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致富经

七古村参展文博会的思考

2016-07-28 14:24:14       来源: 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沈泽江 任红伟

  前记

  5月12日—16日,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本次博览会中,广东省佛山市首次尝试带领古村落参展,为古村文化产业招商,这也是中国首批古村落群走进文博会。此次佛山正式发出招商需求的古村落包括西樵松塘村、简村、百西村头村、丹灶仙岗村、芦苞长岐村、大旗头村、独树岗村。这些古村落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亮相博览会,希望能以整体形象吸引资本投资开发,通过引进一定的文创产业来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实现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仍是众多村庄面临的难题。带着对文博会的思考,我们特意走访佛山市西樵镇、芦苞镇以及广州花都炭步镇的几处古村落群,期待能借助文博会的东风,寻求古村发展之道。

  一、耕读传家 达济天下

  (一)岭南“翰林村”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中有四个古村落参展文博会,本次走访首站是当仁不让的上金瓯松塘村。松塘村位于上金瓯村委会。在经济发达的佛山南海区,松塘是一个拥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都市的繁华与古村的宁静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未走近,远远就能看到松塘大牌坊立于松塘大道之中,隐隐有岭南“翰林村”的气势。古松塘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仅在明、清两代,考取进士者五人,其中四人入职清代翰林院,故有“翰林村”之美誉。再往前行就是松塘第一门了,门上入村联“松蟠朱顶鹤,塘躍锦鳞鱼”,道出了“松”与“塘”的特色。据传,松塘村先有古松,后有村落,松塘先民在村中心开挖了一口十数亩的水塘,“松”与“塘”连理,成就了村的名字。如今的松塘村内,七眼池塘连绵数十亩,一条水带形成了松塘村的中轴线,与村南仲文坊的第八口池塘相呼应,烘托村心月池,形成“七星伴月”的佳茂水相,蓄养文脉。古村松塘,房屋倚岗而建,百巷朝塘。古巷题名彰显名门家风。以“奉直”、“培元”、“致和”、“忠心”等古老坊巷为肌理,众多的宗祠家庙、家塾书舍、镬耳屋民居、古井古树等点缀其间,构成完整的历史风貌。每走几步,都能看到历史的风姿。村内还保留了一大批文辞隽永、内涵丰富的精妙古联。月池畔,区氏宗祠排列有序,祠堂皆是坐北朝南,水墨青砖的墙面。宗祠前一排旗杆石,彰显岭南“翰林村”的骄傲。

  在松塘,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其数量众多的古建筑,而是扭拧门楼以及门楼石碑上的“积德读书”四字。扭拧门楼由前后两门楼组成,外接松塘第一门,内迎翰林名堂。相传古松塘村的五朝门道中,就有这种扭拧门楼。在那个惟有读书高的年代,扭拧门楼这种五朝门道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带进来的时代遗物,是属于那个阶层的人才有资格拥有的。扭拧门楼之内的石碑刻字,“积德”放于首位,之后才是“读书”,这大概就是松塘翰林文化的核心。

  我们在扭拧门楼前流连忘返,一边感叹古松塘村的昔日繁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边为光阴流逝而惋惜。在松塘,无论是大榕树下休憩的,还是祖祠里消遣的村民,都对我们的行为习以为常。当然,松塘村也一直在增强族人的认同感,为了秉持先人耕读传家的祖训,提升族人的根性意识,村庄会定期举行祖先祭祀、节日庆典等宗族性活动,如松塘翰林宴、开笔礼、松塘翰林文化节等等,讲孝悌、重人伦,增强子孙的血脉认同感。

  随着现代文明地冲击,很多现代元素也在对村庄进行渗透。拿着手机只要开个蓝牙,扫一下松塘村标志旁的二维码,无需人工导游就可以在线快捷了解松塘村。这个文化底蕴雄厚的村落也在日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昔日先贤,文章华国,今日村民,仰沾时雨”。在继承祖先明理养德的遗风下,松塘人不断为松塘注入新的活力,升级活化古村。

  (二)简村

  说到西樵简村,可能认识的人不多,但提到简村人陈启沅,估计有点历史积累的人都知晓,陈启沅是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陈启沅在简村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缫丝工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了民族工业的先河,促进了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缫丝工业的发展,增强了我国丝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从松塘到简村,不过是10分钟的车程。绕过村口一棵高大的树木,就看到一座陈氏宗祠,再往前走是北帝祖庙。祖庙掩映在周围新建的民居中,采用我国传统的庙宇格式三进轴线布局。简村开村已有八百多年,村民历代靠捕鱼、耕种为生。

