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4 11:38:58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刘砚青
原标题:看不见的“饥饿”
当物质生活不断富足,大多数人都无需为“吃不饱”一事担忧时,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却在近期明确指出,“隐性饥饿”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全球约有25亿人正在遭受“隐性饥饿”。
营养素缺乏而引发的“饥饿”
对不少人来说,“隐性饥饿”这个词有些陌生。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简称IFPRI)指出,“隐性饥饿”其实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形式,它是“由数量不平衡或质量不平衡的饮食所导致的营养状态偏离正常数值的身体状况”。在不少中国人看似已经进入“营养过剩”阶段的表象下,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隐性饥饿”问题。
2015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指出,尽管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得到了总体改善,但因脂肪摄入过多而导致超重肥胖等问题日益凸显。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明确表示,近年来中国人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国民的蔬菜、水果摄入量有所下降,使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均未达到推荐摄入量,其中尤以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的缺乏最为突出。
“吃得多并不等于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也会增多。”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隐性饥饿”不仅仅是一个国际话题,更是危害着中国13亿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
“微量营养素(即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通常很难被发现,且由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因而我们将微量营养素缺乏从一般饥饿中分离出来,将其称为‘隐性饥饿’。”陈君石说。
本刊记者获悉,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14年“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上,特别强调膳食中微量营养素缺乏即为“隐性饥饿”,并宣布全球至少有25亿人正在遭受“隐性饥饿”困扰,危及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健康。
陈君石表示,“隐性饥饿”的重点在于营养素不平衡。
营养缺乏与慢性疾病直接相关
“隐性饥饿”之所以会威胁到人类身体健康,是因为它与多种慢性疾病直接相关。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郭红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某些慢性病患者因疾病本身或使用药物会导致维生素、矿物质缺乏;而另一方面,维生素、矿物质的缺乏又很可能引发或加剧某些慢性疾病。
以糖尿病为例,饮食受限、胃肠道功能紊乱、高血糖的渗透性利尿作用和降糖药治疗都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患者“隐性饥饿”的重要原因。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陈璐璐指出,一项近期针对城市社区400名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营养状况调查显示,超过7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
陈璐璐表示,如果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能做到均衡营养膳食,补充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既可以维持合理体重,还能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负荷,从而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
“如果身体长期缺铁,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而中国由缺铁所引发的贫血占贫血总患病率的50%。”郭红卫说。
本刊记者了解到,要想纠正“隐性饥饿”,国际公认有四大措施,分别是摄入营养素补充剂、确保食物多样化、食用强化食物和推动相关公共卫生措施。
郭红卫表示,对于公众来说,在这四大措施中,确保摄入食物多样化和服用营养补充剂是最理想的纠正措施。
儿童、孕妇与老年人属高危人群
本刊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针对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多存在不合理的现状,国内众多的营养健康领域专家正在着手制定相关建议与健康指南。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刚刚结束的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专家会议中,针对妇幼、学龄儿童和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修订工作是与会专家的讨论重点。一般来说,儿童、孕妇与老年人是容易出现“隐性饥饿”的高危人群。但陈君石表示,具体到个人是否会出现“隐性饥饿”,还要视其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身体情况而定,一般刚刚断奶的幼儿、经期女性会比较容易出现“铁”缺乏。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足够,并不等于这个人的营养就够了。人体每日所需的营养素多达数十种,我们需要这些营养素在体内协同作战,共同维护身体健康。”翟凤英说,“平衡膳食、均衡营养”是现阶段中国民众在饮食营养指导方面的重点。
翟凤英说,蔬菜水果之所以位列膳食宝塔的倒数第二层(谷类食物在底层),是因为它起着非常重要的微量营养素补充作用,“我们不但要做到每人每天‘半斤水果和一斤蔬菜’,还要尽可能多地摄取不同颜色果蔬。”
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我们不能只是在这些营养素出现明显缺乏时才去补充,而是要在日常有意识地为改善营养状况、增强体质和预防慢性疾病等,对饮食习惯加以调整。”翟凤英说。(刘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