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30 13:28:34 来源: 新农村商网
进入炎炎夏季,小楼镇西境村的田间,名驰中外的黑皮冬瓜又到了成熟的季节。一个个椭圆结实的冬瓜贴地垂挂在绿油油的瓜苗上,整齐而壮观。在一片竖着“冬瓜嫁接苗栽培示范点”牌子的瓜田里,记者见到了村民口中的“冬瓜大王”周志堂。
将冬瓜苗嫁接在南瓜树头上,实现黑皮冬瓜的增产,这是周志堂目前正在研究推广的新技术。如今瓜已成熟,新技术似乎颇见成效,周志堂一边查看着冬瓜的生长情况,一边忍不住笑眯了眼。
周志堂,小楼镇西境村人,现任小楼镇西境村党支部委员,第二合作社主任,广州市增城绿蓝子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作为一名党员,他热爱农业事业,不断学习探索,热衷于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成为被村民称颂的农业“土专家”和“种植能手”;他心怀村民,无私推广黑皮冬瓜、增城迟菜心和马铃薯等作物的种植技术,带领西境、东境、腊圃等地村民走上致富道路;他正直廉洁,积极参与村务管理,以实际行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村庄的现代化建设。由于锐意进取,无私奉献,他先后获得小楼镇“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增城区科普带头人,增城区、广州市、广东省、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善于学习 发掘“黑皮冬瓜”致富经
1980年,高中毕业后的周志堂外出到佛山南海打工。不久,周志堂就发现,在离他工作不远的的地方有一个以种植冬瓜为主的村庄。“那时候我经常跑去他们田里面,问那些农户一些种植方法,觉得可以尝试,也许会取得不错效益。”1990年,回到西境村的周志堂开始试验种冬瓜的“门道”。然而,由于种植方法不对头,冬瓜品种良莠不齐,瓜肉口感差,首次种植的冬瓜以低产滞销告终。
周志堂并不气馁,满怀信心的他找到了广州市农科院。在专家的指导建议下,周志堂获得了一批优质的黑皮冬瓜。随后,周志堂又从书籍中了解到运用人工授粉的方法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这让他兴奋不已。“到了冬瓜开花的时候,每天三点多就到瓜地里去给冬瓜人工授粉。”周志堂说。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试验,周志堂的黑皮冬瓜产量提高了50%以上。冬瓜结实清甜,深受市场欢迎。2000年,他被选为西境村的农技员,开始向村民推广黑皮冬瓜种植技术。“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境村人,我认为好东西要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个人是种植能手还不行,只有全村村民都成为冬瓜种植能手,才能把冬瓜成功推向市场,实现共同致富。”
此后,周志堂积极与广州市农科院的专家和教授联系,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免费为村民举办农技培训班,为农户提供田间技术服务。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西境村300多户村民纷纷以种冬瓜为第一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冬瓜村”。西境村的冬瓜种植还辐射到附近的腊圃村、东境村、庙潭村及正果镇、派潭镇的部分村。目前,小楼镇常年黑皮冬瓜的种植面积达到13000亩,直接带动农户增收6500多万元。
2003年,在周志堂的倡导下,西境村成立冬瓜菜心协会,致力于帮助村民在种植过程中解决难题,黑皮冬瓜种植进入更加专业化的程度。
锐意进取 不断改进种植技术
冬瓜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如何解决销路问题呢?带着这个问题,周志堂和几个村民一同到广州一些大型的农贸市场做市场调研。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周志堂了解到北方地区在春节前后雨水较多,蔬菜产量较低,许多蔬菜收购商会南下收购一些储藏时间较长,不易变质的蔬菜,冬瓜就是他们的选择之一。
于是,周志堂想方设法联系到北方地区的蔬菜收购商,向他们推介西境村的黑皮冬瓜,并亲自带他们到田里参观。由于个头大、长势强、抗病高产等优点,黑皮冬瓜很快打进了北方市场。 2011年,周志堂成立了广州增城绿篮子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使黑皮冬瓜等农产品远销到山东、浙江等地,增城迟菜心销售到珠三角,甚至港澳、新加坡等。
销路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2010年前后,周志堂发现黑皮冬瓜种植开始出现“瓶颈”。由于土地肥力下降,冬瓜开始出现大幅度减产。经过与农业专家的交流探讨,周志堂再次改进技术,引进了一批荷兰马铃薯,实行轮耕种植,改善土壤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小楼镇正式启动了《增城市北部山区推广扶贫冬种马铃薯》项目,周志堂担任技术指导,推动马铃薯种植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目前,西境村的马铃薯种植面积约有1000亩,亩产量2500—3000公斤。
这次尝试开启了周志堂多样性种植的探索之路。同年,周志堂租赁了100多亩地,引进水果型木瓜、碧绿翡翠小冬瓜、淮山等10多个新品种进行试种,皆深受市场欢迎,并不断得到推广。
眼前的成绩并未让周志堂止步。目前,周志堂正与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合作推广“无土栽培项目”,并继续尝试通过嫁接方式改良黑皮冬瓜的种植。
牢记宗旨 服务村民不遗余力
作为西境村的支部委员,周志堂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竭尽所能为村民提供服务。每年不管寒冬酷暑,他总是穿梭在农田之中,通过技术服务、经验交流、情况反馈、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种植户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以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效和种植户增收。
自从村里有了小广播之后,周志堂又兼任了广播员的职责。“别人村的广播员有些不懂农业生产,只能播放一些提前录制好的宣传音频,我们村的都是周志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气候变化进行指导,更接地气。”西境村农户邓桂芳告诉记者。
“现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一个品牌毁于一旦,还危害消费者。”周志堂说,考虑到消费者的食品卫生安全,周志堂又推动村里设立了蔬菜农残及病虫害检测站。
除了在自己擅长的农业领域发光发热,周志堂也积极配合村两委开展村务建设。他从抓班子、抓党员、抓阵地入手,在上级党组织支持和帮助下,把年富力强、作风过硬的骨干,把有点子、出力气的致富带头人,把自愿到村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吸纳进村两委班子。为了合理分配“小楼度假村”项目征地补偿款,周志堂反复召集所在合作社的村民开会制定分配方案,并亲自带着征地小组测量征地面积,每家每户找村民签名确认、公示,推动了征地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中有序进行。
“周志堂人品好,勤快朴实,在农业方面深有研究,对于学到的经验技术也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这是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安对周志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