  如今的简村已不复当年纺织名村的威风,继昌隆缫丝厂也不存在。源于西江支流的丁字涌横穿简村而过,在村中心分出一个水湾,形成一个“丁”字形,丁字涌由此得名,绮亭陈公祠大门出来就坐落在丁字涌旁。陈启沅纪念堂就设在绮亭陈公祠内。绮亭陈公祠属于清代二进四合院式硬山顶建筑,1887年陈启沅创办缫丝厂致富后修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起名为绮亭陈公祠是为了纪念其承继祖父陈绮亭,建造在旁边的“百豫坊”则为陈启沅家族居住的房屋。

  走近陈启沅纪念堂,向前直行有一道月洞门,门上书有“桑蚕园”,门两侧刻有“桑葳荣梓里, 蚕壮富丝乡”的对联。展馆内展出了陈启沅设计制造的蒸汽缫丝机模型,陈列了由陈启沅撰写的《蚕桑谱》。如今的简村早已没有了纺织工业,但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和发展,为我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正是从那时起,南海蚕丝业开始逐步奠定了其在国内外的地位。目前南海西樵轻纺城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纺织专业市场,在国内外纺织业有着不小的名气。一个人与一座城的工业发展历史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达则兼济天下”,体现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陈启沅早年经商致富,后回家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在中国生丝在国际上竞争力日渐低弱之时,怀着“还哺祖国”(陈启沅语)的心愿,率先引进新法,为中国丝业继续立于不败之地创下了奇功。2009年9月陈启沅纪念馆公布为佛山市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出陈启沅纪念堂,相隔一条街的对面是简村幼儿园,现代风格的学校与历史建筑毗邻而居,喧闹与宁静,生机与颓败尽显于此。简村最令人尴尬的现状是村内大部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被新式房屋所取代,古建筑只能面临或衰败或空置的结局,不免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感。在古建筑所剩不多的情况下,要想传承与保护简村现有文物建筑,可以抓住教育基地这一亮点,将绮亭陈公祠附近的古建筑集合起来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博物馆群,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又避免其消失的危机。

  (三)百西村头村

  百西村头村隶属西樵百西社区,于宋代末年开村。村落依山傍水,历代先祖勤劳俭朴,且善于经商,逐步建成今日宏伟古村落的格局。百西村头村于清代最为鼎盛,当时村内30多条街道纵横交错,130多间镬耳屋分列花岗岩巷道两旁,近30多间祠、庙、厅堂,六口古井坐落村中,商铺林立,繁荣兴旺,有“小广州”之称。

  村头村历代重教兴文,曾考取3名进士、16名举人,竖立在潘氏大宗祠前的12对旗杆夹石,是百西村头村人引以为豪的“图腾”。如今的村头村,在村庄外围,宽阔的马路和停车场一直修到了潘氏大宗祠前,却在村内保留了原有的格局。花岗岩石板铺筑的和恒大街作为中间主干道南北贯穿整个村头村,由和恒大街向东西延伸多条宽窄不一的古巷,形成棋盘状分布,村中许多明清老屋和村民新屋就位于和恒大街的东西两侧。护村河似玉带环抱,拦河石坝建造工艺堪称一绝,小桥流水、古树、古井与古村相映交辉。村中大量的宗祠、家塾、古庙等,不仅彰显岭南古村建筑风韵,而且还具有更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尽管村头村内新屋与老屋并存,建筑风格有异,但仍旧奇迹地达到了一种和谐与统一。希望在以后的古村开发过程中,能继续保留古村原有的完整生态系统,避免开发性建设,将和恒大街这条代表村庄历史的主干道延续下去,增加历史厚重感和新生活力。

  二、依山带水 古村巍然

  (一)独树岗村

  佛山三水区芦苞镇独树岗村位于芦苞镇东北部,总面积19.34平方公里,耕地6800多亩,鱼塘约5000亩。由原独树岗村委会、原长岐村委会合并而成,共有38个村民小组,其中独树岗村30个,长岐村8个。独树岗村始建于元朝至大末年(约公元1330年前后),据传,独树岗因古时候村中山岗上的一棵巍然屹立的参天大树而得名。因独树岗地广人多,而蔡氏族人占了九成多,故向来有“三水一棵蔡”之称,是三水区域内最大的一个自然村。据传,古村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繁衍迅速,村区逐渐扩大,先人便根据村址的地理环境,按照“四水归源,五龙聚脉”的风水格局进行布局,这是从堪舆学角度对独树岗地理走势和风水格局的概括。据说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独树岗这种独特的地理格局就已经自然形成。

  我们在蔡氏宗祠这一很有历史感的建筑内对独树岗村党支部书记蔡达初(以下简称为“蔡”)进行了简单采访。

  问:村“两委”班子对独树岗村的下一步发展有什么想法?

