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0 16:35:02 来源: 天津网
扁担 资料图
本文摘自:天津网,作者:佚名,原题:难忘我的知青岁月,节选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扁担对于农民来说,相当于战士肩上的钢枪,司机手中的方向盘。下乡不久,我便到供销社置办了一根扁担,材质很好,坚硬而有弹性,挑上个三百斤不成问题。靠着这根扁担,我挑水,挑稻把子、送公粮、挑饲料……两三年下来,经过汗渍濡染,这根肩担已经变成油光光、乌亮亮的,与普通农民肩上的扁担并无二玫。
那时候,在农村,老同学、“老插”之间也时常串串门子,相互之间也会“见识见识”“比划比划”各自的家伙什——扁担。
记得一次到集上送完公粮之后,我将扁担往供销社门外的墙上一靠,便进去买东西了。出来之后,从墙上摸起扁担扛在肩上就走了。回到知青点不多会,邻队的一位生产队长,领着一个青年农民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那位生产队长进门就问:“哪个是姓李的?”我说:“知青点就我姓李”。他问:“你的扁担呢?”我说:“靠在墙角呢。”那位青年农民赶忙扑上前,抓起扁担就说:“不错!这就是我的扁担,你为啥偷俺家扁担?”
我顿时懵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的扁担怎么会成了他的呢?可是,仔细端详,那扁担的确不是我的,我的扁担上有一个椭圆形的瘢痕,而这一根却没有。我一时语塞,那位生产队长要拉我上公社去。闻讯赶来的我队老队长和团支书一再替我解围,说:“小李不是那号人,这里面一定有误会。”他们这才作罢。
很快,“二队一个知青拿人家扁担”的流言不胫而走,以至于,公社书记一次路过我们知青点,还指名要见“这个知青”并板着脸教训我:“以后一定要注意!”我当时心里结下了愁疙瘩,这件事会不会影响我的前途,影响我招工上调呢?
没过几天,谜底终于揭晓。原来我的一个同学下放在徐庙,那天他上集买了些山芋,但又没带扁担,一看见我的扁担靠在供销社门外墙上,虽没见到我,但他自知无妨,便用我的扁担挑着山芋回村了。几天之后,他来我村还扁担,我长叹一声:“你可害苦我了。”
第二年,开始招工,我得到了一张招工政审表,需要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签章方能上报。我想起扁担那件事,心里有点忐忑。然而,我的政审表从小队、大队到公社一路绿灯,我终于上调回城,成了一名新工人。此刻,我才自省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农村群众和干部的眼睛是雪亮的、公正的,他们会正确地看待和评价每一个知青,会对他们负责任的。
至今,我离开长丰农村回城已有四十余载了。然而,对于“第二故乡”的牵挂与思念却与日俱增,正如一首歌中唱的:“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