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新科技新品种

阿根廷农业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之道

2016-05-31 14:24:51       作者: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赵燕燕

  阿根廷是世界重要的农牧业国家,大豆、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其高效的农业生产不仅源自辽阔的耕地、有利的气候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还得益于充满活力的创新产学合作模式。

  向日葵生命力顽强,能很好适应高温干旱天气,即便在盐碱土壤中也生长良好,这一基因特性吸引了阿根廷利托拉尔国立大学生物化学家拉克尔·常的注意。经过一系列研究,她的研究小组最终成功锁定HAHB4抗旱抗盐碱基因,并转移至其他作物后试种成功。

  2015年10月,经过长达数年的田野实验和数据收集,这一转基因技术成果获得阿根廷政府生物安全部门批准,开始进行市场化种植。阿根廷由此成为种植自主研发转基因作物的发展中国家。该成果的快速转化得益于阿根廷“公司联营体”的产学合作模式。

  拉克尔科研小组的合作方是塞雷斯生物科技公司,这是一家全功能农业生物科技公司。十多年来,在政府扶持和产学合作模式推动下,公司取得了50多项农业生物科技专利。近期,他们以拉克尔新专利为依托成立合资公司,有望在美国挂牌上市。

  阿根廷从1996年开始种植转基因作物,种子来源基本被跨国公司垄断。2001年,21个豆农在“成本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基础上,合作组建塞雷斯生物科技公司开发转基因种子。2003年,阿根廷政府予以扶持,向塞雷斯公司免费提供土地用于兴建技术研发中心,即现在的罗萨里奥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

  随着技术实力不断提升,科技服务功能不断优化,塞雷斯公司吸引了更多种植者加入,现今合伙人已超300个。合伙人带来的资金、设备不断完善硬件条件,技术平台日臻完善,吸引大学和研究所陆续加入。一些大学以联合科研方式使用塞雷斯公司的实验室及基因序列检测、分子标注等设备。

  2004年,为加速公共与民间科研资源整合和科研成果转化,阿根廷国家科研理事会以“公私联营体”的方式推动产学合作。塞雷斯生物科技公司与国家科研理事会、利托拉尔国立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发转基因作物,其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拉克尔教授的HAHB4抗旱抗盐碱基因。

  塞雷斯公司技术和产品主管赫诺尼莫·沃森对新华社记者说:“当初拉克尔小组取得初步成果后,缺乏资金、技术和人员以积累足够多田野数据,这也是研发周期最长和投入资金最多的环节,公司为此资助了田野实验和数据收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研发平台,直至最终取得技术专利并获得政府批准。”

  沃森介绍说,目前在塞雷斯公司研发部门即罗萨里奥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有30多位公共机构研究人员。有些科学家直接服务于“公私联营体”科研项目,有的则是由国家科研理事会根据“国家科研人员派遣协议”派遣,他们不仅保留公共研究机构头衔和待遇,同时也从塞雷斯公司领取工资。

  “派遣国家科研人员”和“公私联营体”正成为阿根廷推动产学合作的重要模式,“公私联营体”模式运用更为广泛。目前,塞雷斯公司和其他公司组成的私人财团与阿根廷科研理事会设立的产业基金合资成立“转基因牧草项目公司”,计划未来4年投资1600万比索(约合114.88万美元)研发提升奶牛产奶量的转基因牧草。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