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周馥:从李鸿章幕府到晚清重臣

2015-11-18 10:17:19   

  作者周景良,退休前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七十岁后,奔走组织其父周叔弢先生所藏的整理、出版及研究工作。著有《地质所回忆》、《周馥一生》等。

  

周馥:从李鸿章幕府到晚清重臣

  周馥(左)与李鸿章

  周馥是我的曾祖父,我们家他做的官最大

  我们这一本《曾祖周馥——从李鸿章幕府到国之干城》,惊动这么多位权威人士,非常惶恐。我写这本书是在八年以前,当时网上关于周馥只有不到一二百条信息。归纳起来,只有两件事情,其中一件是李鸿章死了,闭不上眼睛,周馥说你的事情可以替你做完,李鸿章的眼睛就闭上了。就给了这样一些信息,太不全面了。于是,我就翻开周馥的《自著年谱》——这是他晚年重新写的,一条一条地看。按我的理解,就是发表一些感想。

  我不是历史学家,我当时也没有条件翻各种各样的书籍,包括李鸿章的书籍,当时也没有看到。所以,这不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后来,得以在杂志上面发表《传记文学》,现在又印成了书,这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

  当时大家对于近代史的一些情况,了解的很差,因此我得稍微解释一下,不然就弄不清楚清朝一个官有时候又去做别的是怎么回事。比如从《年谱》里面看周馥,简直弄不清楚他到底是什么职务、在做什么。时常是几个月跑数处工作。所以,我的解释就多了一点。

  周家早年在东至县,在乾隆年间还有100亩地,收一点稻谷过日子。后来就没有办法了,就跑到山上池塘边搭了屋子住。所以,如果不是李鸿章打太平天国这个战争,这个家族恐怕还在乡下,不外是种田。后来周馥跟着李鸿章建立淮军。周馥在民国十年(1921年)去世,84岁。

  过去我们管曾祖父叫公公,提起他,就知道他做的官最大,其他了解并不多。我顺着《年谱》一看,加深了许多认识。两个方面:第一,是周馥的为人,很奇特。这方面情况,有很多突出的例子。第二,是他的经历,都是做官的经历。

  他是北洋水师学堂规划人

  现在从三个事情来说:先谈几个人对他的印象。第一是周作人的印象,第二个是杨步伟(赵元任夫人)的印象,第三,就是家里面留下来的印象。

  先说周作人。那时有一个练兵处,清政府派人去日本学海军,三十几个人,结果周作人因为近视眼,不合格,被驳回来。他和另外一个孩子回来还在学堂里,没有人管,照样每天吃饭睡觉。1905年春天的一天,忽然上面把他们叫去了。是因为周馥去视察,路过这里,进来看他们。问了些情况,然后周馥就说派他们去办一个“局子”,就是给他一个差事。但他们不愿意,就是愿意出国,于是周馥就派他们出国改学别的,周作人也就出国了。

  所以周馥给周作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周作人笔下,说周馥穿着棉袄、棉鞋,像一个教书老先生,很朴素。周作人平常都是很淡淡的文章,在他,说夸张的话并不容易。他接下来说:“可以说,在五十年中所见到的新旧官吏中,没有一个人及得他来的。不是因为他叫我们‘办局子’,乃是为了他的朴素、诚恳的态度,不忘记我们两个留校的学生。这在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大概是不会得有的。”所以,若不是真有所感,周作人不会在五六十年之后,仍然印象生动地写出以上他对周馥的回忆来。

  杨步伟,赵元任夫人,长期在美国。杨步伟在《一个女人的自传》里谈到,她幼年在南京见到周馥时,周馥已是两江总督,但出门都是一辆马车就去了。所以,这给当时十四五岁的杨步伟也留下一个深刻印象,这么一个大官,这样的朴素。在1970年代她还对我哥哥(按:指周珏良先生)说起这个事情。

  周馥办过各种各样的差。北洋水师学堂只是他曾负责过的一部分。北洋水师学堂是他整理规划出来的,除了没有上舰指挥,其他的他都做过。学堂里的这些学生几十年以后,有的当了大总统,对他还是很尊重。按过去的习惯,凡是学校的领导,学生都是叫老师。

  黎元洪,在周馥去世的时候,挽联写得非常诚恳:“迟暮师生,情真语挚,清谈竟日,礼数皆宽,人以为姻娅往来,岂知桃李新阴,曾亲传圮上阴符、信陵兵法。”有的学生已当了总理了,如段祺瑞、陈光远、齐燮元,依然以学生自居。从“情真语挚,清谈竟日”、“礼数皆宽,人以为姻娅往来”这些学生晚辈的描述,可见周馥是很平易近人的。

