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往事

论明代地缘交通与江西小说的关系

2015-11-23 10:29:22       作者:赖晓君

  现代小说研究者戴不凡在其《小说见闻录》中称“明代戏曲小说恒多赣东人编撰,而刊印者则在就近之闽北建阳”①。戴氏缘何会有明代小说“恒多赣东人编撰”的印象,事实又是否如其所判断,“刊印者”在“就近之闽北建阳”呢?宜对此进行一番系统地考察。

  一 明代江西小说之地理分布

  戴不凡此处所谓“小说”,大概是指明代中后期邓志谟等人所著之白话小说。邓志谟是江西东部饶州府安仁县人(今鹰潭市余江县),且邓氏确实是明代小说史中,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史少见的白话小说多产作家。邓志谟名下通俗类作品包括:《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故事白眉》、《锲旁注事类捷录》、《故事黄眉》、《锲旁训古事镜》、《新刻四六旁训古事苑》、《丰韵情书》、《新刻一札三奇》、《新刻洒洒篇》、《花鸟争奇》、《山水争奇》、《风月争奇》、《童婉争奇》、《蔬果争奇》、《梅雪争奇》等近二十部,所以戴不凡有此印象②。

  事实上,从现今保存下来的白话小说文本来看,有姓名、籍贯可考的几位主要江西作家,“恒多赣东人”的结论还略有些片面。一些明代江西白话小说的主要作品,如《两汉开国中兴传志》的作者黄化宇是抚州府宜黄县人,《天妃济世出身传》、《新科全相五鼠闹东京》的作者吴还初是南昌府人,《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的作者朱星祚是抚州府临川县人,《全相唐僧出身西游记》、《新刻音释旁训评林演义三国志史传》的作者朱鼎臣也是抚州府临川县人。文言小说作者遍布省内大部分府县,但万安县以南的南部地区,并无一个作者。文言小说作者的主要分布和白话小说作者分布规律重合,在靠近南京及福建邻省的东部、北部、中部交通发达府县分布,抚州、吉安、饶州等几府为最多。以抚州府为例,《菊坡丛话》的作者单宇、《苹野纂闻》的作者伍余福、《随笔》作者章衮、伪托《续虞初志》及《艳异编》的编选者汤显祖都是抚州府临川县人,而文言小说合刻集《新锲公余胜览国色天香》(简称《国色天香》)的作者吴敬所则是抚州府金溪县人。具体小说作者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明代江西小说作者分布图

  说明:(1)底图来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4-65页。(2)凡各府中标出详细县名,为明代江西籍小说作者籍贯所在地。其他标出的地名,如广信府的铅山县,沿武夷山脉的分水关、杉关,以及福建省内光泽县、崇安县、邵武府、建阳县、建宁府、延平府、福州府等,皆为文中交通路线所涉及,特标识。

  如图所示,明代江西小说发展在省内呈较不平衡状态,东部和北部依鄱阳湖水域,水运交通极为发达,再加上与相邻几省交界的地缘优势,北上过安庆府沿长江顺流至南京、杭州、苏州,往东越过武夷山脉通向建阳,应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点,对通俗小说的影响尤为明显,小说作者即主要分布于抚州、南昌、饶州等府③。

  戴氏的判断前半句证据略有不足,后半句“刊印者则在就近之闽北建阳”却指出了明代江西小说的一个典型现象。前文所列举的几部白话小说,从现存版本来看, “刊印者”所在确为“就近之闽北建阳”,如邓志谟所著《飞剑记》、《铁树记》、《咒枣记》等几乎都由建阳余氏萃庆堂刊印;现存《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聚奎斋刊本,也是用建阳杨氏清白堂原版所印;《两汉开国中兴传志》则存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建阳西清堂詹秀闽刊本等。