  蔡:未来独树岗“两委”班子计划做成两件事:一是对独树岗村内如蔡氏宗祠、秀清公园等文物建筑进行修缮,村委会办公室将迁出蔡氏宗祠,在祖祠内着力打造村史馆,展览村庄发展历史、名人史以及农耕文明等,传递村庄文化;二是加速周边河涌的清淤工程,并在河塘边建设栈道。古建筑修缮和河道治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村集体,不久前因政府征地而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该资金的使用需要经过村民议事会通过。至于治理后续问题,村民都持观望态度,以后是否加大资金投入,要看治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

  问:平时来此处的游客量如何,是否考虑过发展古村旅游?

  蔡:村民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除了种地、养鱼外,还会在周边农庄打工。村里有几个水产养殖合作社,主要经营食品加工,没有工业,因此环境比较好,适宜发展旅游。但是,单独一个村庄进行旅游开发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抱团发展。我们计划以芦苞涌为纽带,打造竹排漂流活动。在芦苞涌上游有一个芦苞村,那里有一座自然大佛,沿着芦苞涌下游有奥特莱斯购物中心、独树岗村洪圣古庙、长岐村的三水温泉和长岐古村。沿着芦苞涌打造一条旅游带,沿岸建设一条商业街,游客可以乘竹排顺流而下,领略不同村落的风情,也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奥特莱斯购物中心、三水温泉、高尔夫球场等丰富的资源。

  问:村里平时有什么文化活动?

  蔡:独树岗延续了几百年的“端阳竞渡”的传统习俗,影响方圆数十里。但凡有重大喜庆活动,村中便组织赛龙以庆贺,传承古村传统习俗而组织的赛龙活动,都是盛况空前。此外还有重阳敬老活动,村中每年举办千叟宴,邀请60岁以上的老人来参加宴会,其间会有鲜花和发红包活动,也算是一种养老福利。

  从与蔡书记的交谈过程中,笔者发现这座蔡氏族人占了九成的村庄很有宗族意识,且民主决策意识强,对古村落旅游开发有着明确的认识。此行另一收获是发现了宗祠旁的秀清公园,秀清公园建于民国十九年,为纪念蔡氏的始祖秀清而建的乡村公园,具有民国特色的公园牌坊保存完好,外墙灰砖砌筑,三开门,中间为大拱门,外墙装饰简朴、素雅大方。走进公园内,树木葱茂,在蔡氏宗祠的正背后,一个民国特式的六角亭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个六角亭被六棵百年龙眼树包围在中间,周边长寿树和木棉树林立。顶上又建一座小亭,飞檐吊角,是极为少见的亭上亭,很有特色。

  一般情况,提到公园都是属于城市概念范围的公共设施,很少遇到这么具有历史内涵的乡村公园。公园本是属于城市的元素,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代表了一种文脉,在独树岗村,秀清公园是其极具特色的地标性建筑物。

  (二)长岐古村

  在走访独树岗古建筑群时,独树岗村的大学生村官李英弟向我们推荐了长岐古村,我们兴致勃勃地驱车前往,这不能不算此行的又一大收获!

  从独树岗村沿着芦苞涌往西行,就是长岐自然村。驱车行走在大道上,还未进村就能看到长岐高高的牌坊,灰色的水磨青砖墙与明朗的镬耳屋,尽显岭南风格的建筑,白色底调的墙面上书有紫红色“长岐古村”,牌坊的对面是书有温泉养生度假的镬耳墙。长岐古村是著名的三水温泉所在地。拐进入村主干道,左侧是荷叶田田的水塘,水塘尽头是葱郁的文笔山,山上隐隐冒出亭子的尖顶一角。

  走到村里的,迎面丽泉书舍的正门,如今门两边挂着各地书画创作基地的牌子,而独树岗村党支部副书记兼长岐自然村书记卢健志正在书舍里悬臂执笔,肆意挥洒笔墨。其周边墙上挂着书画作品展。在古色古香的岭南建筑里,置身于艺术之中,好一派修身养性的气度啊!

