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0 16:53:00 作者:新华社记者沈翀、李伟
冬季本是农闲时期,但对于56岁的汤俭民来说,还要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
汤俭民告诉记者,这几天正忙着播前清种,一万多份种子的装袋和登记,日夜赶也得10多天,而且容易吸进种子上的很多灰尘,每次清种后,他都咳嗽不断。
作为一名承担着自主创新培育香稻重任的基层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和香稻育种专家,汤俭民怀揣着种子到处跑,连年坚持春夏在孝感试验,秋季下广西“加代”,冬季转海南繁育,一年中大半时间在酷暑潮湿中度过,二十多年他没能和家人过春节,每年300余天在田间地头稻田里度过。
1980年,汤俭民农业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孝南区农业局工作至今。孝南区是湖北省的水稻主产区,但长期以来因品种老化、种植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民增产增收。
汤俭民告诉记者,正是当初参加工作时,深刻感受到农民对于良种、对农技人员的期盼渴望,让他决心在这一行里刻苦钻研,“为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工夫不负有心人。汤俭民工作以来先后培育出13个水稻新品种均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广两优香66通过国家审定,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鄂晚17填补湖北省无自主培育一级香型粳米品种的空白。
“现在大家吃饭越来越挑剔,只有提高稻米的品质,让稻米有市场,农民才会坚持不抛荒,愿意对土地付出,国家的粮食安全才会有保障!”
在条件简陋的县城,汤俭民凭借不懈努力,育出了科技含量高、国内外珍稀的香稻品种。目前,他的香稻育种技术在湖北省累计应用1500余万亩,为农民增收20余亿元,“土专家”成为业内称赞的大人物。
为了育种忙碌大半辈子的汤俭民告诉记者,自己的榜样袁隆平年过八旬仍坚持在一线工作,自己还不能轻言退休。
“相比袁先生,自己年龄还小,只要社会有需要,就会接着干,把优良香稻品种选育工作搞好,让大家吃的饭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