  建阳是明代小说最重要的刊印中心之一,从地缘来看,位于福建西部,依武夷山脉与江西东部诸府县接壤。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在对建阳地区“明代书坊主与下层文人结合从事小说刊刻问题”的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为建阳书坊所雇请或者与建阳书坊关系十分密切的文人,以江西籍者为多,如邓志谟、朱星祚、黄化宇。福建、江西两省相邻,建阳刻书业发达,所以对江西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颇具有吸引力,如江西人周尚文‘因屡试不达,遂忿志游闽书市,日以著述为事’。”④

  这类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往来交通便利,作家有目的、路线和方向呈规律性群体流动⑤,而对地域文学产生的影响,即本文概之“地缘交通”,在明代江西小说史中体现的十分明显,上文所述众多白话小说作家就近到福建建阳刊印小说即是现象之一。其意义正如杨义在《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一文中指出:“文学地理学的三条思路,就是整体性、互动性和交融性。”⑥地域文学史的研究视野中,不仅要注意到特定地域文学之于整个文学史的意义,还应当对地域文学与周边或其他地域文学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的文学特质及现象,予以更深切的关注。

  二 小说学视野下的明代江西地缘交通状况——以建阳和南京为例

  江西自古有“吴头楚尾”之称,明代江西布政司几乎与今江西省的行政区域完全一致,东面与福建以武夷山脉为界,南面与广东以南岭为界,西面与湖广以幕阜山脉和罗霄山脉为界,北面以长江为界,是以“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典型。全省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省内所有河流都经北部的鄱阳湖注入长江,与南京(南直隶)交界。东部、南部的多个府县沿武夷山脉与福建西部接壤,而福建西部的建阳,正是明代小说刊刻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古代沟通福建与其他省份的交通路线有陆路与海路两种,陆路无疑是主要交通方式。据晁成林《宋前文人入闽研究》所考,陆路交通路线当中,由崇安的分水关越过武夷山隘口,经江西的余干水至鄱阳湖北上是民间开辟的最早,也是最主要的路线之一⑦。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85江西三“铅山县”条载:“分水岭,县南八十里,南接福建崇安县界。山巅峻阻,水流南北两分,南流达闽江以入海,北流达鄱湖以注于江,分水关置于其上。”⑧卷97福建三“崇安县”条:“分水关,县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县界,为江、闽之襟要,五代至宋皆置寨于此。”⑨《崇安县志》云:“太平时则行李往来,车来人往,络绎不绝;战乱时则戎马倥偬,旌戟排空,道所居塞。”⑩

  当然,沿武夷山脉还有多处隘口可以连接赣闽之间交通往来。从移民史研究成果中或可略证一二。移民史研究学者称:魏晋时,“一支移民在三国时由今江西临川越武夷山进入闽西北”;唐代后期,“北方移民的南迁线路,主要有东、中、西三线,东线自华北平原进入淮南、江南,尔后进入江西,再分两支,一支溯赣江翻越大庾岭进入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北宋以后,“一支原籍泉州的移民迁入并分布于赣东北、浙西南的上饶、玉山、常山、广丰、铅山的平原河谷地带,至今仍讲一口‘异化’的闽南语”(11)。民间族群大规模移动的线路,仍能从某种角度上反映赣闽之间交通流动的重要性。

  此外,从以江西民间真君信仰为蓝本的小说——《铁树记》中也能找到一些线索。小说在叙述许真君及其弟子前后六次斩蛟事迹时,辅以大量真实地名来推动情节发展,增加故事真实性。文中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大致以江西北部的鄱阳湖流域为中心,辐射周边府县和邻省相接地域。历次行程中,出省境线路依次有:沿东至福州府(第十二回“许旌阳四次斩蛟龙王太子辅孽龙”),沿北至黄州府(第十三回“孽龙求观音讲和真君五次收孽龙”),沿西至长沙府(第十四回“孽龙精入赘长沙许旌阳六次擒蛟”)。此三次跨省情节中,又以入福建境时涉及的具体路线和地名最为详细,其余两次仅在长沙府和黄州府内单一地名活动。小说第十二回“许旌阳四次斩蛟龙王太子辅孽龙”中,孽龙精仅存的第三子、第六子及一长孙决定离开南昌府“前往福建等处逃躲残生”,沿途经过“福建延平府地名□阳九里潭(在南平县东南六十里,《大清一统志》卷330)”——“福建建宁府崇安县”——“建阳地名叶墩(今建阳东部漳墩村)”——“福州南台”、“福州城”(12)。考其线路,应当是由南昌府途经抚州、建昌二府,越过赣闽交界处武夷山脉的另一重要关口——杉关至延平府,后回转至崇安,再由崇安至建阳,再至福州。杉关位于江西建昌府与福建邵武府交界,也是古代赣闽交通要道之一。《读史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条,称建昌府“据七闽之咽喉,壮两江(原书注:谓江东、西。)之唇齿……明初,胡廷瑞自建昌出杉关,取邵武,攻建宁。善战者,战于九天之上,繇此道也。”(13)

