的小儿子何羽翼已丰,哪能让赵武灵王(虽然才46岁)卷土重来!赵武灵王以在沙丘选看墓地为名,让公子章与赵王何随行。公子章的相田不礼劝公子章杀赵王何,控制赵武灵王,以奉赵武灵王之命的名义称王(这也是赵武灵王想不到的,不管哪个儿子上台,横竖不会让他再掌权了),于是借用赵武灵王的令符请赵王何到主父宫议事。赵王何仅派肥义赴命,自己严加戒备。公子章杀掉肥义。赵王何号令下的赵国军队大败公子章与田不礼部,进入赵主父宫,杀掉公子章,最后围困赵主父宫,不许赵主父出来,断粮断水达三个月之久。一代强势英雄赵武灵王,竟被自己最宠爱的小儿子围困得活活饿死!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向来与秦始皇并列,是一位文治武功赫赫有名的大皇帝。他不重出身,看中姐姐带的歌女卫子夫,就纳为己有,后封为皇后。卫子夫为他生的儿子刘据,封为太子。卫子夫恭谨谦和,太子刘据宽厚仁爱,凭借太子身份尽力平反冤狱,在百姓中口碑甚好,“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加上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新欢多多,太子誉少而毁多地位岌岌可危。这时出现了一个善于“卖直”表演的无耻小人江充,深受汉武信任,他以“巫蛊”之罪,诬陷太子与皇后,并通过预作安排,在太子宫挖出木偶人来坐实太子诅咒汉武帝之罪。在自思难以明辨情况下,太子斩杀江充,汉武帝派遣使者宣召太子,没想到此使者又不敢进城,谎报太子造反控制京城。汉武帝立即派军队平叛。刘据矫诏释放囚徒,又武装数万长安市民及附近胡骑。双方在京城长安大战五天,血流成河,最终以太子刘据惨败,在追捕下自杀告终。汉武帝派人收回卫子夫皇后印信,卫子夫自杀。卫子夫及太子一脉加上跟随太子的门客尽数被杀。太子仅剩下一个儿子刘弗陵。刘据死后,汉武帝给他谥号是“戾”,戾是罪的意思。史称戾太子之乱。假如不是权力欲作祟,还会有如此父子相残的灾难吗? 后来汉武帝对此事有所反思和悔悟,对已被太子斩杀的江充又灭其三族。

  有唐一朝,君王接班人的问题贯穿始终。唐高祖李渊的41个子女中,儿子有22人,其中长子李建成与一母同胞的弟弟李世民是争夺接班人的主要对手。因为李建成在“玄武门事变”中被杀,于是在历史上成了反隋建唐大业中无足轻重的人物。其实被册封为太子的李建成也文武全才,李渊晋阳起兵之后,他受父命率军西渡黄河,一举攻克长安,长安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功绩不亚于后来李世民率军攻克洛阳。但一直统兵的秦王李世民注意广泛搜罗人才,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集团。李世民先发制人,对合法太子李建成及弟弟李元吉先斩后奏,逼迫父亲李渊追认既成事实合法合理来逼宫换嫡,事已至此,作为堂堂开国皇帝的李渊毫无办法,还得目睹太子及其弟弟李元吉的后代——自己的十个爱孙被李世民屠杀。在李世民势力长大的情况下,除了知趣让位于儿子,还有别的路子可走吗?

  李世民的生殖能力似略次于老爹。他有35个子女,其中14个儿子。嫡长子李承乾被立为太子。李世民也曾苦心孤诣培养,几次李世民离朝(如守孝)让其临时负责,处理问题也大致得体。但四子李泰决心效仿老子来个诛灭太子夺嫡篡位。双方各聚朋党,培植私人势力,展开殊死搏斗。还有三子李恪,虽然非皇后所生,母亲又是隋炀帝的女儿,但却心事深沉,历史书上称“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争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李世民也十分烦恼。专门下诏称:“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着为令。”但权力的巨大诱惑下,谁还顾得上后果!后来太子见李世民有培养李泰李恪的意思,怀疑父皇要换太子,干脆勾结岳父(勇将侯君集)造反,被废为庶人,流放两年即长别人间。原来最有希望夺嫡的李泰因为不断跃跃欲试,也终被“幽闭”,后迁居均州的郧乡县,仅35岁就郁郁死去。李恪威望虽高却死于冤狱。五子李佑则因叛乱事败被赐死,六子李愔废为庶人,死于流放地。七子自杀,十四子被逼令自杀,再加上后来武则天的屠杀,14个儿子中就有12个“死于非命”!还是最柔弱的九子李治在长孙无忌辅助下拾了个皇帝干。

