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5 09:08:34 作者:新华网
读研时,我是个“假小子”,喜欢和体育生混在一起。阿华是我的“御用教练”兼“护花使者”,他喜欢篮球,对篮球明星科比钟爱有加,几乎逢湖人队比赛必看,也收集了不少科比不同时期的球衣和球鞋。
不知道从哪儿听说我有个远房亲戚在美国,阿华想托我的亲戚从美国买一套科比的球衣。这让我十分为难。那只是我的一个隔代远房亲戚,住在科罗拉多州,在美国不算富人,但一直对中国、对家乡很关注,早年曾给予在国内的上一辈亲戚很多帮助。虽然偶尔有联系,我也多是遵家人之嘱,例行公事般地给他们发发问候邮件,讲一些感谢感恩的客套话,从来没有向他们提过任何要求。这次突然要我让他们为朋友买球衣,我实在不好意思张口。
阿华意愿强烈,我拗不过他,只好决定豁出去帮他一回,给亲戚发了希望帮忙买球衣的邮件。后来听别人说,这种名人球衣就算在美国也价格不菲,我心里顿时有点懊悔。好在,邮件发出去很多日子都没有回音,我也就慢慢淡忘了这件事。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天,一个陌生人打电话找到我,说替朋友给我捎了件东西。打开写满英文的简易包装,赫然入目的是一件“24号”球衣!回家打开尘封多日的邮箱,里面有封来自大洋彼岸的未读邮件:“小囡,较少往中国寄包裹,就托回国的友人给你捎来。时间久,见谅!”
当阿华瞪大眼睛膜拜地捧着球衣时,一种成就感赶走了我对亲戚、对阿华的愧意。我没给亲戚衣服钱,当然也不能收阿华几次要给我的钱,就算是朋友一场的礼物吧。
谁知,就在第二天,阿华对我说:“球衣上写着‘MADE IN CHINA’。但我一样会好好珍藏。”看得出,他的眼神中有一丝失望。我心里也有些五味杂陈。
事情过去许多年了,偶尔想起此事,我还是会有些感慨。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大家也许只是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环境里,购买着同样的商品,过着类似的生活。
(作者简介:杨虹,女,就职于北京市西城区第二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