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 定义最早见于晋代

2015-12-20 10:29:08       来源: 南京日报    作者:佚名

  

40323b1834686e9

  晋书(资料图)

  中国最早的雾霾到底出现于何时?有多严重?下面让我们从上古时代谈起,系统梳理下古代的雾霾记录。但必须注意到,古代“雾霾”与现代雾霾在成份构成上是完全不同的,往往是比雾霾更糟糕的沙尘暴类灾害性天气。

  “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

  “雾霾”一词,最晚在公元5世纪前后的史书上已出现,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上已有“雾霾”。书中的《前凉录》记载,当时在今甘肃武威这个地方发生一起以女为妻的乱伦事件。当时出现怪异的天气:“是月沉阴昏, 雾霾四塞。”

  就“霾”这个字来说,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在《合集》13467版上有一个,在一期7113版上有一个,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是毫无疑问的。

  在已出土甲骨卜辞中,少说已发现了十几个“霾”字,可见霾这种天气现象在上古时代时已出现,且不鲜见。甲骨卜辞多以天气现象来占卜吉凶,霾天一度出现较多。占卜者往往视作祸端来断析,可见霾天在上古人眼里是“坏天气”,是凶兆。

  “霾”的定义最早见于晋代

  上古时代的“霾”是否就是现在所说的雾霾?迄今气象学界和史学界仍存在争议。以往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甲骨卜辞中的“霾”是一种沙尘暴天气。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沙尘暴冬春季节的大风天多见,甲骨卜辞中的“霾”多与“雨”同时出现,显然,简单统释为“沙尘暴”是不妥的。

  依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沙尘天气按能见度的远近可分为沙尘暴、浮尘、霾三种。甲骨卜辞中水份(有“雨”)多的湿霾,应该更接近空气混浊的雾霾天气;与“风”一起出现的旱霾,或更接近沙尘暴。

  文史古籍中对“霾”的记载并不鲜见。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即提到了“霾”,其中《邶风·终风》有一句:“终风且霾”,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大风刮起,浮尘遮天。不过,《诗经》毕竟不是史书,最早对“霾”作出较科学界定的,是二十四史中的《晋书》。书中第十二卷《天文志中》称:“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不过,《晋书》中并没有灾害性霾天的记载。史书上最早的正式霾天记载见于《新唐书》,书中第三十九卷《五行志二》中“常风”条:“(长庆)三年正月丁巳朔,大风,昏霾终日”;“黄眚黄祥”条:“天复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前者是公元823年2月19日,这天是新年正月初一,自然是不好的现象,要记载下来。

  疑似雾霾天自唐代后始增

  那么,在公元823年之前,就没有关于“霾”的气象记载吗?如果没有,《晋书》上又怎会有对“霾”的具体解释呢?这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实际上,史书上对霾的记载,并一定用“霾”字。如“土雾”、“阴雾”、“黄雾”、“昏雾”、“黑风”等,都是疑似雾霾天。这类记载在唐代中前期即已出现,如李显(中宗)当皇帝不久的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灾害性天气频发,仅史载的疑似雾霾就有三次,分别是阴历六月庚午,陕西境内“雨土于陕州”;阴历九月四日,山西境内“黄雾昏浊”;十二月丁丑,“京师雨土”。而再往前,这类疑似雾霾在魏晋时代已较多发生,《晋书》上多次出现“黄雾”、“黑气”等气象描述。

  可见,唐宋以前中国就出现过雾霾天气,唐以后则雾霾天开始增多,越往后越多越严重。如《宋史·五行志五》 “土”条所记灾害性天气中,带“霾”字的有13起。《元史·五行志》也记载了不少霾天。到了明代,关于霾天的记载激增。《明史·五行志三》中,约记载了32起与浮尘有关的不洁空气事件,其中带“霾”字的达20起。如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丙申(公元1549年5月3日)那天,京城(北京)“风霾四塞,日色惨白,凡五日”。

  清代,康熙前后在位61年,有36年都发生了浮尘引发的不洁空气事件,共约50起,分布全国多地。其中带“霾”字的20起,与《明史》中所记整个朝代的总数一样多。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