  在福建建阳编写小说的朱鼎臣、朱星祚和黄化宇,俱属与建昌府同样靠近闽西的抚州府人士,其中朱鼎臣、朱星祚为抚州府临川县人,黄化宇为抚州府宜黄县人。据明人黄汴所编《天下水陆路程目录》中所载“湖口县由杉关至延平二水陆”条线路,“六十里抚州府。六十里石门驿。六十里建昌府。陆路。六十里硝石。六十里五福。三十里杉关。三十里纸马街。六十里光泽县。百二十里邵武府。八十里拿口驿。六十里富屯驿。六十里顺昌县双峰驿。三十里上洋舖。三十里王台驿。六十里延平府。”(14)则推其入闽书坊极有可能也是通过杉关至建阳一线。

  明人极爱编写路程类图书,《天下水陆路程目录》(又名《一统路程图记》)和《天下路程图引》,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著作,较好地保存了当时往来天下的交通状况。查《天下水陆路程目录》统计,途经江西境内的线路有23条,多经鄱阳湖水系覆盖的九江府、南康府,饶州府、信州府及周边邻近区域。其中,二京(北京、南京)至福建、广东等南北主要交通通道,更是多经此片府县。《天下路程图引》中“南京由铅山河口至福建路”条:

  上新河。一百里采石。八十里芜湖县。九十里获港。八十里至大通。七十里池口。六十里李阳河。六十里安庆府。九十里东流县。四十里花筵港。六十里彭泽县。六十里湖口县。二十里大姑山。……四十里至青山。六十里南康府。六十里都昌县。六十里至康郎山。有忠臣庙。六十里至洪瑞。西往抚州。十里富家格。十里驼背张。十里苦竹。十里渔家埠。十里壩口。二十里龙窟。十里大九渡。十里大树埠。十里霞山。着港。十里黄金埠。十里至梅港。十里浮石。十里安仁县。十里石港。十里界碑。十里东溪。十里鹰潭。十里石鼓。十里金沙埠。十里九鸟滩。十里贵溪县。十里留口。十里大港。十里下村滩。十里上河潭。十里大岩。下河潭。十里桃花滩。十里舒家港。十里小箬埠。十里横港滩。十里弋阳县。十里连珠滩。十里西潼。十里烟望。十里松树滩。十里吁岩寺。费阁老坟葬此。大心滩。二十里铅山河口。东八十里至广信府。南饭罗墩。前金。白沙。安舟渡。周村。共三十里至铅山县。有五宝山观音阁。陆路分水关。十里赤土舖。十里杨源舖。十里黄柏舖。十里渭墩舖。十里紫溪。十里竹方桥。十里至车盘驿。十里乌石街。十里分水岭。巡司。十里黄连舖。十里大湾街。十里大安驿。……十里至南岭。十里小将舖。十里至杨家庄。十里姚岭舖。十里沙湾。十里军牙岭。十里至崇安县。长平驿。下水。六十里黄亭。出砂塘。六十里建阳县。……(15)

  如该交通线路所示,经安徽入江西境内后,途径江西主要府县依次为彭泽县、湖口县、南康府、都昌县、安仁县、贵溪县、弋阳县、铅山县,然后经分水关越过武夷山脉,至福建境内府县依次为崇安县、建阳县。

