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往事

90年代农村税费改革形势大好时因何遭质疑?

2016-09-21 14:52:22       来源: 凤凰网    作者:

  核心提示:会上,一位来自财政部农财司的干部,就正在推行的税费改革提出了质疑,他说,农民负担的税费总额还远未达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农民抱怨的重点在于税费的混淆,而非比例过重。  

  等待交公粮的农民 资料图

  凤凰卫视9月20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94年12月1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率领十个部委的负责人深入安徽考察。对在阜阳地区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给予了很高评价,称赞这项改革解决了让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都很头疼的一个问题,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改善了干群关系,具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意义。姜春云一行人离开后不久,时任安徽省省长一直支持推行税费改革的回良玉就在省长办公会议上明确要求,江淮分水岭以北的沿淮一带,尤其是淮北地区,必须全面推行税费改革。就这样,这项改革正式走出了太和县和阜阳地区,以“燎原之势”在安徽省和全国其他地方遍地开花。然而,就在税费改革的前进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的时候,一个会议的召开却让士气高涨的各路改革派人士感到了不安。1995年4月21日到25日,全国农村基层税费制度改革经验研讨会,在安徽省的阜阳地区召开。会上,一位来自财政部农财司的干部,就正在推行的税费改革提出了质疑,他说,农民负担的税费总额还远未达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农民抱怨的重点在于税费的混淆,而非比例过重。那么因此他指出,“税费不分”“每亩地一律征收一百斤粮食”的缴公粮的办法,并不是正确的应对之策。

  此外,针对“农业特产税”这一早已演变成为压在农民肩头上的“合法”负担,这位官员竟提出,不应该搞平摊,应该按照设计这项税费政策的本意,有区别地继续向农民征收。面对如此“不接地气”,对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明显地缺乏了解的发言,各乡镇代表纷纷现身说法,予以反驳。其中,有着“农村税费改革第一人”之称的何开荫指出,用公粮代替定购的最终目的,是使粮食这样的大宗农产品也能够像其他商品一样,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竞争。而征缴公粮作为具体办法,一是为了保证国家拥有稳定的粮源,二是因为这样对农民来说,既方便又透明。此外,何开荫还补充说,如果税费改革能和推进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联系起来,那么这就为下一步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做好了准备。何开荫的解释,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高度,得到了与会者们的一致支持。讨论结束后,主持这次会议的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的主任杜鹰,立即就全国农村基层税费改革制度试点的情况,向国务院写了报告,这份报告后来得到了姜春云、朱镕基等中央领导人的批示同意,中国农村的税费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