  李鸿章说,有人干两年津海关道挣几百万,周馥干了8年呢

  下面我讲他几个特点。一个就是生活非常简朴。我的堂姐晚年90多岁时回忆说:按规矩,总督每天有一桌鱼翅席。周馥去了以后,就给免了。还有一个,周馥的妻子,我的曾祖母过70岁生日,当时周馥已是山东巡抚,他不庆祝。过去有一种礼物是用一幅绸子写“寿比南山”等等,上面有谁谁,下面说谁谁送,绸子可以退,但写的字不可以退。所以,就把这个字留下,把绸子退还,不收礼。家里面的仆人每人给一碗面吃。周馥70多岁时已经不做官了,珏良他们去了以后,周馥就跟这些小重孙子们一起吃饭。碟子、碗都是搪瓷的,非常简陋。

  另外,他不贪财。有一回他短期代理某职务,下面的人照例送来500两银子。这个是规矩,实任1000两,署任500两,这些都不是朝廷正式给的俸禄,就被他拒绝掉了。他当年做官都是做的肥差。有一个当年也做肥差的官员,他的重孙也出了书,书里详细谈到,他家里面发家,就是因为他曾祖父干了两年海关道。两年有多少钱?置下了房子几十亩,1万2千亩良田,还有7000亩地,又在上海最热闹繁华的地方买了很多地皮,还存了30万两银子在汇丰银行。周馥干了8年,剩多少?没有人统计。甲午海战后,李鸿章下来了,周馥也就辞职不干了。这时他心里想不到后来还会做山东巡抚什么的,以为从此就下来了,于是他就把家分了,六个儿子,一人两万多银子,加起来,12万两。

  有一个记载,李鸿章跟他儿子说,有人干两年津海关道,挣几百万两,周馥干了8年呢。

  到了周学熙还是这样。周馥死了出殡,坟应该回到家乡,原先叫至德,现在叫东至,是因为后来跟临县东流合起来了。周学熙这次回去,带去的发电机,就变成了县里头一个发电厂。凡是带到那边,都是给家乡做。这个是头一点,本身有简朴的生活作风,其次即是不爱钱。

  周馥让他搞200本《圣经》来发给部下

  周馥平素喜欢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最早,李鸿章夜里巡查各个营房,周馥都是在念书,念宋学,讲道德修养的书。读书这个特点影响我们家族很深。按照他的话,读书以研究道理、身体力学为要,以读四书、五经等为主,接下来《史记》、《汉书》,然后是西学。在他认为,首先要加强修养,其次再学这些书,读书的目的很清楚。“五四”是强烈批评宋学,就是道学,但是我们细看周馥,他强调这个,他绝没有像道学家那个样子,而是身体力学。他著了一本书,叫《负暄闲语》。是他退下来以后,在芜湖、庐山休养时,我父亲那时17岁,跟在他眼前,有机会问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周馥就把这些都记了下来,回来再翻翻书,做一些补充,成了这样一部书。这本书分12个部门,连看风水、宗教都有,最主要是谈读书。

  我记得有一个事情,西太后杀了五个大臣。即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联元、太常寺卿袁昶。八国联军以后,为这五个人出殡。说公道话的人,都参加了送殡。老百姓说,外国人都来了,看来他们真的是勾结外国人。群众的认识非常差,就这样一个状况。所以,他可以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他对西学并不排斥,但是要分主次。

  对基督教,他也不排斥,虽然他尊儒家。周馥读书就是这样的。晚清另一位人物,也是大官,后来也有回忆录,说当时周馥让他搞200本《圣经》来发给部下。部下对《圣经》不了解,外国传教士对中国也不了解,他认为了解了以后不至于那样,弄的好没有那么多教民纠纷。所以,周馥是一个理论清楚、头脑非常清醒的一个人。读书可以抓住要害,抓住本质,可以联系实际,不流于空洞。搞洋务行之有效,跟教民可以扯平。

  周馥临去世前几个月写下的东西,可以证明两点:第一,一生读书。临死前几个月还在读;第二,分析正确。他读《孔子家语》。对此书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争论,认为是王肃伪造的。周馥读了以后,觉得不像,里面有很多宝贵的东西,他把他的意见抄了下来。几十页的一个东西,后来恰恰被启晋买来了。

  周馥著书、写诗,有一首诗收藏在了白宫里

  周馥著的书很多,其中有记他做津海关道的。那时他主要搞外交,外国要跟中央政府建联系,不可以直接去,得通过津海关道,由津海关道转上去才可以见。还有签定条约的一些事,美国要跟朝鲜签,得找中国来定条约。周馥就说,第一条要写朝鲜是中国的属国,中央政府不敢承担,认为不可以写这一条,否则以后有什么事情都是找我们。没有办法,结果美国就跟朝鲜直接签约去了。周馥往往碰到这样一些事情。

