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生活广角

进不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

2015-12-24 10:52:24       来源: 腾讯    作者:阎海军

  乡村建设说白了就是促进农村互助合作

  腾讯文化:目前在做乡土研究的人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什么?在推动乡村实践的层面能有什么改进?

  阎海军:十年前我了解到温铁军老师在做乡镇实践,包括早期的梁漱溟先生也做过乡村实验,说白了是促进农村互助合作。我们今天讲乡土的裂变、故乡的沦陷,除了经济方面,最核心的是文化方面的变化。比如我们村里有一个叫“伙子里”的互助组织,它是一种村庄内生的松散的合作互助机制。它发挥的作用很大,所有人都会融入那个组织,谁家如果出现什么事,大家都会不计报酬地去帮忙。通过这些年的变迁,现在的人更多讲究市场化和经济效益,之前的合作互助机制有很大弱化。

  我们住在城里,人和人是陌生的,而农村有熟人社会的特征。人活在世上,应该是讲人情味的,人情味可以做成很多事。但是像城里面送桶水、送个快递多少钱,都是很直接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乡村一直有人情味在里面。随着城镇化的冲击,这些东西在慢慢弱化,比如很多人盖房子也变成赤裸裸的讨价还价。包括这么多教授和学者的乡间实验,他们虽有话语权,但是他们也很难真正落地生根。

  村庄确实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但主要还是要靠村庄自身。现在国家提出“新乡贤”,也是鼓励出去的人回乡,让年轻一代的农民看到希望,要不然天天倡导城市化,人人都想往城里面跑。如果一味强调城市化,认为只有那么一种路径的话,那可能真的就没希望了。有相关统计,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7亿,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还有5亿人留在农村,你怎么可能把农村问题全部解决了?

  城乡差距的核心就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腾讯文化:可以说,你也是从农村里成功逃离出来的人,但是还有一部分人逃离出来,在城市里并没有办法立足。这些人回到农村以后该何去何从?

  阎海军:这就是很多媒体报道的“回不去的故乡”。我觉得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先要给人看到农村有希望,要缩小城乡分工导致的城乡差距。举个例子,农民生产一斤小麦一块钱,每年涨一分钱,央视还当新闻报道。而城里随便吃一根冰棍都超过一块。种植一斤小麦要花多大代价,像我们老家本来就是靠天吃饭,天不下雨长不出来,那么辛苦种出来的东西,还不及一根冰棍的价钱。我不是学经济的,也不懂经济,我觉得城乡差距的核心就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这个东西越扩越大,两极越走越远。

  毛主席构想的是人民公社要有农业,还要有工业,公社内部不但要生产粮食,还要搞工业消费品,既能吸引当地人口就业,还能够提升社区现代化的水准。当然人民公社有很多历史条件的原因,这个咱们不说,但老人家的构想,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都是很超前的,或许说虽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但是他的构想是特别好的。改革开放之后,沿海新建了很多厂子,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所以才有乡土沦陷的问题,如果当地能搞一些企业,吸引就业,慢慢促进现代化水平提升,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这两年我听到东南沿海很多企业已经无以为继,过完年可能还有很麻烦的事情。而且现在搞土地流转,成片成片的土地包给私人老板,农民工回去又能怎么办呢?

  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滞后并非因为官员不作为

  腾讯文化:东部的农村环境和你所提的环境有很大差异。在不同区域,它的发展方式是不是也应该不一样?

  阎海军:应该说情况是多元化的。比如我提到南街村,当然这个很有争议,《南方都市报》有报道说南街村的福利是靠贷款支撑之类的,有人写书评也说南街村不是所有贫困村的榜样。我没有做深入了解,它能不能成为所有地方的榜样我不知道,但至少是农村的一个可选择的榜样。有人说南街村嘴上提的是共产主义小乡村,但是也存在对外来人口打工的剥削。不管怎么说,南街村的存在也是挺辛苦的。

  这几年国家扶贫力度很大,提出到2020年要七千万人口脱贫,其中五千万要通过经济生产经营脱贫,剩下的通过民政救助、“五保户”供养等,各种因病返贫、因学返贫的,争取要在2020年摘掉“帽子”。美国学者戴蒙德写过一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以前有人说为什么欧洲人征服了美洲,好像欧洲人种就强大,他认为不是这样的,环境对生物进化作用是很大的,我觉得这种历史观很好。比如中西部贫困地区,人的文化素质有一定根基,包括特别注重劳动,八十多岁的人都想到要劳动,那么辛苦都发展不起来,地理环境的因素是很大的。也不是说那个地方政府官员就不行。有些人指责官员不作为,不是那么回事,把奥巴马放到甘肃估计也很难发展。现在国家重视扶贫,这是一个新的契机,我们应该抱有希望。

  不要盲目或者急速推动城市化

  腾讯文化:关于农村土地政策,基本上两种声音,一种是赞成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另一种反对土地自由买卖。关于农村土地所有制你怎么看?