  南京和建阳,两个明代小说编撰及刊印的主要中心,即通过此路线连接起来。

  三 地缘交通对小说作者的影响——明代江西小说作者的输出状况

  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在正统文学史中一直被视为“小道”、“末流”,难登大雅之堂,所以现今保存的明代小说作品及作家相关资料相较于同期诗文集作家要少得多。许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小说作家生平事迹也由此难以稽考,甚至一些广泛流传的小说作品,常常连作者是谁都无法详征,这无疑给小说史的研究带来许多困难。正因如此,旅闽的江西籍小说作者邓志谟的书信集《得愚集》、《续得愚集》一进入小说研究者的视野即得到诸多关注,其作为明代小说编写者“典型的意义”(16)对明代小说研究来说显得极为珍贵。

  邓志谟两本书信集中前后提及“入闽”字样有22处,“闽归”字样11处,言及往来赣闽途中事43处(17),反复与亲友倾诉赴闽书林的缘由和个中艰辛不易(18):

  仆穷愁著书,雕虫技尔。然不能藏之名山,徒为梨枣也。

  ——《得愚集》卷1《答饶君隆轩》

  仆以糊口计,必岁之暮始归……

  ——《得愚集》卷2《复危君湛语》

  弟旅寓于闽,隔绝故人者久,见故人书如见故人也……奈贱躯顿疾,五旬而不下榻,不作泉中人,幸也。岁末入闽,非得已而行,亟为糊口计耳……

  ——《得愚集》卷5《复姜君全吾》

  去岁之重九曳裾谒门下,今又重九矣!见两度黄花,益深离思。仆入闽,亟为糊口计,缅想丰神锦云在望,岂不怀归?归不得尔!

  ——《得愚集》卷6《寄李师太衢公》

  不傧谫谫学,糊口书林。所刻帙,不知殃梨枣、污剡藤几许。

  ——《续得愚集》卷2《与张淳心丈》

  邓氏直言其入闽书林的原因就是为了编写小说糊口,集中如“不侫无他伎俩,日营赤仄,役此腕不休,囊犹羞涩……”(《得愚集》卷1《与徐君君复》)“旅寓书林已赋杜拾遗十暑岷山葛矣!所获橐中金,未能买负郭膏腴……”(《得愚集》卷2《与张君贤卿》)“不佞自闽归,橐中装甚薄,了公事外,仅可以供责家(书中注:责家犹云债主)子钱,顾安得床头镪(书中注:镪,钱也)耶”,其为生计而辛苦奔波于赣闽之间,编写小说谋生的目的显而易见。

  以下一段更是将书坊下层小说作者的艰辛生存状况淋漓呈现:

  ……登高后亟欲入闽……不意□躯顿疾,胸臆间气如舂杵。气稍平矣,面之疾又作。灼艾数十,壮不退。讵火攻,出下策邪既□。饮药数斗,裁获少瘥。虽梦不入长夜,谓之本来面目非矣!志谟从万死中一生,足下宜有以寿志谟哉!子月抵坊,已长至(书中注:长至,冬至也)后一日。艰于跋涉,体甚惫。岁又迫于暮……然志谟实病夫耳!时临除夕,送故纳新。志谟羁于闽,臘腊礼尽费也。遥忆足下柏醑椒浆,称觞一堂者,甚乐。尚念天涯知己,孑然旅邸中揖穷鬼而送之乎哉……(《得愚集》卷5《与饶君智先》)

  此事还数见于与其他亲友信件往来之中。邓志谟原拟九月(阴历)后至建阳书坊,然而突发恶疾,大病一场,几个月后才逐渐康复,随即又于冬至后一日赶至建阳。除夕夜,羁旅建阳书林,给饶姓好友写信,称“孑然旅邸中揖穷鬼而送之乎”,自嘲之余穷苦窘迫之状令人心酸。

