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9 10:49:10
广东:扶持培育内生力量 摆脱基层治理贫困
石湖村,一个大山顶上的贫困村,距离广东清远市清新区90公里,距离镇区石潭镇22公里。一条环山而建的公路仅容一辆汽车通行,一侧是悬崖,这是村庄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2012年,石湖村集体收入2万元,农户人均纯收入为5063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093元;如今,这三个数字分别增加到8万元、8000元和6500元。崭新的文娱设施和村委会大楼、硬底化的村道,显露石湖村近年的变化。这一切都与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扶贫工作小组的努力分不开。
石湖村只是南粤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截至2014年底,在第二轮扶贫“双到”中,广东共投入资金130多亿元,平均每村528万元;重点帮扶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23元,比帮扶前增长一倍多;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6.5万元,比帮扶前增长近5倍。
毋庸置疑,数字是最直观的成绩单。但除此之外,村庄环境、风气的改善,村庄内部干群关系的缓和,村民公共事务参与感的提升,治理主体多元化所带来的效果,村民思想和发展理念的转变等等,这些很难用数字来量化的基层治理的成绩,同样应该归功于扶贫工作的开展。
《人民日报》日前发表评论指出,扶贫工程是一项基层治理现代化工程,不仅要帮助干部摆脱“思想贫困”“作风贫困”,还需要帮助基层摆脱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贫困。比如,不开展养殖培训,不建好销售渠道,把“扶贫羊”送到老乡手中转身就走,第二天就难保不被贫困群众吃了;比如,见到扶贫款就想方设法“制造资格”分杯羹,遇到扶贫难题就无人问津,好政策怎么有好效果?精准扶贫,是一件高度复杂、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不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怎么能走出光输血不造血的困局?
在广东,一线的扶贫干部竭力培养村庄的内生力,让村庄实现真正的脱贫。
找对人找对产业,精准脱贫
每天早上,北坑村村民陈文忠到养鸡场放好饲料后,查看火龙果园一圈,然后再到临近的工业园中打散工。养鸡场里饲养了近100只清远本地鸡,每只价格在100元以上,早早就被餐馆预订一空,年底能卖出1万多元的好价钱;占地3.2亩的火龙果园,预计两年后有上万元的收入。目前,陈文忠正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每年可得到500元的助学金。陈文忠一家如果生活上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时,他还可以向村内的扶贫资金互助社申请贴息贷款。
对于贫困户陈文忠一家来说,这种多元化的扶贫方式着实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改善。用命途多舛来形容陈文忠一点都不为过。今年43岁的他,有三个孩子:大儿子读五年级,但视力几乎为零,上课基本靠听;二儿子是脑瘫患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小女儿目前还不到一岁。整个家庭的开支原来仅靠夫妇二人打散工和种植砂糖桔维持,直至村里扶贫项目的出现。
北坑村位于清远市清新区有“清西平原”之称的太平镇境内,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重点帮扶村,下辖2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900亩,户籍人口1053户4385人,低于人平收入的有85户178人,从2013年开始由清远市农业局定点对口帮扶。陈文忠一家就是扶贫工作组精准扶贫的对象。
据驻村干部罗远芬介绍,北坑村土地相对集中且连片平坦,近年来,个别大户开始发展火龙果种植,但在产业布局、品牌打造等方面比较薄弱。驻村扶贫小组经过实地调查后决定跟清远农村综合改革融合推进,通过集体土地流转,集约化发展火龙果种植,打造北坑村火龙果种植产业带。“选择火龙果作为龙头产业,首先村里已经有几个种植大户,而且火龙果种植产值高。”罗远芬说,对于种植2亩以上的贫困户,他们会给予1万元的扶持资金。
解决最难题 村庄人心齐
村庄环境改善了,经济发展了,带来的溢出效应往往体现在:村民对基层组织的认同感增强,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提高,干群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松散化甚至对立,走向缓和和良性互动。
英德市东华镇古滩村村支书凌丕德对此深有体会。古滩村大浪滩片区有5个村民小组、1200多人,原有水田800多亩。1998年开始,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灌溉水渠完全堵塞,而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没办法及时疏浚。没有了灌溉水源,800亩水田就不能再种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有些村民被逼无奈,开始在上面种竹子。“后来发展到800多亩地全都种上了竹子,遮天蔽日,在里面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凌丕德说。
种了几年竹子后,有些村民觉得效益太差,一亩才四五百元收入,又想复耕土地种水稻。“但那时村里没钱,一亩竹林的改造资金都要将近700块,全部改造完需要60万。因为这个事情,我还被村民四处投诉,骂我不作为。”凌丕德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
扶贫工作组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窘境。“以前是因为村里没钱,水渠没搞好,农民经常为了争水打架。现在有水了,要用,把闸口拉开就好了。”在凌丕德看来,现在村民诉求最强烈的问题都被扶贫工作组解决了,“村民就不会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因为有好的环境在,开心的事情在。”
“现在工作好做多了。”凌丕德长舒了一口气说道,以前是想干事没钱,起步都难。现在有了资金扶持,村庄又有了显著变化,大家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我们在建公园的时候,80岁的老人都筹工筹劳,帮忙拿刀砍房前屋后的竹子。需要筹款搞建设时,村民争先恐后,生怕自己捐得少,‘斗多’。”
英德市西牛镇金竹村下辖27个村民小组、1115户4950人。由于人多地少、地形限制、劳动力流失严重,村庄迟迟未得到发展。2013年6月,由顺德区乐从镇、顺德区国税局以及顺德区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派出的扶贫工作组进驻,金竹村开始了蜕变之旅。
金竹村以前是出了名的“黄牌村”,现在成为了零上访的“红旗村”。村支书李华说,自从扶贫工作组过来后,建了一些民心工程,尤其是修了一座桥之后,村民的思想开始转变了。
据李华介绍,去年5月22日的大洪水冲垮了金竹村的田寮桥,直接影响几个自然村900多人的日常出行。扶贫组知道情况后,出资20多万元,几个自然村只需自筹10万元,“我要他们在15天之内筹齐10万,而且赶在9月1日学生开学之前,修好了一座13米长、8米宽、可以供几十吨的大卡车通行的新桥。”
“之前他们还打算自筹3万块钱搞一座简易的铁板桥呢。”李华笑着说,新桥的影响力很好,自那以后,村民对村干部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增强了,“以前生产队长叫开会都很少人来。开党员会有饭吃或者有钱发就来,不然就没人来。现在叫培训,叫开会,基本随叫随到。”李华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由于砂糖桔近年黄龙病严重,他们打算转产,所以去年他组织了一批村民自费去广西参观学习山楂和柿子的种植经验,最终有50多人参加,租了一台大巴,每人交500元。“现在是讲发展,讲经济,扶贫对我们村的最大帮助就是人心齐了。”
一边开拓电商路,一边培育村干部
扶贫工作组精准扶贫,找准扶贫产业固然重要,但培育村干部和村民这一内生力量,才是村庄脱贫的根本。
马上就到番薯收成的季节了,石湖村青年村干部小陈的工作开始忙碌了起来。除了日常的文书工作,他还要跟着驻村扶贫干部张立学习如何经营淘宝店铺“美立雾山”和石湖村对外展示的窗口——微信公众号“清远石湖”。等今年年底扶贫工作结束以后,小陈就要独自挑起在网上卖番薯的大梁了。