  长岐古村始建于明代,村庄三面环水,背靠文笔山,因为附近没有工厂,常年保持较好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态。长岐村还是三水的长寿古村,三水温泉就在村内。上个世纪80年代起,村民陆续搬出旧村,在旧村外修建整齐的新村居住,仅有少量村民留在旧村生活,古村风貌得以保留下来。

  卢书记带领我们来参观长岐古村,整条村子显得干净整齐,光滑的青石板古巷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整个村子背靠文笔山,错落有致地排列开来。其中耀唐书舍被明伦学院改造成孔子学堂,学堂中间挂着万世师表的孔子像,两排古色古香的古筝桌并列而排,仿佛当年孔子教学场景再现。对面的贞健家塾一进门就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屏风,右转绕过天井是芦苞红头巾展示,赞扬了三水区妇女的红头巾精神。沿着古巷拾级而上,就来到了村后的文笔山,文笔山不高,自山顶俯瞰整座村庄,只见百来间古屋飞檐画栋,镬耳耸立。在文笔山边有一座农耕文化展示馆,在长岐村原住民的旧居里摆放着农耕用具,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在沿着石板路下山的路程中,看到了三合榕,即长在一起的三棵古榕树,其名为“苞榕”,其名不言而喻,却让人为之动容。

  对于卢书记来说,他在升级发展古村落中遇到的困难有二:一是村民观念有待转变,二是村庄发展资金受限。是啊,守着家乡这么美的资源,却只能看它在岁月地侵蚀与人们地忽视中一步步老去,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但不管道路如何多艰,他已经准备要在芦苞涌边上建立码头,发展旅游。希望其能依托本地优美的山水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三水温泉等优势,着力打造成一个小而精的生态康养旅游村。

  (三)大旗头村

  三水区乐平镇境内大旗头村距离独树岗村有十多公里,位于西樵、三水和花都三个片区的中心地带,系粤中地区典型的清代村落,由清代名将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有着“广东第一村”的美称。

  大旗头人历代重文,曾出过6个状元,然其修建者郑绍忠虽极善打斗却从未读过书。郑绍忠曾是反清农民军的一员,在归降大清后,颇受慈禧太后器重。1891年,郑绍忠调任广东水师提督,后来,慈禧太后询问郑绍忠安家何处,在得知其尚无安家之所后,慈禧太后当即颁旨赐金,让其在如今的大旗头村兴建府邸,于是这里逐渐落成一片整齐密集的村落,因此,大旗头村也叫“郑村”。

  一进大旗头村,就被220多间那青黛色带两镬耳特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镬耳墙又称“鳌鱼墙”,有独占鳌头之意。已历百余年的古村,如今村内多处房屋已变成危房,多数古建筑已被空置,杂草丛生,一片灰败颓唐之色。如何给空心的古村落注入生机,我们正在一步步探索这个课题。

  三、进则天下 退则田园

  在芦苞镇方圆13公里的范围内,笔者发现在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的又一片聚集的古村落群,这里的村落各具特色,相距不超过5公里,有文运昌盛的塱头村、商业发达的茶塘村、武运繁荣的藏书院以及官运亨通的华岭村。每个古村都自成一脉且和谐互补。

  (一)塱头村

  塱头村的起源可以上溯至南宋年间(约公元1140年),立村前先祖们在草云边大龙口放鸭谋生,这里河渡湖泊颇多,水塘边长满了朗草,因而得名“塱头村”。

  穿过塱头古村牌坊,驱车前行几分钟就进入了真正的古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的古道,道路左侧是连片的千亩池塘,右侧是一排排的古建筑。左侧的唯一一座房子目前是塱头村的历史陈列馆,房前有百年古井和并列的旗杆石,显示这个进士古村的历史荣耀。

  塱头村的古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整齐划一,纵横如算盘般,五间一排,十一间成一列,井然有序。全村有34间书室、18条古巷、1间古庙、17座炮楼、30座首尾相连的古建筑群,还有“公孙八科甲,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的佳话更是在花都、佛山流传甚广,影响至深。从书室的数量来看,曾经的塱头村文化繁荣可见一斑。

  走进三馀里古巷道,红色灯笼点缀在灰白的墙面,偶尔有茂盛的绿色植物探出头来,给灰白的建筑增添了鲜亮。沿着这条狭窄的古巷前行,墙面两侧不时挂着展示牌,或是塱头村介绍,或是摄影作品展示,诉说着塱头村的历史和现在。