  同样为生计而奔波至福建建阳书坊的江西籍小说作者还有吴还初、朱鼎臣、朱星祚、黄化宇等人。吴还初的境遇更加可怜,邓志谟的《得愚集》是考其生平事迹的唯一材料。《与余君养谦》(《得愚集》卷2)道:“吴还初不幸于闽旅(书中注:客死而归丧者,曰旅),亦莫之归,哀哉!此君零落可惜。弟此君大耳,以不情负足下,似有死道。然足下椽笔功夫,际阳九之日,且不与人较锱铢,弟益知养谦先生千载人也!”以此,可以推断吴还初与邓志谟同样在建阳书坊编写小说,且二人不仅相识、互有往来,关系还相当不错,邓志谟才会在吴还初死后,写信给余养谦,痛惜吴还初零落异乡的遭遇,为吴还初和余养谦之间的纠纷致歉。

  吴还初名下有建阳书坊刊印的《天妃济世出身传》和《新刻全相五鼠闹东京》(19)两部小说,还著有《郭青螺六省听讼录新民公案》(简称《新民公案》)(20),并与同样来自江西的老乡朱鼎臣一起编订了《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邓志谟著述颇丰,但唯一一部诗集《蝉吟稿》是请吴还初为他作序,且感叹道“数日不面足下,心旌摇曳矣”!(《得愚集》卷2《与吴君还初》)可见他们在建阳书坊期间,见面应是比较频繁。

  通过以上材料,我们有理由推断,为书坊编写小说是这些旅闽的江西籍小说作者赖以谋生的手段,也正是因此,他们才选择邻省相接、交通相对便利的明代小说刊印重镇之一——福建建阳,并且在建阳书坊之中有一定交游往来,对彼此的小说编写、创作,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作用。

  前文提到《天下路程图引》中“南京由铅山河口至福建路”,将建阳和南京,明代两个重要的小说中心连接起来——取道江西北部和东部的诸府县。

  南京周氏家族是明代著名的刻书家族,明代许多重要小说作品都是经由他们的书坊刊印流传。据今人研究,南京周氏书坊主现可考人数26人,名下有万卷楼、大业堂、大有堂等10个主要书坊。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万卷楼刊《皇明馆课经世宏辞续集》十五卷,题“绣谷周曰校应贤父督刊”,而同样曾出现以绣谷冠于名字前的周世家族及其书坊,还有绣谷周氏文光堂、绣谷周氏令德堂等(21)。据《同治金溪县志》记载:“锦绣谷在县治后,以春月花开如绣,故名。”并附注此名始于王安石《送黄吉甫归金溪》中诗句(22)。此外,关于周氏家族是从金溪迁至南京,学界也已形成共识。则此处绣谷,应是指江西金溪的锦绣谷(23)。

  现存小说合刻集《国色天香》最早刊本为明代万历丁酉(1597年)十卷本,卷第下署“抚金养纯子吴敬所编辑,书林万卷楼周对峰绣锲”,现藏于日本内阁文库。国内较常见的版本皆出自周文炜刻本,卷首均题“抚金养纯子吴敬所编辑,大梁周文炜如山甫重梓(镌)”。据雍正《江西通志》卷82转引《江南流寓志》:“周文炜,字赤之,本金溪人,生于大梁。生平孤行己意,屹立不移,曰‘吾固坦然者也。’因自号‘坦然’。”(24)以上材料可以较清晰得出《国色天香》的作者吴敬所与前后两位周氏家族刻书的重要成员皆是明代抚州府金溪县人士,仅仅作为小说作者和书坊主的关系,他们之间也应当互有往来,何况古人还极为看重原籍及同乡的关系。明代万历年间,周氏家族已由周庭槐迁移至南京,周庭槐生子周文炜,周文炜又生周亮工(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周亮辅。到清代康熙年间,周亮辅依然用金溪、绣谷冠以名字前缀,如今江西图书馆臧《增补五经备旨》,封面纵题“金溪周犹庵先生纂著”,序题“康熙五十四年岁在丙戌花朝之吉金溪过客周亮辅犹庵氏题于金陵细柳书屋”,序后有“绣谷周亮辅印”,正文题“金溪周亮辅犹庵增注”(25)。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国色天香》卷首序后署“时万历丁亥(1587)九紫山人谢友可撰于万卷楼”。谢友可即是谢廷谅,字友可,也是江西金溪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与汤显祖、胡应麟俱有交往。鲁迅《关于小说目录》一文中“《国色天香》”条后括号内注:“十卷。明谢友可。万历二十五年刊。十本。”(26)此处将《国色天香》作者直接归入谢友可名下,不知是何依据。

