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从刀刻到指尖:信息时代民众的汉字能力

2015-12-17 09:27:42       来源: 《汉字文化》    作者:陈燕玲

   

  美国《洛杉矶时报》20107月报道称:“当中国人拥有手机、智能型手机、计算机这类电子工具越多,他们就越没有机会一笔一划地书写中文。无论是使用计算机打字或发手机短信,大多数中国人是使用一套罗马拼音系统,你只要打出这个字的罗马拼音,就会出现一堆中文字供你选择。这样的结果导致产生一种奇怪的新型文盲:书写困难,无法写。而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的确,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全民的汉字能力在下降,不断有人提出必须要重视汉语使用者的书写能力;有人甚至认为,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汉字将会消失;也有人感叹“新时期的文盲越来越多”。事实果真如此? 

  我们认为,要衡量一个时代、一个群体或个人的汉字能力,应该弄清楚几个问题。 

  首先认识什么是文盲?新华词典的解释是“不识字的成年人”。我们认为,文盲具有时代性,不同的年代对文盲有不同的解释。对于扫盲来说,中国所指的文盲,是识字在500字以内的人。[1]国内的西南大学扫盲中心编写的《新编实用扫盲教材》这样界定现代文盲:不会电脑,不会理财,不了解用电常识,不懂得教育孩子,不遵守红绿灯等。对于用电常识,既然是常识,普通大众在生活中应该学习,掌握以后可以安全用电,减少对生命的危害。以及其他的一些社会发展带来的基本常识,民众很有必要对其掌握。联合国重新定义了新世纪的文盲,将以下三类称之为文盲 :第一类是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是目前扫盲工作的主要对象 ;第二类是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 ;第三类是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因此 ,有人戏称“新世纪里,一不小心你就成了文盲 ”。也就是说当今社会,文盲的标准已经不是你认识几个字的问题了,而是有了在文字之上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那么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符号在不断地更新,语言使用者必须在识字的基础上理解各种符号信息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如对“房奴”“×× 控”等的理解;“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人”这更是在文字能力之上的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了。 

  其次,要充分认识“汉字能力”的内涵。“能力”是心理学范畴的重要概念。朱智贤先生认为,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2]也就是说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表现,实践活动,是能力产生的基础。伍棠棣先生认为:“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就是能力。”[3]这是特别强调能力与实践活动的关系,良好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冯忠良先生则更进一步指出:“必须把能力作为对活动进程和方式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心理特征来考察。”[4]也就是说能力作为个体心理特征,不同于其他个体心理特征,因为它能对活动进程和方式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能决定完成活动目的的质量和速度。同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心理学关于能力实质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汉字能力的实质有很大的帮助。能力是一种内隐的心理特征,它是通过具体的活动表现出的品质水平。也就是说,当知识技能结构网络内化成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并运用于具体的活动中表现出品质水平时,才能说具有一定的能力。基于心理学家对能力的解释,我们认为汉字能力是在识字的基础上,能写能说能认,并在此基础上能够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单能写或单具有较强的说的能力,我们充其量就说笔头好或口才好,不能说一个人具有较强的汉字能力。汉字是意符·音符·记号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汉字能力,指的是用汉字进行记录、表达和交际的能力,包括写、念、认、说、查等五个要素,其中,写、念、认各以汉字形、音、义为理据依托,是成就汉字能力的基础要素,属本体范畴 ;说和查是以汉字的形、音、义为基础,以熟练掌握本体范畴内的各个要素为前提,来称说和使用汉字,是写、念、认诸要素在应用领域里的延伸,属应用范畴。本体范畴和应用范畴内的五个要素联合构成了衡量汉字能力高低的尺度。[5]汉字能力等同于汉字书写能力吗?显然不是,书写能力只是汉字能力的一个小部分。当今社会,人们的这五种能力降低了吗? 

   第三需要正确理解“比较”的规则。汉字能力下降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解决比较的内涵。人们通常认为,比较是指不同的事物和个体之间的比较,我们认为,比较应该是在一定相同点的基础上对同一事物或不同事物的比较。下降是一个通过比较而得出的结果,那么如何对民众的汉字能力进行比较呢?    