  来塱头村参观的人不算多,但一条红色的大横幅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也给这个空落的古村增添了色彩。横幅上书写“欢迎著名学者柴铁劬教授莅临明伦书院授课”。柴铁劬教授是著名的中医药学教授,之前就曾在明伦书院内讲过《黄帝内经》。走进贴有明伦书院标示的小巷,我们遇到了明伦书院现任总经理孙望岚先生。孙先生介绍说,明伦书院是全国性专业国学推广机构,创建于2005年。总部曾设址于北京和深圳,2014年定址广州市塱头古村。其分学堂遍及北京、深圳、广州、成都、太原、长沙、南昌、济南等城市。作为一个具有半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以弘扬国学为宗旨的明伦书院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过程。明伦书院之所以落户于这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与其自古尊师重教、崇尚“耕读传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价值观不无关系。明清两朝,共有48人高中科举,其中考取进士15人,考取举人10人,考取秀才15人,被冠以“进士村”的美誉。这里环境清幽,古树苍天,荷花映日,河涌环绕,有着典型的岭南水乡特色。它偏安一隅,隐藏在广州背后,毗邻佛山,清远,在这里可以“进则天下,退则田园”。

  2014年明伦书院入驻古村,为古村打造文化特色村增加了色彩,注入了内在的精神与灵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里可以品茶、抚琴、读书、吟诗、作画等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学文化村。

  明伦书院的入驻给塱头村带来一线生机和活力,延续了这个古村落耕读传家的一脉文化魂灵。如果有更多像明伦书院这样的组织来落户古村,那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古村哀叹吗?

  (二)茶塘村

  茶塘村得名于村里的居民大多数姓汤。祖先在宋代的时候从南海迁徙到这里开村,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汤字是水旁,而茶也是水的意思,塘能容之,所以村子就叫“茶塘”。现在的茶塘村经济基础较好,农业以种植水稻、花卉、鱼塘养殖为主,工业在本村经济构成占了很大的比重,以铸造、五金业、机械生产和加工为主。

  茶塘整个村子坐东朝西,由北而南。最西边一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一侧由19座建筑连成一排,有庙宇、祠堂、书室等,气派十足。另一侧即村子的西边是一个半月形的水塘,水塘前面是广袤的农田。整个村落的现存的建筑以清代为主,保存较完好的大约有120座,其中庙宇、祠堂、书室共20多座,其余的为民宅,现在大多还有村民居住。在一排书室、祠堂和水塘之间有2棵大榕树,村民喜欢在大榕树下纳凉。大榕树的旁边有孤零零的一座房子与书室相对而立,据说该房子是请风水师傅来规划布局而成,是为了聚紫气祥云,福荫子孙后代。

  从南侧的洪圣古庙出来,往北望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祠堂和书室,共14间一字排列。村里的祠堂基本都是三间三进,也有三间二进的,形制基本相同。这些祠堂和书室之间夹着16条东西走向的巷道,每条巷道的出口都建有门楼,门楼上都刻着巷子的名字。现存有足征里、抡秀里、为善最乐、洞天深处等门楼。据说,原来的足征里是村里的富人区,多是地主老财,这里保存的16座建筑用料要考究得多,做工也比较精美。而整个村子最大的书室即肯堂书室就位于足征里和抡秀里两个巷道之间。走进抡秀里,花岗岩石板路两侧长满了青苔,肯堂书室后面参天的龙眼树把房屋遮盖的密密实实,巷道两侧镬耳墙、人字墙排列整齐。据说现在的肯堂书室是民国九年(1920)重修的,里面境况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但从其后面巷子的布局规划来看,这样空置就有点暴殄天物。如果将肯堂书室后面改造成一座小公园,有参天的龙眼树,有空旷的读书空间,或许这座略显颓败寂寥的小村会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在茶塘,凡是祠堂书室建筑都比村里的民居要好得多,可见村民先祖读书之诚恳。在这样一个商业比较发达村落中保留一方读书的净土,延续村庄发展脉络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藏书院

  炭步镇藏书院村,名虽为藏书院,但确是一个家家户户练洪拳的村庄。明末村民从广州白云区河龙村迁此,当时村名藏寿社,因村庄群山环抱,绿树掩映,隐藏其中,取地久天长之意为寿,合称藏寿社,后因乡试考上贡生多名,考官奖励牌匾,名“藏书院”。

