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种养加

赤霉病有毒素 伤了小麦又害人 防控赤霉病须对症下药

2016-06-15 11:37:3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张 晔

  “今年赤霉病太重,麦子肯定卖不上好价钱了。”

  “那您知道赤霉病会产生毒素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江苏姜堰种粮大户韩宏昌答不上来了。在江苏靖江,种粮大户周仁杰也只知道赤霉病小麦品质不好,其他则知之甚少。

  今年6月以来,科技日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由于赤霉病大面积暴发、相关部门缺乏警示宣传、缺少快速检测方法和设备等原因,导致公众对赤霉病的危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小麦中镰刀菌毒素的危害并不为公众熟知。

  “隐形杀手”镰刀菌毒素

  “与赤霉病导致减产相比,小麦中的病菌毒素产生的危害更大,这才是需要警惕的‘隐形杀手’。”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说。

  镰刀菌侵害小麦的同时,还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即呕吐毒素DON)为主的真菌毒素。食用病麦会发生眩晕、发烧、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出血,影响免疫力和生育力等。

  DON毒素作为国际公认的第三类致癌物,各国都严格限制其在食品中的含量。

  受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委托,江苏省农科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自2012年以来,连续对江苏及周边地区的小麦进行DON毒素检测。据科技日报记者了解,类似的检测中心在全国共有6个。

  “含毒”病麦如何处置

  “你俩的麦子不完善粒高的达99%,低的也有61%,是等外麦,粮库是不能收购的。”

  6月10日,种粮大户沈金水和程圣晓带着收上来的麦子来到南京溧水区和凤粮食储备库,但是检测结果让他们的心凉了一大截。

  粮库负责人芮必圣说,国家规定三等小麦的不完善粒不超过8%,二等不超过6%,老沈和老程的麦子不完善粒严重超标。

  “DON毒素在麦粒的麸皮中含量最高,采用精加工的办法可以有效去除。”江苏省农科院食检所仇剑波博士这样认为。

  防控赤霉病须对症下药

  “2015年,我们在江苏采集了5900多株镰刀菌,60%存在抗药性。”周明国说,“当务之急是把多菌灵从防治赤霉病的农药目录中删除,鼓励企业开发、农民使用新型药剂。”

  这一建议他已疾呼多年,但是收效并不明显。

  “中央财政有防控专项经费,今年下拨到江苏为1.46亿元,但是仅能覆盖1次打药的70%,而全省平均打了2次/亩。”江苏省植保站吴佳文说,他们也在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投入,保障所有小麦能享受1次/亩的免费防控。

  另一方面,如何找到有效的杀菌剂资源,破解用药量和抗药性双双激增的“死循环”,成为提高综合防控效率的关键。

  2011年,江苏省农药研究所的新型抗赤霉病药剂氰烯菌酯开发成功,该药为我国自主创新研发,作用机理完全不同于多菌灵等传统药物,田间使用药效突出。近两年来,周明国也领衔研发出NAU系列生物化学制剂,对抑制DON毒素形成效果不错,最高减少达67.2%。江苏省农科院研发的系列防控剂,同样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而且对DON毒素的滋生具有抑制和降解效果,可以降低40%—60%。

  “目前河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病情还没这么严重,不能再错过这个宝贵的窗口期。”周明国呼吁说,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北方麦区的收成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生在江苏的赤霉病菌抗药性问题切不可在其他麦区重演。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蒋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