   

  基于对“文盲”、“汉字能力”和“比较”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信息时代民众的汉字能力。 

  其一,有必要对民众的汉字能力做全面、科学的比较。 

  汉字能力作为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个体从事言语实践活动中的动力倾向及个性特征上的差异。像“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属于动力倾向;“性格、气质”等属于个性特征。有的人乐于和他人交往 ; 有的人就喜欢独处。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则多愁善感。都会从个体言语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从而给汉字能力赋于了强烈的个性色彩。能力有强弱、个性色彩有差异,在比较的过程中必须要寻找合适的具有比较价值的个体进行,我们不能把当今的一个初中毕业生的语言能力与鲁迅、郭沫若等大家比较,比较应该具有比较的价值,应该考虑比较的参数和比较的可行性,如将外国的城堡与中国长城的比较。 

  我们认为汉字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个体的能力上的,而应该体现为群体性的能力。将同一时代的中学生与中学生对比等等,这样的对比才有价值。最初的文字是刻在甲骨上的用来占卜的,早期的文字不是简单地记录语言,是人神对话的产物,巫师可以说是人间与上帝的记录者,在这样的时期,文字不是用来交际的,认字的人微乎其微,可以说99%的文盲,字只有少数人懂得使用。从国民受教育的角度看,历史上,中国的教育都是上层阶级的教育,平民百姓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女性更难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谈不上识字,更谈不上用字了。再加上汉字自身的特点,以至于“吾华四万万众,识文字者,百人中仅得数人,通文义者,千人中未见百人,无怪乎愚而且贫”[6] 

  我们看一组数据 :新中国成立前80%的中国成年人是文盲,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871%人口抽样调查比较,199015岁以上人口的分年龄性别的文盲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50岁以下的各年段的女性文盲率下降的速度远远高于相对应的年龄段的男性文盲率下降的速度。在45岁以上的人口中,男性文盲率1982年为32.23%,1987年为22.69%,到1990年为14.77%,比1987年下降7.92个百分点 ,1982年下降17.46个百分点;女性文盲率1982年为74.45%,1987年为56.99%,到1990年为42.24%,比1987年下降14.75个百分点,1982年下降32.21个百分点。[7]这组数据要说明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们国家的文盲率在快速下降,识字超过500个字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国民的识字量在逐年上升,目前文盲率4.9%。扫盲了,大众认字了,就能用了,买东西能看懂物价,出门能看懂车船的时刻,能说、能读甚至能写。难道说,这是汉字能力的降低吗? 

  当今的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并能熟练地查阅资料,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量化为:学生识字量为3500字,默读速度为每分钟500字左右,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 名著23部)。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字等。”应该说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青年一代的识字量是在大量的提高,使用文字的能力也在普遍地提升。 

 

  如果是汉字能力的下降,那么我们的扫盲工作也都落空。如果是汉字能力下降,也就是否定了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效。应该说相对于解放初,相对于三十年前,相对于十年前,我们国民的汉字能力是提升了。 

  第二,汉字是当前民众接受信息的基本工具。 

  当今社会信息高速发达,信息的传递靠什么?靠的是符号,而语言符号是传递信息的重要的工具。信息的传递途径很多,除了传统的媒介如报纸、电视、电台等,手机和网络与其无空间高速度而快速成为现代信息的重要媒介。如今天的大部分报纸都能以在线的方式阅读,甚至是数字电视,都能提供试题形式无法涵盖的内容。发送到手机的新闻,进一步加强了新闻媒体与读者的互动,而这种互动的基础是什么,最根本的是对文字符号的识别。这种生活方式是三十几年我们想像不到的。20047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6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27.9%[8]截至200512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11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人。[9]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222日发布的公告,截止2012年底,互联网上网人数5.64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5.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上网人数增加的数字有目共睹,网络已经是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大众看书、学习、联络、沟通信息的主要渠道。民众的阅读量在大量的增加,阅读的前提就是熟知汉字,民众依靠网络学习、沟通、工作,靠的还是汉字。难道我们能说,我们的汉字能力在下降? 

