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3 09:53:24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李开周
古人元宵赏花灯
《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元宵节将近,宋江对众头领说:“我生长在山东,不曾到京师,闻知今上大张灯火,与民同乐,庆赏元宵,自冬至后便造起灯,至今才完。我如今要和几个兄弟,私去看灯一遭便回。”军师吴用一听这话,赶忙劝阻:“不可!如今东京做公的最多,倘有疏失,如之奈何?”但是宋江不听劝,硬是带着柴进、史进、刘唐、李逵等人,去东京汴梁看花灯去了。
要知道,梁山好汉当时身在绿林,宋江更是天下闻名的通缉犯,他率领寥寥几个人前往京师,基本上等于上门找死。那时候的元宵灯展究竟有多热闹多壮观,竟能让宋江冒着生命危险去观赏呢?
大宋灯展有多热闹?
每年冬至一过,宋朝人就开始为元宵节的灯展做准备了。开封府的官员派人在宣德门外搭建舞台,以便让皇帝和臣民共同观看各路艺人的精彩表演;在御街两旁安放栏杆,在全城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划定场地,供灯展和表演之用;并出资协助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进京排练,时称“行放”,意即彩排,让他们在灯展期间大显身手。
当然,开封府更要出钱采购花灯,包括灯球、灯槊、绢灯、镜灯、字灯、水灯、龙灯、凤灯、走马灯……还有很多巨型花灯无法搬运,只能就地扎造,故此开封府还要雇请高手匠人进京扎造这些巨型花灯。
在皇宫南门宣德门外有一条东西大街,俗称“潘楼街”。元宵节期间,大街南侧设有一条隔离带,隔离带中安放着全国最大的“棘盆灯”。这条隔离带长达一百多丈,用带刺的树枝编成防护栏,防护栏内竖起两根几十丈高的巨竿,用彩色丝绸捆扎装饰,竿上悬挂着纸糊的神仙、佛像、戏曲人物,风一吹,神佛皆动,就跟活的一样。这两根巨竿中间是戏台,开封府派艺人在此表演。
从宣德门到州桥是一段南北大街,俗称“御街”。御街两旁也各有一条一眼望不到边的隔离带,隔离带中架设灯山,高七丈,灯山上有走马灯、皮影灯、神仙灯、龙凤灯。灯山两旁又各有一尊菩萨灯,即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塑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白象,两位菩萨身高数丈,眼放金光。金光即是灯光,匠人将菩萨的头部镂空,中置巨灯,灯光从眼孔里射出来。另外这两位菩萨都竖起一只手掌,这只手掌的五根手指比一般人的大腿还要粗,从手指的指尖里分别喷出一股清水,好像五股瀑布一般倾泻而下。
菩萨的手指怎么会喷水呢?因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中间是一座灯山,灯山的山顶有一个庞大的水柜,这个水柜通过隐藏的竹管与菩萨的胳膊连接起来。灯山后面还有一口水井,井口架着辘轳,开封府派几名兵丁在那儿绞动辘轳,打出井水,不停地运到灯山上面的水柜里,最后从菩萨的指尖里喷射出来。
开封府有钱,但仅靠官府出钱是不行的。为了装点京师,同时也为了装点自家的门面,民间富户同样在为元宵灯展出资出力,在自家门口雇人扎造各种造型奇特的花灯。
把花灯戴到头上
如果在灯展期间“穿越”来到宋朝,还会惊讶地发现一项奇观:好多宋朝人竟然把花灯放到头上,人在街头漫步,灯在头上闪烁。
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载:妇人又为灯球灯笼,大如枣栗,加珠翠之饰,合城妇女竞戴之。
宋朝的巧手工匠把灯笼打造得像枣子和栗子一般大小,再用珍珠和翡翠做装饰,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往头发上一插,成了最耀眼的饰品。到了元宵灯展的时候,满城妇女都戴着这样的灯饰上街。
吕原明《岁时杂记》也有类似记载:京师上元节以熟枣捣炭,丸为弹,傅之铁枝而点火,谓之“火杨梅”,亦以插从卒头上。又作莲花牡丹灯碗,从卒顶之。
女士们头上戴灯,男人也一样。在北宋京城开封的元宵节期间,达官显贵和富商大贾出门,身后会跟着一群兵丁或男仆,这些跟班既要负责主人的安全,又要帮主人抖威风。用什么样的方式抖威风呢?就是把花灯放到头上去。他们头上的花灯分两种,一种是莲花状或者牡丹状的灯碗,一种是用铁枝串起来的“火杨梅”。火杨梅是将干枣磨粉、捣炭为屑,将枣粉、炭屑拌在一起,浇上油蜡,团成圆球,一一串到铁树上,点着了,放在头顶,跟着主人上街。
头上戴灯或许很好玩,但绝对不安全。宋朝男子多不剃发,跟女子一样挽着高高的发髻,发髻上再固定着一盏莲花牡丹灯碗或者一树哧哧冒火的“火杨梅”,只能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地走路。假如步子迈大了,颠翻了头上的花灯可是大事,只要有一点明火落到头发上,救火肯定来不及,满头烦恼丝就清净了。
灯展期间的安保工作
北宋灯展持续时间很长,一般从正月十四傍晚开始,到正月十八黎明结束。那些有先见之明的聪明人兼有钱人为了观灯方便,提前十几天就在临街的酒楼上定好了位置,一边看灯,一边与亲朋故交吆五喝六地饮酒。其他人想定座位也来不及了。《新编醉翁谈录》载:“都人欲为夜宴,而绝无可往处,人多故也。”灯展期间想找一家酒店吃饭都找不到位置,因为早被别人预定一空了。
元宵灯展是如此热闹,以至于凭空衍生出一项发财之道。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
每天深夜,人群散去,街上仍有三三两两的行人提着灯笼,弯着腰,低着头,像找钥匙似的仔仔细细在地面上来回搜寻。原来看灯的时候人太多,挤得太厉害,常常有人不小心遗落首饰,这时候出来捡拾,总能发现意外收获,不是捡到一串金项链,就是捡到一对玉手镯。
在灯展期间,小偷小摸实难避免。至于《水浒传》中东京灯展,梁山好汉进京游赏,导致李逵大闹东京、杀伤人命,虽为小说家言,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为了赏灯人众的财产及生命安全,开封府的官员实在是想尽了办法。
首先是防火。宋时没有消防车和高压水枪,只能靠云梯、火叉、钩枪、水桶来灭火,故此在每一处灯棚旁边,均设云梯一架、巨桶一只、铺兵(消防警察)若干名,桶中满贮清水,以备灭火之用。
其次,为防儿童走失,开封府各大坊巷均在社区之内搭设“小影戏棚子”,让小孩子观看。当时没有动画片,影戏艺人借助灯光、手势、纸人和皮影在布景上投射出简单有趣的动画,确实能吸引小孩围观,使他们不至于到处乱跑,被坏人拐走。
再其次,开封府颇为重视杀鸡儆猴的作用。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潘楼街展出棘盆灯的时候,“开封尹弹压幕次,罗列罪人满前,时复决遣,以警愚民。”在人群里搜出窃人钱财的小偷和调戏妇女的流氓,当即拉到灯棚前示众,或打板子,或处徒刑,让那些蠢蠢欲动的坏蛋知道刑罚的厉害和做恶的后果,从而悬崖勒马,不敢再为非作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