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0 16:50:30 来源: 新华社 作者:记者李晓玲
隆冬时节的新疆冰天雪,农牧民们都进入了收获后的“窝冬”期。而在有“新疆第一村”美誉的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电子商务创业基地的教室里,坐满了前来参加维汉双语电商培训的农民。
他们专注地在电脑上打开网店、浏览货品,认真添加着样品。戴着小花帽的沙吾尔·芒力克书记经常会悄悄地从教室的后门进来转转,他饶有兴趣地看着年轻人把村民烤的小油馕、野生的罗布麻茶、自己养殖的罗布羊烤羊肉当作商品放到网上。
“这一年来,我们达西村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成立了新疆第一个县域电子商务协会、电商战略研究所和县域网货中心。村里还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达西电子商务创业基地,开展了50余场电商培训,培训了3000多村民。村里新开网店60多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200多人,还首创维汉双语电商培训方式,让许多不懂汉语的维吾尔族村民也融入电商发展的热潮中。”沙吾尔·芒力克如数家珍般地告诉记者。
曾几何时,“达西碱地白花花,庄稼歉收日子苦。大人没有一顿肚子饱,巴郎子光屁股跑,苦日子啥时到尽头。”这是昔日达西村的真实写照。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沙吾尔·芒力克,30多年前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每个人必须豁出去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不能改变村里贫困落后的面貌,就是我们的失职。”上任第一天,在村党员大会上沙吾尔·芒力克的话掷地有声。
当时的达西村,没有一条林带,没有一块条田,自然灾害不断。沙吾尔·芒力克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全村近千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硬是把贫瘠的土地和戈壁荒漠改造成良田。随后,沙吾尔·芒力克和支部成员带头集资办起了砖厂、农贸市场、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党员干部通过学知识,用科学技术种田,带头走出家门闯市场,率先走上了致富路。
“我们是边领工资边种田。”村民古丽佳娜提·包尔汗拿出一本绿皮小本子说:“这是我们村的18项惠民政策兑现簿,也是我们家的工资本,拿着它每个月都可以去村里领‘工资’,我们达西村人家家都有一本。”
翻开古丽佳娜提家的兑现簿,200元、400元、600元……一排排数字映入眼帘,一个4000元的数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份特殊的礼物!”古丽佳娜提满脸幸福地说。2012年11月1日是她结婚的日子,村民们纷纷赶来祝福,村委会也送来了一个4000元的大红包。原来,按照村里的惠民政策,达西村男女青年结婚,可获得4000元钱的奖励金。
如今,“新疆第一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去年达西村集体总资产近3000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360万元,全村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有60多户,超过百万元的有20多户,近八成村民家有了私家车,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位居全疆前列。
今年6月,达西村还与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签订了结对共建框架协议,一东一西的两个大村将建立跨地区和长期性战略合作,从民族团结、金融产业、新能源开发、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推动两村共同发展。9月,达西村与华西村的首个共建项目——华西村集中式光伏电站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开工。与此同时,达西村还将与华西村、河北银行签订金融产业合作协议,争取早日实现“东西共建、合作共赢、携手共富”的发展目标。
沙吾尔·芒力克开心地告诉记者,经过全体村民集体表决,从今年起,以后每年的9月9日都被定为村里的“丰收节”。“这个节日既是各族村民农牧业大丰收的日子,也是大家精神上更富足、更团结的象征。我们的村训就是: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