  他的一本书丢了很可惜,就是《东征日记》,是甲午战争时他做总后勤时记的,不知道记了什么,但肯定有很多有意思的资料。引起我个人注意的有两部书:《负暄闲语》等于是他全面思想的一个记录,主要是跟我父亲的讲话记录;还有一个是诗集,即《玉山诗集》,这部诗集很平实,不是夸张的词藻,记录了很多历史的事情。这两个东西特别好。

  他到山东巡抚任上时,写了一首诗叫《过胶州湾感怀之作》,诗云:“朔风雨雪海天寒,眼底沧桑不忍看。诸国共称周版籍,斯民犹是汉衣冠。谁人持算盘盘错,当局拈棋着着难。挽日回天宁有日,可怜筋骨已衰残。”这首诗主要谈国事,诗传的很广。日本一个人把这首诗翻译成了英文,通过什么部门,递给了老罗斯福总统。罗斯福收到以后很感兴趣,又请人从英文翻译成汉文,托人递给周馥,希望周馥看一看这个英文翻译的意思对不对。周馥看到后,又用书法写了一个条轴转去。这件东西目前藏在白宫里面。

  创办南开大学的严修,对周馥非常崇敬。周馥死后,在天津的祠堂有两块碑,其中之一即为严修所撰。他说,“修自少師事公,比歲公就養津上,修適里居,執業請益,靡浹旬間隔者。今廟貌巋然,此雖疏逖之士,瞻禮祠宇者,猶以興無窮之思,而況生平昕夕嚴事其人者乎!”这是很有感情的。

  在山东任上,他极力不想认德国在《辛丑条约》上的利益

  周馥当官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原来的家乡还可以勉强生活,后来着火,替人做保赔了钱,住不下去了,就到了山上。他在山上大概躲了九年,最后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和周馥就商量:与其死在这里,不如出去一个,不可以绝后。于是周馥就出来了。2月出来,9月就碰到了李鸿章,李鸿章看他文字好,很重视他。那时李鸿章已经预备从曾国藩那里分出去,就是按照清朝跟曾国藩商量好的,让他设立淮军。所以,周馥就算李鸿章挑好的人选。那时李鸿章一个月5两银子俸薪,周馥有家要养,李鸿章分给他3两。

  周馥一生有两方面大事情。开始是和太平军作战,淮军也是那时创立的。他说是管文书,也不是完全没有权。打苏州时,俘虏太平军约一千人,李鸿章就交给他处理。按规矩别人都是杀一半,他一个一个审问,审完了,按律杀了三十名,其他的全部释放。那个时候,清朝人和太平军的头发是不一样的,他找了理发师来,给这些释放的长毛先剃头。后来打下南京,他就回南京做了一些事情。工作之一就是重修南京城墙、天王府。天王府即两江总督衙门,他后来做两江总督,又住进这所他重修的衙门。之后几十年,李鸿章到了直隶,又把周馥找去了,一直帮着他做事情,看样子是非常信任的。

  李鸿章活着的时候,周馥没有当过总督、巡抚,就是到直隶按察使、布政使这个阶层,李鸿章最后找他帮助是同八国联军签署《辛丑条约》。李鸿章死后,给他山东巡抚这个职位。到山东,巡抚工作还是两条:第一,那个时候德国根据条约占领青岛,自己修了铁路到济南,又在铁路两边开矿。周馥首先恢复主权,陆续把铁路两边的矿收回来,极力不想认这个帐。几次跟德国人谈判,陆续推进。还有一个就是开商埠,在济南、周村这一带,因为你不开设,外国人就要开。这个时代跟八国联军有一个不同,朝廷提倡新政了,鼓励做事情。这个时候,周馥是放手干了一些事情。

  周馥在山东就是做了零零碎碎一些这样的事情,他还设了农业考察,现在的大花生就是那个时候引进的。不是为了好吃,是出油率高,以前只有小花生。我在燕京大学念书时,课堂上聂崇岐教授还专门讲到此。

  那个时候江南制造局是曾国藩、李鸿章设立的,没造几条船,还是木头的。清朝自己舰船坏了,到上海都是去外国的修船厂修,不在江南制造局修。周馥到后,做了一番大整顿:第一,请懂技术的英国人来,给他全权,请他负责;第二,要经费,先从各方筹借。这些晚清小说里都有。没有周馥可能做不到,这是要下大决心的,他做的事比我们想象的要艰巨。

  在两广总督任上,周馥只待了七个月,袁世凯要把岑春煊挤出北京,请周馥给岑春煊腾位置,周馥就下来了。他七个月干了什么?就是广州市的城市建设。过去都是随着自然的发展,慢慢房子越盖越多。从头规划,是周馥做的,也是自他开始的。(整理及供图/小苏)

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