据村支书李美介绍,石湖村山地和旱地较多,在家务农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番薯,种植面积近500亩,品种以“一点红”为主。长久以来,由于边远闭塞,村民能掌握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即使农产品质量很好,但很难卖到好价钱。
驻村扶贫干部张立原本在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负责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工作,2013年驻村后,在入户调研过程中,他发现村民在农产品销售方面的瓶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在淘宝网上建立了一个淘宝店铺,专门为村民销售以番薯为主的农产品。
“番薯这东西可以卖得很贵,也可以卖得很便宜,关键看怎样宣传包装。”张立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为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他和村支书商量,给石湖村申请了“美立雾山”这一商标,并对农产品进行精美包装,走精细化、标准化、商品化之路。
为了宣传石湖村的农产品,张立带动村两委的干部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自我推广,再引导有意向购买的朋友到淘宝店下单,通过这种方式慢慢累积店铺的销量和人气。
除此之外,张立通过积极争取禅城区政府部门支持,开展内部购买和义卖活动,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打响了石湖村农产品的知名度。据其透露,2014年,他们通过网络销售了超过1万斤番薯,每斤3.8元。“去年销量最高的11月,我们卖出了近300箱,每箱10斤装。”张立说,“今年6月,我们搞了个番薯预定活动,现在已经订了1300多斤。”
“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方面都要做。”张立自信地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通过互联网,他们已经做到了农产品进城,现在要做的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石湖村的历史文化及山、水、洞、旧民宅等旅游资源,把外面的老板、游客请进来投资或消费,从而带动村庄发展。“现在我们的公众号已经有350多名粉丝关注了。”
对于张立一系列看似“前卫”的做法,今年50多岁的村支书李美除了佩服就是赞赏。他说:“张立不仅帮我们村庄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市场信息、新的思路和启发,改变了我们的销售模式。”
“他(张立)已经给我们搭了一个框架,以后这些平台我肯定要继续经营下去,村委会就我一个人懂电脑。”小陈腼腆地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他们村相对偏僻,但环境很好,以后在乡村旅游上肯定大有前景。
相关新闻
广东将用超常举措实施精准扶贫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李丁丁
今天是全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据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到今年底,我省将全面完成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预计减贫人口达90.6万。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在第二轮扶贫开发中全省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8.48亿元,帮扶2571个贫困村,平均每村投入694.2万元。
扶贫开发是广东省贯彻落实中央“两个大局”、“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也是我省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重大民生工程。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等省领导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紧扣中央、国家的统一部署,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注重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贫困问题,深入扎实推进第二轮扶贫开发工作,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对象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完善机制,扶贫开发取得了新的进展。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形成了领导重视程度最高、扶持政策最实、资金投入最多、社会参与最广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根据省扶贫信息系统统计预测分析,到今年底,预计减贫人口90.6万,全面完成我省第二轮扶贫开发工作任务。
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透露,自去年中央、国家全面部署推进精准扶贫战略举措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通过深入调研,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做出了新一轮的扶贫规划。今年既是我省第二轮扶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第三轮扶贫攻坚的重要一年。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围绕中央和国家的总体部署,立足我省加快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大局,以2571个贫困村、20.9万贫困户和90.6万贫困人口全面精准脱贫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查漏补缺,巩固成果,确保全面完成第二轮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认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最新讲话精神,根据中央的部署,结合广东的实际,认真谋划第三轮精准扶贫攻坚,坚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用一套政策组合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思路,以改革创新为推动力量,积极围绕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为一体格局,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互为支撑机制,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省扶贫办今年还安排了一系列扶贫日“扶贫济困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包括举办“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全国研讨会,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学者、扶贫一线人员共同探讨精准扶贫的思路和措施;开展扶贫创新大赛,为扶贫工作培育人才和孵化新兴项目,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扶贫;同时发动有关公益组织、媒体单位和热心企业开展书画义卖、关爱贫困单亲母亲、帮扶贫困村特困家庭子女、“知识梦想包”等一系列扶贫公益活动,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工作。
原文刊载自《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