  阎海军:我觉得现在的关键不是农村土地私有化的问题,比如我们那儿白送土地都没人去,核心是一个“守住乡土”的观点。面对城市化的趋势,我们要顺应它的自然规律,不要盲目或者急速地去推动。一方面让进入城市的人留得住,有医疗,有社保,真正成为市民。打工的时候在城市里窝棚住着,那也算城市化?

  守住乡土不是反对城市化,而是把乡村研究更重视一些,让城市和乡村建设两翼齐飞。过去很多执政的人可能重视建设城市要大过农村,但是近些年农村建设力度确实很大,我去过一些地方,包括常住人口很少的,国家也掏钱给铺成硬化路,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农村也应当有现代化的追求

  腾讯文化:就你个人而言,你更喜欢城市还是乡村?以后是选择城市还是乡村?

  阎海军:我肯定还是会留在城里,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城市化是一个总的进程,谁也阻挠不了,全世界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你怎么反对?生在城市里面有很大优势,所以更多人喜欢生活在城市。但是像我们天水,种苹果收入一年几十万,人家的路修得跟小城市一样,开着小车,比城里住得舒坦,你让他进城他都不愿意。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回村,应该是有序的一种城市化,进城要能立得住脚,那才叫真正的城市化。

  当然,现在的村庄在城市化外部冲击之下也在不断变化。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跑不动、工作不动了,可能会选择回老家。现在路也修了,电也有了,水也有了,也挺好。就像我大伯,在城市生活一辈子,他晚年还要回去养老。最起码乡村没有雾霾。

  我想城市化无非就是现代化,追求城市化就是追求现代化,为了生活品质的提升,农村也应当追求现代化。然而,建筑形态应该多元化,并非都要兴建高楼大厦。现在提倡美丽乡村建设,有的地方就是强制盖大楼,农民们反映也不好,过去住的宽房大院,还有养猪养鸡的,停三轮车的,现在把大家弄在一个楼房里,连个停车的地方都没有,那种情况也不好。

  土地革命的功绩是历史进步

  腾讯文化:国家提出要扶贫,不单纯是钱的问题,也要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阎海军:钱是一方面,文化和社会秩序同样重要。农村很多好的东西应该传承保护下来,不能光讲经济,不注重一些人情味的东西。但是如果什么都让政府做,政府也可能顾及不到。政府能让农民富起来就不错了,我们还是要少批判,多建设。

  分享一个故事,王小强老师当时也是插队的知青,回城之后,他们组织了一个农村发展研究组。25岁的时候,他写了一篇论文《农业社会主义批判》。有人批评那篇文章是否定人民公社的重磅炸弹。他写了这篇文章后,第一次见到了农业领域改革权威专家杜润生。杜老说你批判得淋漓尽致,假如你是毛主席,你怎么搞农村建设。当时王老师就愣住了,杜老的反问对他影响特别深,此后他的学术风格和学术方向都有一些转变。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建设性的建言献策,想想应该怎么搞,不要光批判别人做得不好。

  习近平总书记讲“新乡贤”可以多讨论。比如我们到南方看到很多大宅子,都是过去当了大官的回家建的。他们家的文化再传下去,在村庄秩序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他不仅是一个传播者,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种传统文化就在他们身上体现。

  但是反过来,我们有一个历史要回顾一下,为什么中国发生了土地革命?比如有人提出土地私有化,把土地革命也否定了。我觉得任何人做学问,如果这一点否定了,很多问题就没法谈。有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的老师讲过,我们对人民公社的反思是生产耕作方式的失误,不能把土地革命否定了,你倒掉文化大革命的污水,不能把自己的孩子都泼掉。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革命胜利,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人支持共产党?根基在那儿,就是因为土地革命。搞过土地革命的老人都很清楚,农民就拥护共产党。蒋介石建立的政权为什么被打败?那么多长工、没土地的农民,那是一个角度,这些乡贤就是另一个角度。我始终认为土地革命这个功绩是历史进步,这个不应该推翻。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