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生活广角

培养“工匠精神” 从职业教育开始

2016-07-29 15:27:24       来源: 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在瑞士、德国、日本等国的教育制度中,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环。职业技校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一般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有的甚至在培训期间就被企业“预定”,不仅薪酬待遇不错,还有利于个人特长的发挥。

  瑞士有300余种职业技能培训

  在瑞士,超过半数的初中毕业生会进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深造,成为拥有熟练技术的“现代工匠”。在瑞士,家长对子女不考大学而是上技校的决定,多采取尊重态度。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有兴趣、肯钻研,上职业学校未必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据统计,瑞士有300余种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技校体系相当完善。学生进入技校时,校方和学生签订合同,这份合同需到教育部门或同业公会备案。学生严格按照教程规定学习技能,并同时完成文化知识的学习。按行业不同,学习技能的时间一般为2至4年。

  当欧洲多个邻国因金融危机而失业率高企时,瑞士的失业率却一直稳定在3%左右,这与其教育的均衡发展、着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有很大关系。瑞士人认为,在职业学校只要肯学,学生就可能成为某行业的专家,各行各业都有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国家发展创新才有依靠。

  而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现代工匠”源源不断进入各行各业,也使“瑞士制造”在延续辉煌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

  德国职业教育从工厂开始

  欧洲另外一个以制造业闻名的国家——德国,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德国只有近一半的中学生上大学,而另一半多的中学生大都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包含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

  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克劳斯·比尔申克介绍说,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企业和学校同时进行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但主要内容在企业进行,学校只起到辅助作用。学生需先与企业签订合同成为“学徒”,之后凭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申请职业学校,入学学习。

  学徒毕业成为技工之后,如果想要继续深造,还可以选择职业教育的高级继续教育阶段——技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实践为导向,学生一周的课程往往由4天企业实习和1天在校理论学习构成。即便在学校学习理论,职业学校也为学生配备了各种实验室,供学生随时动手实践。

  德国的职业教育一切都从工厂开始,工厂是学习的起点。学校里学到的任何知识都基于实际操作,学校的教学任务也都针对工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案。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容不得一点“灵活性”。而正是早早接触企业和客户的经历让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养成了严谨、负责的态度,为“德国制造”的高质量打下基础。学生一开始就和企业建立关系,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学习如何与顾客、同事打交道及如何融入团队。

  日本技工收入比白领高

  在日本,技术或者手艺出众的人被称为“匠人”。拥有传统手工艺技术的非物质文化传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而且经常见诸媒体。由日本文部科学大臣指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传承人”俗称“人间国宝”,会获得内阁大臣和地方政府表彰,甚至被授勋。

  在日本,手艺有高低,职业无贵贱,蓝领工人也是很体面的。拉面馆的师傅手艺好,月收入可高达1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8 万元),远超大公司高级白领。

  在教育方面,日本对技术行业有着特别的保护。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日本被称为“专门学校”,从教学内容到毕业方式,都采取和大学完全不同的模式。

  学生如果拿着大学学位去应聘技术型企业,其竞争力通常会比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差一截。所以,如果不是立志成为研究者或白领的年轻人,一般不会削尖了脑袋拼命往大学的门里钻,因为大学文凭对他们的就业、收入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而一些著名的专门学校,如坐落在东京新宿的“日本设计专门学校”,几乎每年都会有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到这里“回炉”,以期在就业市场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多年来,日本专门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8%以上。

  在日本,一名技术岗位的高级蓝领工人,凭其月薪足以支撑全家的开销,并同时供出一套三层楼的独门独院住宅。他的妻子可安心在家做全职太太,养育多个子女。正是有了这样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后盾,日本的技术工人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施建国   聂晓阳   冯玉婧等)

  摘自《环球》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