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天下

(国际观察)教改能否成为弥合英国社会裂痕的第一步

2016-09-14 08:13:57       作者:新华社记者桂涛

  英国新首相特雷莎·梅日前宣布,要恢复建设文法学校,按能力选拔优秀学生,从而建设一个任人唯贤的国家,增强英国的竞争力。

  分析人士指出,“脱欧”之后的英国社会被涌动的民粹浪潮深深撕裂,新政府面临诸多难题。特雷莎·梅将上任后在国内政策方面的“第一把火”烧向教育,期待教育改革为国家带来公平,但这一教改计划需经议会辩论通过才能推行,目前尚面临争议。

  着眼教育公平

  在英国,文法学校相当于公立“重点中学”,教学水平高、学费低,但申请入读者要经过考试,校方择优录取,落选者只能进入所在学区的普通中学就近入读。目前,99%的文法学校教学质量都被评为“优秀”或“良好”。

  1998年,当时执政的工党政府以“加剧阶级分化和中产阶级特权”为由,禁止开办新的文法学校。目前,英国有3000多所普通中学,但文法学校只有163所。

  分析人士认为,在文法学校“禁令”颁布近20年后,特雷莎·梅政府的这项教育改革旨在打破“穷人家的孩子怎么努力都无法像贵族和有钱人家孩子那样升入名校”的现状,给他们一个凭自身才能“鲤鱼跳龙门”的机会。

  英国的教育自中世纪以来形成了双轨制,贵族与平民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接受教育。现代英国,在中等教育阶段仍然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读高质量的私校,家境不富裕的孩子大多进入实力相对较弱的公立学校。英国官方最新数据显示,英国私立中学的毕业生,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人数比公立学校高五倍。

  特雷莎·梅认为,只要孩子能力强、潜力大、肯用功,不论出身、贫富,都不该被剥夺获得更好教育的机会。她说,一个孩子的前途应该由“他的天分和后天努力决定,而非他生在哪里、父母是谁或口音如何来决定”。

  收效一石多鸟

  “脱欧”公投后组阁的英国保守党新政府,外交上以“脱欧”谈判为重点,内政上以弥合社会裂痕、减小贫富差距为目标。分析人士认为,特雷莎·梅的第一项国内改革就直指教育,可谓一石多鸟。

  首先,教育公平问题是民生热点,直接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未来。特雷莎·梅将教育改革作为新政府内政改革的切入点,迎合了社会中下层的期待。

  特雷莎·梅在公布教育改革计划的演讲中表示,英国人在公投中选择“脱欧”,不仅是对英欧关系的选择,更反映出他们在生活中的挫败感和对现状的不满,大众发出了改革的强烈呼声。这与她就职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传递的信号一致——新政府将通过改革让大众、而非少数特权阶层获益。

  其次,特雷莎·梅出身文法学校,本身就是从平民走向成功的代表,这与上届内阁中以首相卡梅伦为代表的接受私校教育、具有精英和贵族形象的政客明显不同。特雷莎·梅充分利用自己亲民的形象,承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公平,形成与前任内阁不同的执政理念和风格,并有望通过教育改革取得早期成就。

  再次,此次教育改革有助于团结保守党内部成员,为特雷莎·梅在下届大选中连任夯实民意与党内基础。本届内阁,像特雷莎·梅这样从文法学校而非私校毕业的下议院议员不在少数。而英国舆观调查公司今年8月的一项调查显示,接近60%的保守党人支持建设文法学校,这一数字高于英国人38%的平均支持率。

  提议引发激辩

  特雷莎·梅的教育改革计划需要交付英国议会辩论通过后才可能推行。但是,方案一出,立刻引来各方激辩。支持者赞同给予“穷人机会”,而批评者认为改革带来的是“假公平”,只会进一步导致不公,难以弥合社会裂痕。

  有人指出,文法学校择优录取将导致教育体系中的好坏二元对立,也会让那些未被录取的孩子在11岁(小学六年级)时就遭遇挫败感。

  还有人认为,特雷莎·梅的教育改革“方向正确、办法错误”,真正解决社会不公应从资金投入、课程安排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着手,提升公立学校的平均教学质量,缩小与私立学校的差距。增加文法学校数量,看似机会均等,其实带来的是“假公平”,因为那些更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通过请家教等手段,提高在文法学校入学考试中的竞争力,穷孩子能得到的机会还是少。

  英国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恩斯利在《观察家报》发表专栏文章批评特雷莎·梅“说得热闹、投入得少”。他指出,特雷莎·梅提出设立更多文法学校、实现教育公平的打算,只是象征性的举动,因为与英国每年大约800亿英镑的教育预算相比,她许诺每年投入5000万英镑支持文法学校扩大招生的动作实在太小。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