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往事

老知青忆:下乡时不会做饭 面条到锅里就成了面糊糊

2016-06-27 10:55:08       来源: 甘肃日报    作者: 惠程华 朱小刚

  本文摘自:《甘肃日报》2015年4月22日第14版,作者:惠程华 朱小刚,原题:《知 青“回乡”记》

  40年前,一群十六七岁的城市青年下乡来到崇信县平头沟、马沟、赵湾等村,挥洒青春和热情。40年后,这群已返回城市的“知青”派出代表再次来到崇信的“家”,追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4月16日,是我们下乡40周年纪念日。”1975年4月16日,兰炼职工子弟姜克夫、袁晓新、曲宗华等青年,一起来到平头沟村,种田犁地,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刚来的时候,我们都睡在村民家里。后来,大家和村民们一起建了几栋简易房子,就成了我们十几个知青的落脚点。”今年56岁的姜克夫,一边与村民拉家常,一边回忆当年下乡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

  一旁的陈兵插话说:“当时我们大都不会做饭,勉强做的面条,下到锅里就成了面糊糊。挑的井水生怕女生们洗衣服用完了,为此还经常‘闹矛盾’。大家最盼望的是十天一个学习日,可以学习、读报纸、唱歌、拉二胡。”

  村民梁红贝当时是平头沟村生产二队的队长,回忆起当年睡在自己家里的知青们的这段经历时,也很兴奋:“你们在前面拉犁头,我就在后面掌犁耙。那时候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在一个锅里搅勺,一个土炕上睡觉。时间过得真快,一晃都40年了。”

  姜克夫等知青离开后,虽然各自有了工作,但时常惦记着平头沟村,将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现在,他们的头发大多花白,但当年的这段下乡经历,却一直珍藏在心底。

  再回平头沟村,知青们劲头不减当年,他们参观了知青点故居和村部旧址,又纷纷前往自己当年居住、生活、劳动过的地方,寻找当年的影子,与乡亲们拉家常。

  “过去,这里没汽车,只能靠走路。现在这里变化太大了,川地里建起了蔬菜大棚,老乡们都住进了新农村的小康屋,铺了地板砖,有了洗澡间,门前还有文化广场和健身器材,和城里人的生活没什么两样。”看到眼前焕然一新的平头沟村,知青们不禁发出感慨。

  知青们说,40年前,他们得到了村民们的很多帮助和关怀,今后他们会把这份感情延续下去,力所能及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出一份力。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