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4月15日电 (陈伊昕)15日在北京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具有城镇化进程缓慢、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较弱、缺乏内生动力等特征,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已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十余年。
15日,《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报告由吉首大学“中国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研究”课题组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推出。报告以“集中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路径与趋势”为主题,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14个连片特困区城镇化的特征和规律。
为了提高扶贫政策的瞄准性和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国务院在全国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个片区。
具体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
“连片特困区是中国贫困程度最严重的地区、生态脆弱的山区、省际交界的边缘区、民族聚居区,城镇化发展滞后,既是中国当前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城镇化工作的难点地区,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使得连片特困区的城镇化难以按平原地区、发达地区的同一模式推进。”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在发布会上介绍。
根据游俊参与主编的这份报告,连片特困区在中国城镇化战略空间布局中处于外围区域,不仅远离未来重点发展的20个城市群,还分布在各省际交界地区,与各省会城市、省域次增长极城市距离较远,城镇数量较少、分布密布低,城镇规模小、带动能力弱,集聚能力不强、缺乏内生动力,中心城市发展缓慢且片区间差异较大。
具体而言,中国连片特困区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四大特征:
第一,设市城市数量少,城镇化进程缓慢。由于各连片特困区多为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使得在同样地理距离下所花费的通勤时间更长,即“时间距离”更大。而由于远离“中心”,连片特困区的城镇化进程十分缓慢。
第二,城镇规模普遍较小,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11个连片特困区的39个中心城市中,只有少数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规模超过50万人。建成区面积不大,占比总体较低。
第三,城镇化集聚能力不强,缺乏内生动力。连片特困区39个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明显低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区域的人口密度。此外,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中心城市发展缓慢,且不同片区差异较大。在2004~2012年,连片特困区地级中心城市市区GDP年均增速低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市区GDP年均增速约10个百分点,且增速有放缓的趋势。
基于上述特征,报告通过数据分析还得出了“武陵山片区城镇化进程比全国滞后14年”,“乌蒙山片区城镇化滞后于全国平均约15年”等具体论断。
报告认为,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发展的思路应因地制宜,加大产业培育、集聚亮度,继续推进空间整合优化,创新农民进城、人口迁移模式,走出一条多元的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
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