  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就是洪拳广场,广场有一米高的擂台,擂台前面是空旷的广场,广场可以容纳百人。擂台一侧墙面上展示洪拳风采。还未进村,就感受到了这所村庄的武术气息。擂台旁边是一座洪圣古庙,参天的古榕树拱卫着这座古庙。走进藏书院,其布局跟塱头村相似,道路一侧是古文物建筑,由庙宇、炮楼、祠堂、书舍、古巷道、古民居等等构成,整齐划一,保存基本完好。另一侧即古村落面前有口大鱼塘,水深没顶。塘基竹树苍翠箫森,路边木棉树、龙眼树点缀了灰格调古村建筑。

  藏书院村人打的洪拳,究竟从何方传来,村民们也说不清。但在村史中,这种由清康熙年间花县赤坭竹洞村猪腰岭人洪熙官所创的拳术,以马步硬朗,出拳力重而著称,是南派拳术的佼佼者。目前村里仍有人在学习洪拳,但如何继续传承洪拳就是村庄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原来的法明公祠现在变成了藏书院村文化活动室,云溪公祠成了现在的老年活动中心,在这样充满古色古香的建筑里生活,该是怎样的一种荣幸呢。

  (四)华岭村

  炭步镇华岭村距离藏书院村不过几分钟的车程,华岭村属炭步镇,村委会驻地,在夏秋之间,因村后山岗上遍开岗稔子花,称花岭,因花华相通,故名华岭村。

  走进村落,迎接我们的就是一座灰墙碉楼,沿着水塘边的道路行进就来到了光禄大夫家庙门前,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家庙正在修缮中,我们无法窥其全貌,只能在外围拍照留念。光禄大夫家庙是晚清名臣四川总督骆秉章的生祠。骆秉章(1793-1866)是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因支持曾国藩对抗太平军、大渡河边擒杀石达开而被称为咸同中兴名臣,并被加官为太子太保,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在家庙前的古榕树下有一排旗杆石,其中就有骆秉章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的记录。

  因为骆秉章的旧居,会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华岭村也成了官运亨通的村落代表。

  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中华文明源于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主体是农业时代完成的,中国文明的每一个构成要素都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村落是建筑的结合体、村民的生活区,也是文明的传承载体。在笔者所走访的古村落中,松塘村、百西村头村等属于古村落开发保护的常见模式,即对文物建筑实行就地保护,而大旗头村、塱头村、长岐村则属于外迁式古村落保护模式,在旧村附近重新建立新的村居,这很容易导致古村“空心化”现象。此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古村落逐渐被新式房屋取代,濒临消失。

  广东这些古村落共同面临的问题表现在:传统民居居住功能式微,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筑都属于私人所有,修缮所需大量资金,村民自己没有承担能力,同时也缺乏对老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的动力,因此很多传统文物建筑或正在慢慢消失,或长期空置,最终使古村变成一个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的空壳。但从另一方面讲,古村落所包含的精神和人格理想与现代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古人建屋强调生命相通的理念,拥有就地取材的智慧,因此很多建筑无论是在道路、水系等空间的布局上,还是建筑艺术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庄伟光认为,当前古村落开发中存在几个问题:古村落开发实践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开发深度和广度不足;村落开发理论严重滞后实践,导致政策失据,旅游开发盲目性大;古村落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三位一体的综合整体规划缺位;村民对古村落旅游开发前景预期不高,主动开发意识不强,服务水平较低;管理多头制约着古村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合力的形成。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认为如今广东省内的古村落乃至全国古村落面临的主要问题都是古村落成为“死”的村落。温春来建议,在古村落的保护当中,必须充分调动村民作为村落主体,自发进行建设和保护。

  在走访完三个片区的古村群后,我们认为,未来中国村庄发展的趋势必然是依托带、群来带动村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是村庄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完善,还是调动村民主体意识,都应该从群与带的角度来思考。单个村落的开发必然要付出很大的成本,甚至可能因为开发项目的单一而最终事与愿违。整合周边古村落群资源,进行集体的、带状性的有区别地开发,可以降低开发成本,实现村落之间的互补,形成别具特色的古村落开发旅游群。以大旗头村为中心,辐射西樵片区、三水片区以及广州花都炭步方圆二十公里的旅游带,但要避开雷同,各具特色地开发。西樵片区应该抓住耕读传家与爱国的特色,三水片区则要注重山水间古村养生与休闲功能。炭步片区则体现为耕读与田园,以及国学文化的弘扬。如此一来,三个片区协调发展将会成为珠三角地区、甚至是整个中国古村群保护开发的典范,跨越两个城市,打造出一片文化与休闲的经济带,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村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古村落的新生。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