  作为金溪同乡的吴敬所、谢廷谅与周氏家族几代书坊主之间详细的交往,今人已无法细考,但以当时社会风气及书坊情况来看,对《国色天香》的成书及刊印、流传一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视线从建阳、南京再回到江西省境,我们发现,这些明代江西籍通俗小说作者的作品,在本省内刊印的情况极为少见,从目前有限的资料来看,几乎没有。即使是同为周氏家族在本省开设的书坊,如抚州周文奎书铺、金溪书林周文明等,也并不见载丝毫。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些江西小说作者向建阳和南京两地输出的现象,是明代小说史中极为特殊的存在(27)。

  四 地缘交通对小说读者和小说文本的影响

  首先从小说读者的层面来看。明代小说创作和刊刻较为繁荣,小说更多的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现,所以小说作品的读者对小说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以为宋元以后迄明初南戏之发展与繁荣,与当时浙闽等地沿海城市海外贸易之兴盛有关;而海外贸易中,瓷器又为巨项(28)。明初以来,小说刊本大行,瓷商舶主于旅途无聊之际,正可手把一编为乐……若《国色天香》内容之纷然杂陈,适可供此等‘江湖散逸’之需……观夫建版小说往往在东京、伦敦、巴黎多所收藏,而国内反多移佚,亦可得此中消息一二。”(29)如上材料所言,也不无道理。明代江西处于交通要道之中,商人往来频繁,其商业重要性如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

  从商品流通的实际来看,由于运输的便利,商税的稽征,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等因素,江南与全国各区域之间,在明代最主要的通道有如下三条:北上沿运河抵北京,沟通华北广大区域;南下经浙东、江西到福建,沟通福建地区;西向溯长江到江西湖口,南下越梅岭到广州,沟通华中华南广大地区。(30)

  其中,二、三条南下、西向皆需取径江西,结合第一条北上之道,则三条线路可贯通南北。在这样的商旅途中,书坊为迎合读者需要,刊印的小说不仅有如小说合刻集《国色天香》可供闲资,方便随时、快速的阅读,其他诸如《丰韵情书》、《新刻一札三奇》、《新刻洒洒篇》等以各种书信、韵语为内容的作品,也显得极为实用。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商人,旅途漂泊之中,方便以其为书信或其他交际行文的模板加以仿照。

  当然,将小说的读者仅局限于交通往来的商人并不足以令人信服,我们或可将读者的范围扩大至赣、闽、吴以及周边地域间频繁交通流动的群体,也包括与此相关人群,如前者的亲属、友人。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余氏萃庆堂刊本《丰韵情书》是最好的例子。小说卷首《情书小引》署“万历戊午夏戬谷士吉坦然生漫题”,正文附坦然生点评。每卷首署名“豫章竹溪主人汇编南阳居士评阅”。此处“豫章”应代指江西,竹溪主人即是邓志谟,南阳居士极有可能就是指在南京刻书的金溪周氏家族成员——周文炜。周文炜自号“坦然”,前文已提及《江西通志》见载,清代王晫《今世说》卷4“识鉴”条亦载其事:“赤之名文炜。素行屹立,人称为如山先生。周曰:‘吾如山哉?吾乃坦然者耳。’因以自号。”(31)而所谓豫章之南阳居士,则因周氏原籍河南,后迁至江西。此条为目前仅有的旅居建阳和南京之间的江西籍小说作者、刊印者互有往来之线索,具体情况尚待更多研究资料的发现。

