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致富经

新面貌 新生活——松原市新农村建设小记

2015-11-20 13:55:55   

  一栋栋整洁漂亮的农家庭院点缀在田野上,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千家万户,一股股清澈自来水流淌进农民心田,一排排蔬菜大棚在耀眼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幅清新和谐的新农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近年来,松原市开展新农村建设,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以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为主线,积极创新建设工作,广泛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项目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升,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十二五”期间,共抓了237个省级示范村、48个省级重点村和部分提升村建设,到2015年末,累计投资预计达到60亿元,建设生产性、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2250个。

  特色产业喜看农民新增收

  “四粒红”花生、民乐小米、二马泡大米、三井子杂粮杂豆……越来越多响当当的品牌,走出去。这些品牌做实了松原品牌农业的想法,也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几年,松原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他们提出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在棚菜生产、精品畜牧业、绿色有机食品、劳务输出、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创新等方面都有突破。在试点村、推进村和示范村中,做强做大了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发展。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700万吨水平,示范村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达到10000元以上。

  据了解,松原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粗具规模,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80户,有支柱产业的村占到了65%,农产品加工量达到420万吨,畜禽产品加工量达到3000万头(只)。

  公共服务喜看农村新生活

  新建农村社区,建设文化休闲广场、活动室,新修农村道路、排水沟,新建村部、垃圾点,让农民喝上安全自来水,看上有线电视,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现在的农村可不比从前,哪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我觉得比城里都好。”前郭县乌兰图嘎镇大房身村村民门大姐说道。

  近几年,松原市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一方面加强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另一方面,结合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连续实施“民生建设”工程,各县(区)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科教、文体、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2011年-2015年,全市建农村社区300个,建设文化休闲广场520个,建设活动室650个,新修农村道路3000公里,新修排水沟1200公里,新建村部260个,新建垃圾点9500个,安全饮水达标率97%,安装有线电视的村1122个,广播电视入户率9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能喝上自来水是前郭县腰英吐村农民张永富最高兴的事,他说:“这自来水太方便了,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事,现在竟然变成了现实,这真要感谢政府的政策好啊,让我们告别喝了几十年的高氟水。”

  整治环境喜看旧貌换新颜

  人居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也是检验新农村面貌的标尺。松原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迎难而上,连续实施农村清洁文明工程,各地坚持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治理脏、乱、差。清理围墙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进行改水、改路、改厕、改灶。

  在开展村屯环境整治活动中,清理垃圾49万立方米,清理柴草垛16.7万个,清理粪堆17.5万个,清理路障12.6万个,完成环境整治“四清、四改”标准的村713个。过去乱堆乱放、污水横流、满街垃圾、无人管理的“脏、乱、差”局面得到了有效治理,整洁、卫生、有序、美观的新农村景象已初步形成,条件好的村屯达到了巷路硬化、街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四化”标准。农民群众在享受乡村环境治理胜利果实的同时,文明素质和环卫意识明显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构建和谐 喜看农村发展新模式

  经验在于积累。松原通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梳理出发展新模式。

  他们剖析了一些新农村建设典型,着力探索新的推进模式,归纳出了松原新农村建设发展“八大”模式加以推广。主要有:以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为代表的新居型示范村;以扶余市肖家乡王家村更新乡的新红村为代表的志愿者服务乡风文明型示范村;以长岭县太平川农业园区新风村和宁江区伯都乡杨家村为代表的新型经济组织带村型示范村;以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为代表的棚膜特色农业强村型示范村;以宁江区新城乡农林村和新万发镇新农村村为代表的社区标准型示范村;以经济开发区兴原乡西郊村为代表的商贸流通活村型示范村;以长岭县三青镇三青山村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富村型示范村;以宁江区大洼镇民乐村和乾安县严字乡君字村为代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推村型示范村。现在,各县(区)都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建设经验,共同推动新农村建设。

吉林日报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