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天下

中国人去海外种地,前景咋样?

2016-06-04 11:44:57       来源: lookwe    作者:Lisa

  到海外种地并不新鲜,中国对外农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大洋洲,东盟、俄罗斯和部分非洲国家是重点投资区域。

  但是,中国农业海外投资总体上并不乐观。无论是不可控因素,还是配额不定,都是中国企业的软肋。

  中国人,到海外种地去

  从法国的葡萄园到澳大利亚的牧场,再到乌克兰的农场,中国的海外农业投资遍布全世界,其多样性超乎想象。

  中国并非世界上最大的海外农业投资国家。美国、英国、韩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的海外农业投资规模远远大于中国。

  但中国在努力缩小这种差距。在不少中国企业家的眼中,海外农业投资似乎大有可为。

  为了追求农产品自然纯净的效果,一名在犹他州经营着两个大农场的张姓中国商人,严格用自产的苜蓿草喂养奶牛。“我们想把美国的阳光、土地和水源带到中国,”这位企业家表示,他准备把美国产的更健康、安全的食品输送进中国。

  他并不是第一个对美国农业感兴趣的中国企业家。美国雅商公司总裁苏丰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农地、林场买卖,前几年以加拿大、荷兰等国投资客为主,近年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客,都在考察美国农地投资。

  中国投资者不但来美国投资农地农场,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场也很有兴趣。

  早在2012年11月,上海鹏欣集团就斥资10亿元人民币,在新西兰收购了总面积8000公顷的16个大型奶牛农场,并成立纽仕兰乳业公司,在新西兰合作生产加工“纽仕兰”牌牛奶和奶粉。

  中国在海外的农业投资形式也很多样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大型国有企业倾向在坦桑尼亚、塞内加尔和赞比亚等地,投资规模较大的种植园;或者在一些国家投资种植水稻、木薯、芝麻等作物,一部分卖给当地人,一部分输送到中国。

  规模较小的农业公司会选择租赁的方式。一些公司在中俄边界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员工大部分是中国人。

  刘进(化名)是来自黑龙江的一名企业主,他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营2.4万公顷的土地。“俄罗斯有大片无人耕种的土地。”刘进说,“这个国家很需要像我们这样,懂得如何种田的人。”

  投资仍然受阻

  根据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编著的《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报告》,最近几年来,涉农海外并购井喷式的增长,2010年到2014年我国涉农海外并购高达185亿美元,私募进行海外农业投资的现象大量涌现。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443家企业中,278家是独资企业,127家合资企业,合作企业38家。

  报告称,中国对外农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大洋洲,东盟、俄罗斯和部分非洲国家是重点投资区域。

  尽管有增长,但中国农业海外投资总体上并不乐观。报告称,443家企业中正常经营的有359家,其余企业受自身实力、东道国限制、政治经济风险、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处于筹备设立和暂停经营状态。

  2015年,据媒体报道,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的一项高达170多亿元的粮食种植投资计划,由于未获当地政府的批文和环境许可证,陷入停顿。

  中粮集团的种植地选在巴西、阿根廷等国,计划种植大豆、油菜籽、玉米,种植面积有600多万亩。仅仅是在巴西,从海外买地种粮,到粮食仓储、加工,再到港口物流等建设项目,计划投资金额就高达170多亿元。

  然而,由于在占地方面未能获得巴西政府的多项批文,以及环境评估的许可证,该集团在巴西2/3的种粮工程被长期延误,或将难以完工。

  海外种地风险高,中国企业发展困局待解       从援助到返销

  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先以农业合作的形式签订援助项目,购买或租用土地设立示范农场,为其提供技术援助,农产品直接销往本地或第三方国家。

  1959年—1979年,中国先后帮助几内亚、马里、坦桑尼亚等12个国家建设87个农业项目。20世纪60年代,中国帮助马里试种甘蔗取得成功,开创了马里自产食糖的历史。

  马里新糖联项目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到海外种地开始演变为公司行为,开始注重国内需求。到21世纪,中国政府开始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国务院在2010年1号文件中曾提出:“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和农业资源开发合作,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海外种地仍处初级阶段

  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到海外种地的中国企业几乎都亏本。农业是个微利行业,效益回收周期长,至少要5至6年才能收回成本,而这期间一旦受经济、政治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就会遭遇风险。到目前还没有看到特别成功的案例”。

  土地资源稀缺让很多国家提高了准入门槛,或者进行反垄断限制。2010年8月,巴西出台法令规定:外资企业或外国人控股的巴西企业,不得购买或租赁250至5000公顷的土地。

  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2012年8月发布的报告《农田水利:中国海外投资》显示,中国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有86个项目,其中32个悬而未决,包括因阿根廷法院禁令而停止的占地30万公顷的项目。中国企业在海外种地10多年,主要有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研究开发和战略联盟四个类型。