  《丰韵情书》正文六卷,分别为家室一卷、金兰二卷、青楼三卷、幽闺四卷、调情五卷、诗情六卷。前四卷为书信内容,一般先简要介绍书信双方籍贯、分离原因等,然后附二人书信往来各一封,最后为坦然生数语评点。五、六卷为编者所集以离别情思为主题的诗词名作,其中五卷以春、夏、秋、冬为序,内容皆是以闺怨情思、旅寓愁怀、送别感旧为主题之诗词作品,六卷内容也大抵如此。书信双方分离原因一般为行商、战乱、在外求学或赶考。一卷是夫妻间书信,二卷是朋友间书信,主人公多为江西、福建、南京人士,尤以江西籍为最多。以卷一“室家丰韵”中“张蔡情好”条为例(32):

  张瞻,江州(今九江)人。娶妻蔡氏珩英,交欢未数月,父即命其商于外。珩英寄书以伸契阔,张复书订归期。云:

  珩英寄张郎书:……

  张瞻复妻珩英书:……

  又卷二“金兰丰韵”中“苏陈情好”:

  苏元麟,吉州(吉安府)人。陈履贞,袁州人。二人入金陵监。京邸相逢,情意极笃。及二人别矣,各以书相往来。且□有所遗。亦今人中之管鲍也。

  黄生与陈书:……

  陈生复黄书:……

  类似的作品还有《新刻洒洒篇》、《新刻一札三奇》等,它们的编写、刊印和流传无疑都是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既可以给与书中人物境遇相似的读者以情感慰藉,又是标准、实用,甚至颇具文采的民间应用文范本。

  其次,建阳刊印的江西作者小说,以宗教宣验类题材为多,还涉及许真君、妈祖等地方信仰,这应当与江西、福建多山的地形不无关系,两地民间宗教信仰风气极为浓厚。

  明清虽然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佛教、道教相对衰落的时期,但自明中期以后,佛、道二教都呈复兴的趋势。对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奉道流羽客之隆重……其幻惑故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极显赫……皆以方伎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所企羡,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33)明初永乐年间,江西龙虎山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奉明成祖诏纂校《道藏》,但未及完成,成祖崩,其后数位皇帝皆弃置不理,到英宗时才重新督校。万历三十五年,神宗又敕龙虎山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道藏》。从明代《道藏》的编修情况也能看出万历以后道教声势的涨复。不仅是道教,明末佛教也出现以“四大高僧”为代表的复兴趋势,其复兴基地,即是江西一代的山林。唐代时,“洪州禅”禅师遍天下,出现多位高僧大德,而历史上,就有“江西禅系中的福建籍僧侣很多”的现象(34)。建阳出版的江西籍小说作者编写的宗教宣验小说有诸如《铁树记》(叙许真君事)、《飞剑记》(叙吕洞宾事)、《咒枣记》(叙萨真人事)、《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全相唐僧出身西游记》、《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天妃济世出身传》等七部,与明代中后期江西以及邻近山林地区浓重的宗教风气是分不开的。

  明代江西小说受地缘交通条件影响,小说作者向周边及交通便利之全国小说中心规律性流动,和小说读者及相关群体共同作用于小说作品,小说文本因此受到相应影响,呈现不同特色。从本省来看,北部和东部交通较为便利,与福建、南京等地缘接近的府县,也是本省小说的重镇所在,西部和南部则呈空白状态。

  注释:

  ①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42页。下同。

  ②有学者对《童婉争奇》、《蔬果争奇》、《梅雪争奇》的作者归属提出不同看法。见潘建国《晚明七种争奇小说的作者与版本》,载《文学遗产》2007年04期。潘文认为,《梅雪争奇》的作者应为“武夷蝶庵主”魏邦达,《童婉争奇》、《蔬果争奇》的作者“竹溪风月主人”,暂且待定。在当前潘论暂无更多材料支持的情况下,本文仍采用《童婉争奇》、《蔬果争奇》、《梅雪争奇》为邓志谟所著的业界普遍说法。另,潘文中提到《茶酒争奇》作者朱永昌评阅的另一作品《是路录》,卷首题中“朱泰来”、“朱汝凤”二人,在《福建通志》卷40选举八明贡生“建宁府学林”条中有提及,仅供参考。

