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10:45:44 来源: 新华社 作者:宋晓东
冬雨瑟瑟寒刺骨,驶下高速在省道上颠簸了快一个小时,仍不见郸城的影子。隔着雾气望向车窗外,除了零星的枯树,一望无际都是青色的麦苗。到这么个偏居一隅的农业县采访科技创新,真是选错了地方。
一路上询问着郸城的情况,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没有”。这个豫皖交界的小县城,地上没宝、地下没矿、山上没树、田边没河,就连这几年河南省蓬勃兴建的高速公路,也都绕着郸城交织而过,没留下一个入口。
“那郸城有啥?”
“红薯!”
“红薯汤,红薯馍,没有红薯不能活”。在郸城,40岁以上的人提到红薯总有种特殊的感情:又爱又怕。
“红薯救了老百姓的命,可顿顿吃红薯也真是要了人的命。”58岁的李宗新回忆,从1963年到1974年的11年里,他家顿顿都是靠红薯填饱肚子。时至今日,郸城的老人们对女儿还有个特殊的称呼:大馍。不为别的,就是盼着嫁出去的姑娘,过年回娘家能带回个大馍,好好吃一顿细粮。
40年前靠红薯度日的李宗新,怎么也没想到,这几年又靠红薯发家致富。
2012年,李宗新把全家的15亩地流转给当地一家红薯企业种红薯,每年土地租金近两万元,李宗新和老伴两人在企业打工,一年工资也有三四万块。“以前种一年地也就赚个1万多,现在一下翻了好几倍。”李宗新说。
当年的“救命粮”,如今却变成了“金疙瘩”,李宗新现在是越看红薯越欢喜。
“同样是红薯,过去2毛钱一斤没人买,现在几十块一斤随便卖,关键就在科技创新。”郸城县科技局局长韩金银说。流转李宗新家农田的天豫薯业,不仅是红薯加工企业,还建有研发中心、育苗基地,是全国最大的集红薯品种研发、种植和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产品外销20多个国家地区,年销售收入近6亿元。“科技创新离农业一点都不远。”天豫公司副总经理崔如亮说。为了强化科技创新,天豫公司已申请了4个科技攻关实施项目,申报42项技术专利。
吃到科技创新甜头的郸城人,抓着科技创新的手越抓越紧。在县城东面的产业集聚区内,入住的100多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科技创新项目:淀粉糖生产研发、艾滋病唾液监测技术、生物医药研发,甚至包括国内的乳酸生产标准都出自这里。
“集聚区内有1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国家级重点检测中心,还承担5项国家‘863’计划……”郸城县产业集聚区党委书记王辉如数家珍。“科技创新是生产力,是带领我们郸城经济发展,人民致富的最大动力。”王辉说。
“科技创新更是郸城脱贫的最好抓手。”郸城县县长罗文阁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郸城脱贫压力巨大。“在资源和条件都相对贫乏的条件下,科技创新发掘了郸城农产品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带动人口就业和农民致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驱动力。”罗文阁说。
吃了一辈子红薯,可李宗新最爱吃的还是红薯。“咱这土窝窝里能挖出金红薯,吃的都是科技的福。”吹了吹手中刚煮熟的红薯,李宗新粗粗地扒了扒皮就一口咬了下去,“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