  第三,当代语言的发展变化是民众汉字能力的一种表现。 

  如果说汉字能力下降了,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年层出不穷的新词新语?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与传统词汇结构不一致的词语。我们认为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也一样,而社会生活的变化在语言中表现最明显的要素就是词汇的变化,词汇的变化又表现在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增减。新词新语的出现是语言活力的表现,是社会生活丰富的表现,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就拿穿着来说吗,三十几年前,大家都穿咔叽布、同一的颜色、统一的中山装,这时相关的词语就非常的单调。而如今要指称服装店各种款式、各种颜色、各种质地的衣服就需要有丰富的词语。 

  当然对于违汉语常规的方式如“##控”,衍伸的“##死”的词语形式,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的汉字使用的逆反。我们认为这是在漫长的同一声音之后,人们的语言能力的空前觉醒的表现,是汉字使用者在熟练地掌握汉字的基础上对汉字使用的一种最大自由化的创新,更是语言使用者汉字能力的一种体现。    

   

  提出汉字能力下降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担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有必要从汉字历史上书写方式的变化来对民众的汉字能力进行阐释,正确理解和看待使用电脑与汉字能力的关系。 

  文字是工具,工具就是应该简化,应该方便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书写确实在某种领域里被电脑的输入方式替代,这显然是与现代化、高效率的生活相适应,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我们认为汉字的书写方式不断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纵观历史,汉字字形是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汉字的书写是一个由难到易的变化过程。远古时期,汉字的书写方式是刀刻,后来是软笔、硬笔,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传递工具的变化,汉字在被书写方式上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指尖变成是书写的主要工具之一。最初的拼音输入法暂时实现了汉字的计算机输入,但在实际的使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因为同音多,带来了字的选择问题,拼音输入者始终需要监视电脑与人脑是否想得一致,思维受限于电脑。拼音输入法不是最适合汉字的电脑输入方式。19838月王永民基于汉字的结构和笔画笔顺的特点发明了五笔输入法,如将“美”拆成“丷++大”,真正实现了汉字的计算机输入,打出一个字的过程与手写极为相似,打字如写字,且远比手写轻松、快捷。当今民众使用硬笔书写的频率是在降低,但是使用电脑打字或手写输入电脑的频率是在大大提高。为了在现实中取得可靠的依据,我们于201312月分别对100名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及社会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教师、国家公务员、企业工作人员)做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以上人群使用传统方式书写和电脑打字的比例分别如下表: 

  数字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角色的变化,被调查者传统手写的频率在降低,电脑打字的频率在提高。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汉字的书写除了被分解成部件输入电脑以外,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转移成手指依靠屏幕输入,也就是我们说的手写,这种输入方式与传统书写比较实际上只是书写工具的差异,语言使用者在用手指书写汉字输入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过程中也是一种书写,而且这种使用的范围比以往更广,目前手机用户和微信用户在大量的增加,短信与微信的往来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频繁,这大大扩大了汉字的使用率。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汉字的被使用程度远远高于以往。我们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民众做了个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每天用QQ或短信、微信阅读和发送信息的占98.2%。我们认为,在当今社会汉字的书写实际上是在增加,而不是减少,减少的只不过是传统的书写方式。 

  同时,我们需要客观、正确地看待电脑的使用与民众汉字能力的关系问题。夏历和牟艳艳曾经用实验的方式,将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分析大学生汉字的书写和记忆情况,结论是 :就影响大学生汉字使用状况的因素而言,动笔频率、使用电脑频率、打字频率都在大学生的汉字使用中起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影响,经常写字对大学生的汉字使用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而经常打字对大学生汉字的书写和读音的记忆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但是对汉字字形的记忆却有一定弱化的作用,而使用电脑的频率对大学生的汉字书写和记忆起干扰作用。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其汉字使用状况没有一些人士担忧的那样严重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笼统将目前汉字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如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等归咎于计算机使用的认识。事实上,使用电脑的频率确实干扰汉字的书写和读音的记忆等,但是如果经常使用电脑打字对汉字的书写和记忆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10] 

  对于汉字是否会被拼音文字代替,答案是否定的。这个问题语言学家已经做了非常充分的阐述,我们不做赘述。是不是传统的汉字书写方式将要消失呢?回答也是否定的。汉字除了表达意思以外,还是艺术性很强的一种字体,这是世界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特征。汉字的书法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国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书法艺术。早在2001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教育部2002年出台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就对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重要性、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环境、提供必要条件,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书法应该达到的标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汉字的使用领域非常广阔。 

   

  综上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书写工具从原始时期的刀刻再到信息时代的指尖、形体从繁到简的变化,说明汉字在充分发挥文字的工具性、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信息社会对语言使用者的汉字能力下降与否应该辩证看待。与以往相比,语言使用者的汉字能力是在提高,而不是下降,汉字是信息时代传播信息的非常重要的工具,在社会发展中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