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4 09:09:3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李禾
传统水稻种植方式是在全生育期根系都泡在水里。日前,在浙江诸暨市“单季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区”,中国农科院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水稻“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实现了“像种麦子一样种水稻”。
据统计,我国每年淡水缺口约300—400亿吨。水稻是我国最大的耗水农作物,大约消耗农业用水量的70%,全国总用水量的50%。
中国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陶龙兴说,长期以来以淹水为主要特征的水稻奢侈用水灌溉制度,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而化肥农药随大量灌溉水流入周边水体,或下渗到地下,加重了地表和地下水污染。“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是在保证水稻正常生育生理需水前提下,适度灌溉的节水技术。即在水稻全生育期,沟水不断,保持土体湿润,早晨稻株叶尖吐水正常;稻田尽可能不留水层,利用雨水,少用灌溉水。
“水稻喜欢干湿交替的湿润环境,必须水泡的认识是错误的。‘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提倡施用豆科植物等有机肥,种植超级稻、水耕直播、湿种旱管与节制用水等四项技术要素;构建了高产、节水、环保、养地四大效益的稻作技术新体系。”陶龙兴说,这是一项省工的生态稻作技术, 减少水稻种植用水量、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化肥农药留着土层表面,有利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问题;每亩可节省灌溉用水150—200吨,节本增效150元左右。
据统计,除内陆盐碱土及沿海盐渍土稻田外,我国约有3.5亿亩灌溉稻田可实施“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每年可节约灌溉水500亿吨,并实现生物修复土壤肥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