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家长里短

少年早婚谁之过:留守感到寂寞 外界诱惑无法抵挡

2016-03-07 10:17:31       来源:  新华社“中国网事”    作者:记者唐荣桂 张莺

  题:广西16岁男孩做“新郎” 少年早婚谁之过?

 

  近日广西南宁市马山县一对少男少女“结婚”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走访发现,这并非个案,也非马山一地所有。部分偏远山村少年的早婚早孕早育现象,背后实则是留守儿童困境、教育吸引力不强、主流价值偏失等问题。这些少年似乎走不出儿时留守长大打工的命运怪圈,他们需要理解关怀,而非围观猎奇。少年早婚谁之过?记者试图寻找答案。

  哗然:少年早婚成热点话题

  2月底,马山县“一对16岁新郎新娘的婚礼照片”成为网络焦点,身材瘦小、长着娃娃脸的新郎看上去年龄和中小学生无异。他们的照片在网络被不断传播,随后有媒体介入报道,证实确有此事。

  3月初,记者来到马山县实地探访这对小夫妻。新郎小张所在的村庄地势较为平坦,可以种水稻,在当地条件不算差。小张的家是一层约150平方米的平房,屋内有装修,内墙贴着瓷砖。他的父母常年在南宁做建筑工,一天有300元左右的收入,这样的家境在屯里属于中等水平。

  小张今年16岁,平时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村里读完上学后,小张跟随父母到广西百色市平果县读初一,初一下学期又转学到老家马山——学校距小张家只有十几分钟车程。读完初二后,他辍学了。“从小就不爱读书,到初中时听不懂课。”稚气未脱的小张这样告诉记者,自己上初中时学会了抽烟,在校时喜欢用手机看小说,周末在家看电视,最喜欢战争片。

  家在隔壁村的新娘小吴比小张大两岁,今年9月将年满十八岁,她比小张更擅长言辞一些。和小张一样,她也是留守儿童,父母一直在广东打工,只有过年才会回家。“读书时很想爸妈,虽然他们经常打电话给我,但依旧缓解不了思念。”小吴说这些话时虽然抿嘴笑,但也不免心酸。

  2014年小吴初中毕业,去了广东找父母,但父母不让她打工,因此她只在出租屋做家务。一年后,在父母的劝导下她又回到初中,一个多学期后不再继续读书。2015年3月,在赶圩时小张和小吴相识了。“双方觉得对方不错就交往了,过年时决定结婚,正月初八摆了喜酒。”小吴说。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桩在村里看似正常的事,却成了“新闻”“麻烦事儿”。由于年纪偏小,他们的结婚照被上传到网上后引来了大量关注讨论,舆论哗然。小吴说,网上曝光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困扰,去加油站加油时有人指着他们说“就是这两个呢”!

  据记者了解,小张和小吴并未到当地民政部门登记结婚。马山县民政局局长覃斌表示,小张和小吴双方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他们的婚姻不受婚姻法保护,民政部门依法不予受理婚姻登记手续。

  寂寞:留守儿童的校园青春

  这是一群喜欢用手机上网,更喜欢QQ聊天、逛别人QQ空间的农村“90后”“00后”。他们中有大量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长大到读初中时,身心发育驱使他们渴望与别人甚至异性交流,而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初中校园的寄宿生活,往往使得这些留守少年感到“寂寞”。手机,成了重要的人际交往工具——尽管很多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

  据小张所在的初中校长介绍,他们学校共3个年级15个班682人,约半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学校实行寄宿制,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管理,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入校。学校专门设置了公用电话便于学生与家长联系。

  初中二年级似乎成了部分乡镇初中学生的一个“坎儿”,不少人在这一年对学习丧失兴趣。2015年9月,校长和班主任2次去小张家动员他回校上学,小张的爸爸主张他回校,小张却说“读不懂,不想再读了”。

  小张所在村的党支部副书记说,小张所在的屯共165户780多人,有近300人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建筑行业。屯里有30多个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约一半,读书氛围比较淡,但像小张这样早婚的在当地还是很少见。

  对于结婚,小吴坦言有点早。“像我一样大年纪结婚的不多,大部分毕业后去广东打工了。听不懂课,何必浪费钱。”她说,自己从没想过上大学,“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

  实际上,小张小吴的情况并非个案。记者去年3月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采访时遇到了出生于1999年、初中二年级辍学、刚刚结婚的女孩东妹,她和丈夫是通过手机网恋认识的。

  去年8月记者在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采访时遇到了小学毕业的女孩燕燕,她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她和妹妹独居家中。当时她称妈妈即将回来不再打工,要送自己到县城读初中。燕燕对这一决定感到“特别高兴”。实际情况是,记者近期再与燕燕联系,她称妈妈又去打工了,妹妹一个人在家,她在县城初中感到“寂寞害怕”。这个敏感的女孩发手机短信就像QQ聊天一样,用一个个短句表达自己的惶惑,对学习也失去了往日的信心。

  未来:不要再复制的早婚故事

  采访中,当地村干部和教师认为,留守少年弃学打工、早婚的原因主要有三条:来自外面的诱惑,留守少年想跟着堂哥堂姐出去赚钱;在学校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想回校;部分贫困落后地区“读书无用论”较盛。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时,小张所在的初中有19个学生未报到,校长和班主任到学生家作动员,有11个回校,还有8个没回。“一些学生年后就跟着父母外出打工了,老师无法联系到学生和家长。”一名教师称,学校会想很多办法关爱缺少父母呵护的留守儿童,他们既做老师又做爸妈;学校还成立女生工作室,对女生进行生理健康、性知识、预防早恋等教育,促使学生树立“读书有用”意识。

  即便如此,留守儿童依然是乡村管理中的难题。有村干部说,村干工作庞杂,花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时间的确有限。

  马山县教育局局长黄汉仕说,全县中小学生约5.2万人,其中留守儿童约1.7万人,“学困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目前县里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免费营养午餐,60%的学生还能享受每学期650元的家庭困难学生补助,大大减少了“因贫辍学”。

  然而,虽然教育硬件设施日益完备,对于那些内心迷茫、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而言,学校依然不具备“吸引力”。对于外面的“诱惑”,他们无法抵挡。

  尽管议论纷纷,小张和小吴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放眼未来,小张说“还不打算要小孩,因为现在还没挣到钱”,他打算跟着父母去建筑工地打下手。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