  海外投资农业多是“开垦的荒地,企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巨大”。李国祥表示,是否在替人开荒还不好说。

  此外,由于粮食进口配额不定,企业很难进行规划种植。产品回不来,当地市场又无需求,企业就只能赔钱了。由于粮价不稳,一旦上涨,很多国家就会限制出口,比如阿根廷对出口大豆征收44%的关税,另一些国家甚至干脆就禁止出口。

  最致命的是,中国在海外农业投资保险方面的保险政策覆盖范围过窄,企业在种植、生产、加工环节所受损失不在赔偿范围。“赚了赔了都是自己的”,李国祥说。

  然而,美国1971年就为本国农业企业赴海外投资提供了政治风险类的投资保险服务,可对国有化、战争和投资收益汇出三类政治风险进行保险。

  是地少人多而非“新殖民”

  中国在海外大量种植农产品,虽然一度被一些国家指责实行“新殖民主义”,但中国人口多,人均可耕种面积少,这才是中国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根本原因。

  李国祥表示,“中国的‘走出去’战略目前还处于试探性阶段。企业到海外种地,开辟了企业新的能源生产基地,拓宽了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境外项目的建设也带动了一批农业技术、设备和劳务的输出。据统计,黑龙江省每年向境外输出劳动力2万余人”。

  从全球可耕种面积上看,巴西可耕土地面积为5.27亿公顷,相当于全球现有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种植面积的总和,也就是说仅巴西就能再养活一个地球。

  非洲可开发的耕地面积达8亿多公顷,实际利用率只有1/4,仅苏丹一国,耕地面积就有16亿亩,但人口只有6000万。

  而有13亿人口的中国可耕种面积仅约1.2亿公顷,且在不断减少。在1996年至2006年间,中国稻田共消失了300万公顷。

  但需求却在上升,尤其是小麦、大豆、香蕉等基础产品。中国是橡胶最大的消费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将消耗世界1/3的橡胶。老挝—瑞典高地农林研究项目组2006年报告显示,中国在老挝的玉米种植地有1.3万公顷,种植的玉米90%都销往中国。

  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虽高,但农产品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大豆和油料作物就是其中的软肋,70%以上的大豆需要进口。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2008年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大豆可贸易量为7500万吨,而2007年中国进口大豆(含进口植物油折算大豆)就高达4600万吨。如果要实现大豆自给,就要增加2亿亩耕地,相当于增加5个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的土地来种植大豆。“这是中国农业的战略性规划。”李国祥说。

  国家战略应有国家保障

  农业开始进入海外农耕时代,证券分析师理查德·弗格森也表示,“21世纪,农业正步入一个新的浪潮”。由于国内需求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中国开始了农业2.0时代,将海外耕种上升到了战略规划层面。

  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种种困境,中国应将海外种地纳入整体的统筹规划,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整体统筹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和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有规划地与东道国进行沟通与合作。在国家的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并利用政策导向和业务推介进行农业生产。

  此外,海外种植量的规划也应提前做好生产配额,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如借鉴日本模式,先有销路,再进行针对性生产,在销路和销量问题上,借助国家政策和外交把关,保证生产和销路,降低配额不明确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战争、政策变动等不可控因素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种地的致命威胁。因此,中国应该加大对类似不可控因素的保险,借鉴美国1971年制定的政治风险保险服务,或日本针对专门项目设立的保险基金,制定适合中国的保险模式,让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更好地发展海外种植,也让即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更有信心。

  日本海外种地已有60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企业开始在东南亚置地种粮,但由于当时东南亚社会不稳,政权更迭频繁,日本企业的投资几乎损失殆尽。70年代,日本改变策略,在世界上适宜农业开发的地方先确认国际社会、日本和土地供应国的利益交汇点,后向当地提供农业发展援助,接着再引入商贸企业参与。

  在60年左右的海外种地探索中,日本成功找到了分散政治和经济风险的方法。

  如今的日本是海外种地最积极的国家之一,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印尼、新西兰、美国等地的农场签订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协议,在世界各地拥有1200万公顷农田,相当于日本国内农田面积的3倍。

  日本不再大规模直接买地种粮,而是采取与多方合作的方式。日本几乎没有完全独资的农场,大部分以共同出资的方式与当地人合作经营。在投资比例上,外国政府以提供土地等方式出资51%,日本以提供农业机械、基础设施的方式出资49%。

  日本也不直接在海外农场种植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而是通过与当地农户签订购买合同的方式来确保供应,2006年在山东成立的朝日绿源有限公司的生产销售模式就是如此。

  此外,日本还与竞争对手合作,2006年,日本三井物产与美国的CHS、巴西的PMG贸易公司,联合成立了合资公司,由于美国、法国控制了巴西大豆的生产流通,日本也通过合作逐步渗透直至控制巴西大豆生产的各个环节,最终确保本国的大豆供应。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