  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言小说作者分布规律基本与通俗小说重合,但却以吉安府为最多,此差异与明代吉安科举兴盛之风有关。

  ④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0页。另,建阳自宋代开始即是全国性的雕版印刷中心,建阳书坊刊印的书统称为“建本”。明代时,建阳和江南的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并列为通俗小说的出版中心,一直为版本学、传播学、文学尤其是古代小说史学者所关注并形成主流认识。此类研究论著较多,如程国赋《明代书坊小说研究》、缪小云《建阳本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等。

  ⑤小说刊印者、读者等群体沿相应交通路线的流动,对小说产生的影响也在本文考量之中。

  ⑥杨义:《人民日报》,2010年4月2日。

  ⑦晁成林:《宋前文人入闽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7页。下同。

  ⑧[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970页。下同。

  ⑨《读史方舆纪要》第九册,第4446页。

  ⑩转引自《宋前文人入闽研究》,第29页。

  (11)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一、二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卷第120-121页,第二卷第349页。

  (12)[明]邓志谟:《铁树记》,《古本小说集成》第一辑,据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萃庆堂余泗泉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0-147页。

  (13)《读史方舆纪要》第八册,第3977页。

  (14)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目录、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38-239页。下同。

  (15)同上,第404-407页。

  (16)金文京:《晚明小说、类书作家邓志谟生平初探》,收入辜美高、黄霖主编《明代小说面面观——明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

  (17)如信中同时出现入闽和闽归意思者,按一处计。

  (18)[明]邓志谟:《锲注释得愚集》(上、下册),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古典小说研究中心主编《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第七辑邓志谟专辑,(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下同。

  (19)见潘建国《海内孤本明刊〈新刻全相五鼠闹东京〉小说考——兼论明代以降“五鼠闹东京”故事的历史流变》,《文学遗产》2008年05期。

  (20)此处采用程国赋《明代小说作家吴还初生平与籍贯新考》一文观点。程文认为,明代小说家为自己的小说撰写“小引”的习惯并不少见,从引中提及《新民公案》的编撰方法、目的、出版情况,可以推断出吴还初即是《新民公案》的作者。载《文学遗产》2007年第04期。

  (21)[明]王锡爵、陆翀之集:《皇明馆课经世宏辞续集》十五卷,四库禁毁书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92册,万历二十一年周曰校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561页。

  (22)[清]程芳修、郑浴修等纂:《同治金溪县志(一)》卷5地理志五,《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八○一号,据同治九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第167页。附全注如下:“王安石送《黄吉甫归金溪》‘还家一笑即芳辰,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王志云:‘绣谷之名。始此。’”

  (23)“周氏家族系江西金溪人士”一说,本文参考采用文革红有关江西刊刻业的系列考证成果:《清代江西的小说刊刻业》、《江西小说刊刻地——“云林”考》等。前者载于《时代文学》2008年04期,后者载于《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01期。

  (24)[清]谢曼等修,陶成等纂:《江西通志(五)》卷82人物,《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七八二号,据雍正十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第1625页。

  (25)转引自博玫、文革红:《试析明清时期江西金溪部分儒生向刻书业的身份转换》,《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6)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04页。

  (27)具体原因还涉及明代江西社会的宗教、理学、科举等多方面情况,属作者博士论文《明代江西小说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只作地缘交通方面阐释,故不展开论述。

  (28)原文此处括号注“见拙作《论温州南戏》”。

  (29)《小说见闻录》,第242页。

  (30)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31)[清]王晫撰,陈大康校点:《今世说》,《清代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50页。

  (32)[明]邓志谟:《丰韵情书》(上、下),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古典小说研究中心主编《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第七辑邓志谟专辑,(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33)王友三主编:《中国宗教史》,(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725页。

  (3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