  唐玄宗是李治的孙子,武则天小儿子李旦之子。也是从宫廷争斗中成功走出来的皇子。在韦后毒死丈夫,筹划政变登基的关键时刻,唐玄宗联合姑姑太平公主一举歼灭韦氏一族,拥立父亲李旦重新即位,并立他为太子,以后李旦将皇帝让位给他。在跟姑姑太平公主的争斗中,他先下手为强,亲率兵马除掉姑姑太平公主,改号为开元。他是著名中兴之主,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他的生殖能力也惊人,有30个儿子,29个女儿。赵丽妃所生李瑛开元三年立为太子。武惠妃受宠幸生下寿王李瑁,唐玄宗即开始冷淡赵丽妃和太子。暗中的激烈争斗一直未断。经张九龄劝谏,才没有马上废掉太子。武惠妃又施计诬陷太子与二王谋反。唐玄宗偏听偏信,竟一下子将包括太子在内的这三个儿子一并杀掉。唐玄宗好色好乐,将自己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的爱妃杨玉环弄到皇宫里做了自己的爱妃。许多诗文歌颂唐杨爱情,然而这样夺来儿媳充后宫的爱情真的存在吗?唐玄宗晚年,享乐为上,渐趋昏庸。加上他重用的李林甫与杨国忠之奸,政治更加黑暗,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唐玄宗在西逃途中的马嵬驿,为禁军兵变所逼,赐死杨贵妃,继续西逃。百姓拦截唐玄宗希望他恢复被叛军占据的城市土地,但唐玄宗再也没有当初登位时的勇气,惊慌失措逃向四川。仅留下公元738年重新册封的太子李亨,并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一协调对安史叛军的作战。太子李亨以此为契机,北上宁夏灵武,在没有预先请示唐玄宗同意的情况下,就自立为皇帝,即唐肃宗。老爹那个现任皇帝怎么办?尊他一个空名“太上皇”。唐玄宗肯定心中极端恼火,但已把军权交给儿子,还能有什么办法?只好默默吞咽下这个苦果。战胜叛军收复长安后,玄宗也返回都城,但今非昔比,仅仅是个徒有虚名的“太上皇”。而当今皇帝唐肃宗,此时首要任务就是严防唐玄宗复辟,派人将老爹连骗带逼从城南兴庆宫里转移到太极宫,又把唐玄宗贴身宦官高力士流放到巫州。唐玄宗实际上是被儿子软禁和封闭在这个凄凉的世界里,也只有郁郁而亡这一条道路了。

  清朝的康熙大帝是一位深受汉民族文化影响的皇帝。在皇位继承的层序处理上,他采取了全盘接受的拿来主义。但出人意料的是,事业上颇能开拓进取的康熙帝,在处理皇位接班人问题上却捉襟见肘。儿子们的龙争虎斗使他焦头烂额,康熙身边美女如云,自身繁殖能力也强,先后生了55个子女。当时天花病不好控制,死亡率较高,但长大排了行的儿子也有24人。康熙22岁(康熙14年)时,就册立了不满两岁的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但随着皇子们渐渐长大,面对皇位继承权这个诱惑,兄弟们激烈的争斗就开始了。为了战胜对方,各自搜罗心腹臣僚,结成死党,勾心斗角,倾轧排挤。除了太子,势力最大者为皇长子允褆集团、皇四子允允瑱集团、皇八子允禩集团,其他皇子或依附这个,或依附那个,几乎全部卷了进去。太子胤礽聪明过人,精通汉满蒙三种文字,且娴熟骑射之艺。但长期的养尊处优使他极度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表演才能略次一筹,所以很使康熙帝失望。康熙二十九年,37岁的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因患病滞留在塞北行宫,从京中应召赶来的太子对病中的皇父神态冷淡,行同路人。为了让太子如自己所愿,康熙重拳出击打压太子党,将皇后的亲叔叔、太子的叔伯姥爷、多年来为康熙立下大功的朝中头号重臣索额图逮捕处死。但于事无补,他以后还是宣布废掉了33岁的皇太子。储君空缺,为诸位皇子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各个皇子集团,顿时紧锣密鼓行动起来。尽管康熙多次警告他们“勿令生事,安分而行”,但在巨大的接班人利益的诱惑下,各位皇子毫不收敛,竞相铤而走险。康熙别出心裁地搞了一次“官”意测验,八皇子允禩得票较多,他又疑心重重。环顾诸位皇子无一中意,无奈之下他又宣布恢复太子地位,并带在身边培养。但复立的皇太子更变本加厉地结党营私,甚至散布对康熙的怨恨。经三年零七个月的观察,康熙认定允礽“怙恶不悛”“毫无可望”,于康熙五十一年再次废掉了皇太子。对太子的立了废,废了立,极大损害了康熙的健康。早在第一次宣布废除太子时,康熙就 “痛哭扑地”“涕泣不已”,心力交瘁,痛不欲生。二废太子后,康熙“心神皆伤”,“万念俱灰”。一贯身体强健的康熙帝于69岁撒手人寰,是病死还是雍正趁父皇重病暗害,至今都是一个疑团。反正雍正帝即位后,立即对许多官方档案进行删改和销毁,并下令各省总督巡抚:“留心访察,不得容伊等将朕当年藩邸之旧迹私记存留,违者重治其罪。”

