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消费

误食毒甘蔗可能致死 农民怎么保存甘蔗才既美味又营养?

2016-04-11 14:48:29       来源: 央广网—中国乡村之声    作者:

  本期话题:误食毒甘蔗可能致死,农民怎么保存?  

  麻辣女教授朱毅:识别出甘蔗中的霉变分子只需三个步骤。谨防霉变甘蔗中毒,远离榨好的甘蔗汁。地窖简易贮藏甘蔗等我来支招!

  说起甘蔗,记忆中还有几桩趣事。

  南方的秸秆,在鲜嫩的时候很好吃。天真的童心,没有因为秸秆“有点甜”,甘蔗“好甜啊”,就厚此薄彼,以为甘蔗脑袋上都顶着玉米棒子,秸秆是白甘蔗,甘蔗是黑甘蔗。

  爸妈说我第一次吃非山寨版甘蔗时,不舍得吐出来,想把渣一块儿吞下去。当然,来自北方的,第一次吃甘蔗的大人,因为不懂得,把渣生生给咽下去的事,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小时候直把秸秆当甘蔗,大了没分清水果甘蔗和榨糖甘蔗,想把榨糖机吃的甘蔗,用自己的牙齿吃下去。

  这些天街头巷尾超市里,都还见得到甘蔗的身影。以前的民谚可是说,清明的甘蔗毒过蛇。这说法是有道理的,算不得谣言。

  南方的甘蔗随割随卖,甘蔗清明过后还在地里,新鲜得很,霉变的情况相对少得多,但也不要掉以轻心,吃霉变甘蔗中毒的事情并非不会发生。当然,最要提防霉变的是北方窖藏的甘蔗。

  北方甘蔗一般是从南方运过来的,有些在11月份就进了地窖,在那里抱团取暖过冬天。为了北方春节有甘蔗吃,在漫长的冬季里,甘蔗跟寒冷和霉菌,来了场斗智斗勇的持久战。待到清明前后,气温转暖,有的甘蔗终于败在了这强大的温柔里,晚节不保,变质了,居然成为节菱孢霉菌安营扎寨、生生不息、分泌毒素的良好培养基。

  有一半的节菱孢霉是会产生毒素的,那毒素叫作3-硝基丙酸,这就是让甘蔗毒过蛇的罪魁祸首。如果不小心把这霉变甘蔗吃进肚子里,这毒素吸收快得很,在胃肠道、肝和肺里祸害还不满足,还要嗖嗖地钻进人的脑袋里,聚集在大脑皮质、海马、丘脑、苍白球和尾壳核里干坏事。

  中毒症状,最快的在十几分钟,多数在两到十小时之内就可能出现,轻的头晕头疼加呕吐,重的会抽搐、昏迷,还可能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最重的,命就没了。

  重的和死的,多是像我小时候那样,连渣都舍不得吐,能把两颗牙齿吃掉的,十岁以下馋嘴小孩,当然其他年龄段也是有的,相对孩子少而已。

  暖和起来的清明前后,就成了霉变甘蔗中毒的高发期。不过,别的任何时间,甘蔗也可能因为贮运保藏不得当而发生霉变,但凡吃下去,和清明时节吃下去,都是一样严重的后果。

  舞弄着甘蔗,看上去和孙悟空就有了几分形似,如果还有大师兄的火眼金睛,就能识别出甘蔗中的霉变分子。

  一看外表,颜值高的,从头到尾无死角的,散发着光泽,干爽整洁的,那就是好甘蔗。两头有白色絮状物的,表皮有腐烂有虫蛀的都不好。最重要的关键一看,当然是看甘蔗肉是否清白新鲜,但凡发现丝状、点状、块状的红色,褐色,或者黑色,不用犹豫,放开手,绕道走。

  二摸硬度,好甘蔗挺拔,霉变甘蔗发软。

  三闻味道,好甘蔗清香,霉变甘蔗有酸味、酒味、霉味。

  毒蛇咬了还可以打抗毒蛇血清,霉变甘蔗中毒了,目前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不过无论有没有解药,预防都是首要的,最好的预防,就是不买、不吃已霉变的甘蔗。

  谨防霉变甘蔗中毒,还有一条就是不要喝榨好的甘蔗汁,因为毒素溶于其间,就算加热,也不会减少一点点。这隐身法,孙悟空都看不出来。加上混在一杯果汁里,有点异味也被遮盖了,不好分辨。所以,甘蔗汁这个雷不要碰。实在喜欢,就现挑现榨,喝了放心。

  说得甚是无趣,还惊吓了热爱甘蔗的心灵,怎么办?上街去,挑根好甘蔗回家榨汁压压惊。其实不必焦虑,多看一眼,能吃到霉变甘蔗的可能性并不大。

  有些小伙伴说自己吃过红的,酒糟味的甘蔗,并没出事啊。那是因为正推过来这样是霉变有毒的表现,反推过去不一定都是这个原因,曾经的幸运就偷着乐吧,何苦继续以身试法,冒这个险的呢?

  再说那甘蔗的渣,可是身手了得,可以作为燃料来发电,可以制浆造纸,还可以生产人造板做家具,还可以生产绿色环保餐具,当然,还可以做动物饲料,还可以做成保健品。

  瞬间觉得我初见甘蔗不吐渣的英明。当然,你别想多了,人吃的水果甘蔗的渣,哪里有那么多人工去收集,都是榨糖甘蔗的渣统一资源化利用,派了那么多用场。

  再说怎么贮藏。我有个头衔,叫做科技部农产品贮运保鲜联盟的副秘书长。在其位,就会有些高大上的想法,当然对现在甘蔗普遍使用的简易贮藏法有些恨铁不成钢,恨不得让温度调节法、电磁辐射贮藏法、气调贮藏法、臭氧离子贮藏法、真空贮藏法、塑料薄膜包装、果蔗涂膜保鲜等方法,一夜之间,让甘蔗都用上。

  这是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我就给地窖简易贮藏的支几个土招式吧。

  第一是带叶带梢存,别怕占地,去叶去梢不耐储。

  第二是成熟再采收,不熟易霉变。

  第三是别热着也别冻着,更不要捂着。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