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家长里短

善良是可以传承的

2016-06-30 10:04:35       来源: 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一

  1939年深秋的一天,河北沧州市南大港三分区的刘战岐在地里干活时,发现不远处有个不到10岁的男孩,男孩穿着又破又烂的衣服,旁边还有一个乞讨的布袋。看到孩子冻得瑟瑟发抖,刘战岐连忙将自己的棉袄脱下来裹在孩子身上,顺便询问他父母在哪里。不料,男孩竟是个哑巴。除了脏污的小脸上两道泪淌也淌不完,嘴里只发出“呜呜哇哇”的声音。见状,刘战岐心头不忍,叹了口气,把孩子带回家。

  看到这个孩子真的没有父母家人,刘战岐和妻子合计,不如就把他留下,权当多养了一个孩子。

  做出这个决定,刘战岐和妻子也是横下了一条心。那个年代,缺衣少食,他们夫妇已有4个女儿,光景本就捉襟见肘。此时突然多了一个孩子,生活负担自然会加重。怕男孩心里不安,每顿饭他们都让孩子们先吃,管饱了吃,他们夫妇最后拿筷子,剩下多少,吃多少。被收养的孩子也记情,对养父母比他们的亲生女儿都上心,养父干什么,他都抢着干。刘战岐的4个女儿看到这个收养的兄弟实诚懂事,也渐渐玩耍到一处了,这个贫穷的农家小院里经常回荡着欢声笑语。

  岁月荏苒,刘战歧的4个女儿先后出嫁,儿子小刘因为残疾一直没成家。

  1960~1961年,刘战歧和老伴相继谢世。在养父母的晚年,小刘尽一个儿子最大的能力照顾着两位老人。四邻无不感慨:小刘命好,遇到了刘战岐夫妇;刘战岐夫妇好人有好报,捡了这么一个孝顺的儿子!

  二

  二老走后,偌大的家里只剩下小刘一个人。小刘并不觉得孤独,不管养父母在不在,这里都是他的家!然而,有个人却为他牵肠挂肚,这个人就是刘战岐最小的女儿刘连云。

  小的时候,小刘对这个最小的妹妹最为疼爱,刘连云和哥哥的感情最好。想着如今哥哥形单影只一个人,刘连云心里不是滋味。她和丈夫李义德商量:“让哥跟咱一起过吧!”李义德开始颇为踌躇,说:“咱们现在孩子都小,接来你哥,就意味着咱要给他养老送终,你可要想好了。”刘连云理解丈夫的顾虑,但还是斩钉截铁地说:“我想好了,虽然我们没有血缘,可哥能给爸妈养老送终,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他养老?我苦点累点没关系。”面对妻子的真情,老实厚道的李义德没再反对。

  家里日子不宽裕,李义德四处揽活,小刘干完地里的农活,就左右不离跟着李义德给人打井、修房子,就像当年跟着养父那样。小刘来到这个家后,刘连云一家觉得非但没受拖累,生活反而更有奔头了。

  三

  时光不疾不徐地流淌着,小刘也变成了老刘。2002年,先是李义德去世;后来,刘连云不慎摔坏了胯骨后行动迟滞,没能力再继续照顾她的老刘哥了,因自己要靠孩子们照顾,再把老刘哥托付给孩子的话,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最终,养老院似乎是个不得不做的选择。

  她和老刘哥商量好了,便召集孩子们宣布这个决定,谁知“养老院”3个字刚说出口,刘连云的5个儿子立刻反对:“妈,不能送舅舅去养老院,他本来就不会说话,去了那里更不习惯。妈,您别发愁,我们来养舅舅。”这话让刘连云悲喜交集:虽说给孩子们添了麻烦,但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从小到大,刘连云的5个儿子知道舅舅为他们这个家付出了多少,也见惯了父母对舅舅的爱。这5个孩子,几乎算是舅舅带大的。刘连云的二儿子打小身体就不好,是舅舅到处求医问药,最终讨来偏方,给他挖草药熬了一个月汤药;刘连云小儿子半夜发烧,是舅舅连夜把医生请到家……往事点点滴滴,他们一家人不离不弃,同甘共苦,孩子们早就把老刘当成了自己的亲舅舅。从父母渐渐上了年纪,他们就已商量好,一定让3位老人晚年生活无忧无虑。5个孩子决定接走舅舅。老大说,他家孩子大了,家里清净;老二说自己的命是舅舅救下的,从小他就决定给舅舅养老送终……笑意映在老刘的脸上,那是温暖欣慰的笑,内心深处却也不安,自己这把老骨头到孩子们家里不是给人添麻烦吗?老刘的担心刘连云心知肚明,于是她拿出方案:轮流住,这样每家的负担也不至于太重。

  就这样,老刘开始在5个外甥家里轮流生活,其实说是轮流住,谁家做了好吃的,总少不了给舅舅送;舅舅去了谁家,别家的也总隔三差五地去探望……5兄弟的仁义孝顺成了当地一段佳话。

  从1939年至今,老刘与他的家人一起生活了77年。人们感叹这缘分的同时,也赞叹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善良就是这样在血脉中传承的。

  (高小宝)

  摘自《品读》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