  比较康熙帝来说,中国历史上最强势的三个女人——吕后、武则天与慈禧,亲情世界更是欠缺。作为女人,除了青春时迷惑帝王使出的手腕,她们并未表现出多少温柔贤惠,而是表现出不让须眉的谋略深沉与杀伐决断。她们重视自己的儿子,似主要用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地位。其中吕后与慈禧更多相似点,都是只生育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是保证丈夫死后自己掌权的根基——在丈夫死后即凭着太后的身份执掌大权,儿子实际上是被视为傀儡玩弄于股掌之中。所以汉高祖刘邦在世时,吕后是拼命保住儿子太子之位。刘邦死后,16岁的刘盈即位为汉惠帝,但吕后压根就没打算将皇权交给这个“汉惠帝”,她虽是太后身份,却是事实上的皇帝。文静善良的儿子刘盈毫无办法。吕后强逼刘盈将自己亲姐姐鲁元公主的亲生女儿、十二岁的张嫣封为皇后(刘盈为反抗这强加的婚姻,也为怜悯自己这个尚属幼年的亲外甥女,拒不与张嫣同房),又将刘盈与自己喜爱的宫女同房所生的儿子刘恭抱给张嫣,又不顾儿子刘盈的感受杀掉这个宫女,以后把这个幼子刘恭也杀掉了。吕后还把曾与刘盈竞争太子的赵王如意(刘盈一直在想法设法保护这个小弟弟)害死,将赵王如意的母亲戚夫人砍断四肢,挖去眼睛,熏聋双耳,灌药使成为哑巴,扔到厕所,叫做"人彘"(像猪的人),并强令刘盈去看。心地善良性格仁慈的刘盈看到此情形深受刺激,专门派人对母亲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我作为太后的儿子,是没有脸面再来治理天下了。”从此自暴自弃,仅仅当了七年毫无权力的皇帝就忧郁而死。

  19岁而死的清同治帝载淳与23岁而死的汉惠帝刘盈有共同之处,都是被权力欲极大的母亲掌控一生。他父亲咸丰帝去世时,同治仅六岁,当然要靠阴谋多端的母亲慈禧当家。一直到同治17岁大婚亲政,慈禧仍干预朝政,甚至连儿子性生活也要掌控。因为慈禧不喜欢皇后阿鲁特氏,同治皇帝轻易不敢与皇后同房,又不愿按照慈禧的心意去临幸慈禧所钟意的慧妃富察氏,经常独宿养心殿,为了解闷,竟偷偷溜出宫去寻花问柳。这样的屈辱生活维持了不到两年就归天去了。

  武则天与吕后、慈禧太后略有不同,那就是她有四个儿子。再一个她从自己14岁做唐太宗的才人(在帝王的嫔妃中地位中下等,正五品)起步,又利用机会从感情上俘虏了太宗的儿子太子李治。等李治当皇帝后,又设计让李治同她的情欲故态复萌。以自己不再青春的身子(比唐高宗李治要大四岁,唐太宗死时她已虚岁26,唐高宗接她回宫时,她虚岁28),先后战胜萧淑妃与王皇后才当上皇后,又势不可挡地走向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之位,她更不容易,也更加成功。她与唐高宗生四子二女。大儿子李弘较有能力,二儿子李贤尤其优秀,但都被她逼死了。二儿子李贤看出了母亲重权力不重亲情的本质,曾写诗劝谏母亲不要诛杀自己的儿女:“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折使瓜好,再折使瓜稀。三折犹自可,折绝抱蔓归。”但没有效果。三儿李显愚蠢无能,父亲唐高宗死后仅当了44天皇帝就被母亲武则天废除。又立小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这个李旦倒是如武则天的意,生性胆小懦弱,对政治不感兴趣,再加上看到过几个哥哥的下场,想起来不寒而栗,于是一门心思保自己及家人平安为上。他在武则天面前唯唯诺诺,一切按母后吩咐办,从无自己独立意志。后来干脆将帝位让给母后武则天,连这个虚名也不要了。他成就了武则天的女皇梦。在权力欲望的熏陶下,武则天种种雄才大略的举措改写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历史,也演绎出了无数个毒辣曲折的故事。

  罗素曾把权力欲看着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主要标识之一。但权力欲是一枚双刃剑,在没有文明制度制约的情况下,它可以肆无忌惮地滋生着阴谋,呼唤着争斗,吞噬着亲情,泯灭着人性,从始至终带着血腥,但也成就着功勋与英雄的威名。封建专制下象征绝对权力的君王之位,一坐上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既能一言九鼎君临天下有无穷的权威,还可以身边美女如云有无穷的合法享受,还能显示自己的才干在历史上留下英名。因此稍有些心机的皇家子弟或当时评估自己实力有可能夺位者,无不心向往之。大家挤破头去拼死竞争,权力交接自然要伴随着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因此,不改变专制的体制,权力欲的嗜血性是永远不会中止的。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