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教育培训

农村教育的短板:缺少专业教师

2016-10-09 13:57:23       来源: 央广网    作者:

  央广网北京10月8日 消息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曾经一度被忽视、被抛弃的乡村小学,如今变得精致起来,设施完备、课程齐全,令人欣喜。但是,规模越来越“小”、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的状况,依然让人忧心。请听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播送第十一集《城乡同一起跑线》(上篇)。

  7月的黄土高原,干燥酷热。车子在乡间的土路上颠簸,背后掀起阵阵黄土。宁夏彭阳县白阳镇南山村山庄教学点,终于呈现在我们眼前:黑铁大门、红色砖房、水泥篮球场,围墙上画满了成语故事。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算得上是村里最好的建筑。

  赵志忠是教学点的负责人。短短几年间,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经历了撤点并校、恢复改建、重新开放。一年之前,这里依然是破烂不堪:

  赵志忠:修理之前,这个校园,这个护坡很烂的,校园整个是泥泞的,这个砖也是上级部门改造的。整个要十几万,都是上边拿的。你看我们有电子琴,钢片琴,打击乐器。虽然是个教学点,但是各方面都要配备齐全。

  教学点只有两个老师和十三个孩子。因为距离最近的小学也在三公里之外,这里成了附近几个村子适龄儿童唯一能够接受教育的地方。地方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现代化的远程教学设备、音乐美术用具一个都不少。

  眼下,赵志忠最烦心的,是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老师,上课只能借助远程教学设备:

  赵志忠:每天都用,特别是音体美这些课程,因为我们老师的水平有限。数字教学好得多。老师现场也教啊,老师很多地方达不到现在这个教学水平嘛,普通话,还有一些教学技能啊,所以借助这个最好啊。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几百公里外的高湾小学。

  在甘肃省静宁县城川乡高湾小学,校长续文有着自己的建校理想,就是让农村学生有机会像城里孩子一样接触到艺术教育。

  续文:开拓他们的视野,他们说今天我想学美术,就来学美术,学二胡,就去学二胡。每个学生都有一到两门兴趣爱好。比如体育,乒乓球、篮球都有。

  目前,高湾小学的素质课程多数是由普通科目的老师代课,但是,续文校长的坚持和努力,还是有了回报--高湾小学的孩子们今年就参加了全县的社团表演。

  续文:我们的活动室就是教室。老师都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有时候我们聘请一些校外的老师,指导一下。平时就是我们自己的老师,这些老师都是兼职的,就是教语文数学的,平时就是带着大家一起练习,本身他们自己也不太会。

  教育决定未来。

  中国乡村之声在12个省区进行的农村公共服务情况问卷调查显示:45%的受访农民,村庄附近没有小学或者教学点;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回答,最近的学校或者教学点在三公里以外。

  有近四分之一受访者表示村里有孩子辍学现象。孩子辍学的主要原因是“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部分留守儿童无人看管,也造成了辍学。

  农村素质教育的短板,仍然是缺少专业教师。调查显示,只有大约四成的村小学,有专门的体育、音乐和美术老师。

  未来的教育天平上,要继续增加农村一端的法码。

  高湾小学校长续文有一个愿望,就是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去开拓眼界。可是,这个愿望一直为“钱”所困。因为学校的资金按照学生人数匹配,像高湾小学这样的农村基层学校,规模小、人数少,经费捉襟见肘。

  续文:现在就是学生办公经费。因为我们学校你别看小,但是电费、水费还是紧张的。想拉出去搞活动,组织钱都没有。光电费、水费、设备维护花得光光的。一个娃娃五百多,国家按照人头拨款,学生越多,拨款越多。真的没有办法。按照我们的力量,尽量把学校办好。办得有声有色吧。

  记者:您觉得把学校真正办好,还要多少经费?

  续文:我觉得有10万块左右,好多活动就能开展。比如说拉到外面去参观,比如这次红军的这个会宁,我们可以去会师地、长征纪念馆去演出,也可以去其他学校演出。再一个可以请外面的老师来教,像这些活动。

  为了让贫困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我国逐年加大了教育投入。从2005年到2013年,农村小学的生均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从142.25元增长到1973.53元,增长了12.87倍,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6年,一半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将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孩子,将免费享受到信息化服务。

  到2020年,教育信息化体系将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公平教育将惠及全民。

  乡村小学是教育公平的现实短板。如何让边远地区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秦玉友认为:要加大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经费和师资投入,尽快建立适合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性标准。不应该简单地以城市学校为参照,更不能滥用“比过去好就行”的相对标准:

  秦玉友:太小的话,它不会随着人数的减少而成本降低,成本还在那。比如电费、折旧,比如墙坏了,你不能因为他一个人就不去修。如果进一步调研,发现按照100人经费也不足,我们可以调整到150人、200人。可以针对某个区域,比如它有共同的交通条件、共同的学校规模、共同的招聘教师的难度。我们给它划拨一个经费标准,人员标准。

  无论是保障学龄儿童就近入学,还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注农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既是为中国教育“强根”,也是为教育公平“托底”。

  (记者:李伟民 舒晶晶 杨滢 张成光 甘肃站张磊 孟永辉 宁夏站廉军 郭长江)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