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7 08:30:26 作者:杨鹏
11月13日,被业内戏称为“发审皇帝”的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因涉嫌严重违纪,被宣布正接受组织调查。而据@观海内参统计,其他落马官员同样有一些绰号,而这些坊间绰号往往能透漏出落马官员在群众心中的形象。(11月16日《法制晚报》)
据报道,十八大以来31省份已落马的59名省级高官中,至少有27人有绰号。有不少贪官在任时,就被当地群众送上了带有戏谑色彩的绰号:比如,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有个绰号叫“季挖挖”,李春城被成都人称为“李拆城”,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被称“拆迁大佐”,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公安局长武长顺,人送绰号“武爷”,江西省人大原副主任陈安众还被戏称为“为情妇打工的书记”……
去年,有媒体梳理过一次近年落马的官员,同样发现,“一些落马官员或多或少在当地有着这样那样的绰号”。人们注意到一个问题——这些官员落马后,绰号自然而然就成了“负资产”,就是贪污腐败的佐证,但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官员绰号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二把手有绰号,三四把手没声音,考察升迁时,绰号往往就是有魄力、有突破能力的标志。
所以,在今天的强力反腐中,既然已经查出了不少有绰号的官员,就有必要正视并重视这个问题,即,把官员的绰号,不能再简单视为“有魄力、有突破能力”,事实也证明这种判断并不准确,老话说得好,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对于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评在嘴上,有些时候,那些起绰号的人其实也非常了解官员,起绰号,本质是一种群众监督。当一批有绰号的官员倒在反腐败中,不难看出,群众监督的作用和效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