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3 14:29:22 来源: 新华社 作者:陈晨 文浩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在距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160公里的“格格杜垦区”,广阔的稻田正在等待雨季的来临,嫩绿的稻苗竞相成长。田间垄上,几名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和当地稻农正在为接下来的耕种忙碌着。
“格格杜垦区”位于科特迪瓦南部迪沃市。自1995年中方援建科特迪瓦格格杜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到1997年5月首次开展中科农业水稻技术合作,历经九期合作项目,目前格格杜已发展成为中方援非农业合作项目的典范,也是科特迪瓦全国闻名的水稻种植基地。
鲁宁是中国援科农业技术组组长。据他介绍,稻米是科特迪瓦第四大消费粮食品种。得益于气温和雨季降水充沛,这一地区的农民一年种植两季的常规稻,但单位产量不足每公顷3吨。中国技术组进驻后经过多年试验,数次引进更适应本地自然环境的高产优质稻种,通过政府部门和地方农业协会普及推广,吸引了不少稻农主动试种中国稻种。
“格格杜垦区”按先后发展分为三个区域,耕种面积达443公顷。从技术组驻地至垦区试验田之间,约有18公里长的崎岖道路,道路两侧已形成了近10个有规模的自然村落。从传授、赠予优良稻种到培训农机操作手;从稻田灌溉、供给村民生活用水到稻米加工、仓储,中国技术组的专家们耐心教授当地稻农,与他们一起工作在田间地头。
今年30岁的邦雅曼从2010年起在“格格杜垦区”种植水稻,他对农业技术组的帮助充满感激。“我们都是中国农业技术援助的受益者,技术组的中国专家们不仅帮助我们种稻,还帮助附近村民挖鱼塘、维护道路等,我们很感谢他们。”
邦雅曼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和妻子都在垦区种稻。记者见到邦雅曼时,他正忙着给水田翻地插秧。他说,技术组无偿分给他2公顷稻田,并安排他在垦区中国试验田里工作,这让他的家庭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目前,技术组有8名中国专家。今年是鲁宁援科工作的第8个年头,为推进项目发展,鲁宁经常奔波在驻地和阿比让之间,与科全国水稻发展局商谈合作事宜。每逢种稻时节,专家们和当地稻农一样,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说:“正是对这片土地的热情,也正是为国争光的信念,支撑着援外人扎根在此,辛勤奉献。”
目前第九期中科农业水稻技术合作已接近尾声,双方合作成绩斐然。技术组在为期两年的时间里总结出在当地进行水稻耕、种、收等环节配套的农机设备,形成农机使用的一套完整体系;继续拓宽了稻种选育范围,划分高产米、优质米和特色米三个选种系列;减少稻田施肥,从原来每公顷田地施225公斤化肥降低至185公斤,按当地化肥市场价格计算,每公顷地可减少近1.3万西非法郎(约合145元人民币)的生产成本。
今年5月末,中科两国商定第十期农业水稻技术合作项目即将开启,技术组对该项目有着新的规划。鲁宁说,“项目计划借小平台发挥大作用,扩大项目影响力,以技术合作的形式推动农业示范中心的尽早落成”。他同时表示,技术组将探索因地制宜的旱直播方式,选育杂交稻品种,积极融入科特迪瓦“稻米自给”战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