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7 14:12:38 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2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要说中国在国际上定价话语权沦丧的代表性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大豆产业。作为占据全球大豆进口量、加工量、加工产能头把交椅的国家,面临此种尴尬局面,只能是黯然神伤。
国产大豆的主战场-东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豆主产区,东北地区大豆播种面积约占全国大豆总面积的1/2。受近年来大豆种植效益低、进口大豆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呈现“双降”的局面。
毋庸置疑,国产大豆产业目前可谓是困境重重,作为传统的大豆主产区,将如何帮助大豆产业实现复苏和突围呢?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孙立武认为:
孙立武:作为惯例,在产业改革的大旗中,政策的春风都是率先发力,本次也是已经将春风和光环撒向东北产区。2016年,农业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要求我国东北地区适当缩减玉米种植面积,改种大豆。在政策的引导下,今年国产大豆的面积有所增加,但是要想长久的保证农民的种植意愿,根本点在于必须要提升大豆的竞争力,解决制约大豆高产的技术难题。
而要想攻克技术难题,必须要靠科技手段,它将直接决定农民的种植意向和种植结构格局,也是大豆产业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针对当前大豆生产发展问题,在大豆科技创新方面要实现“两提一降”的目标——提高产、提品质、降成本。其中,大豆“提品质”要实现错位发展,错位经营,重点要发展优质食用大豆,满足居民对优质植物蛋白的需求。
为早日破解国产大豆生产的这一技术瓶颈,农业科学家是付出了长期的努力。从2008年起,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便开始了科研攻关,经过多学科协作,提出了针对不同生产地区的绿色增产模式,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启动实施了粮食增产增效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大豆是项目重点研究和示范的对象之一。项目选择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开展,针对东北地区大豆的生产技术需求,项目组集成了优质食用大豆新品种、大豆玉米轮作倒茬技术、深松浅翻蓄水保墒技术、信息化精准生产技术、减量增效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除草剂安全施用技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大豆品质评价与食品加工技术九项核心技术。
从长远来看,大豆绿色增产增效的总目标还要围绕国内大豆生产的稳定发展来制定。重点促进国内食用大豆的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的战略目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走出一条我国大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路径。努力提高大豆竞争力、大豆产出率,保障食用大豆的质量。未来还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满足食用需求,更好地创造市场。
科技助力,将使得国产大豆向生产集约化、机械化、绿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方向迈进一大步。曾经让人闹心的大豆正翘首企盼“重塑金身”那一天的到来,相信已经不会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