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9 08:52:31 来源: 新京报 作者:刘志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留守儿童与母亲分离嚎哭
原标题:面对留守儿童哭号,几人当真
权且言之
并不是所有的留守问题,都是不治之症。并不是所有的哭号,都是因为毫无退路的贫穷。建设村民精神生活,这些都是亟须面对的“三农”问题。
生活的节奏的确是越来越快。一个现象是,一二十年前,春节的喜庆几乎总要到元宵节附近才逐渐散去。而如今,几乎是伴随着“迎财神”的鞭炮,打工大军们便开始抛家别雏,踏上“征程”。正是在这样的匆忙和未及散尽的喜庆中,我们听到了留守儿童令人心碎的哭号声:“你们不能这样对我。”最近,各大网站几乎都被这一组孩子悲恸的照片刷了屏。
留守儿童是个大问题;农村的日益空心化也已经众所周知。似乎这是时代之“痛”。但是,起码并不是所有的留守问题,都是不治之症。并不是所有的哭号,都是因为毫无退路的贫穷。
“留守儿童和母亲分离哭号”的照片,可以看出,路是好路,车是好车,可以间接反映出当地的整体生活水平,并不是贫困到难以克服。那么,不妨来了解一下相关背景。这一家人来自邛崃临济镇瑞林村,而根据资料,临济镇交通十分便利,“已形成2万余亩优质有机茶叶,1万余亩柑橘等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顺便拜访作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瑞林村网站,网站构架很不错,但是,所有栏目内容全都空空如也。是的,所有栏目!
我想表达什么?起码,这组照片中,让人心碎的留守儿童的哭号,其实可以让他破涕为笑。
瑞林村距离所属的“交通十分便利”的临济镇,估计不会远;如果所谓的3万余亩的休闲农业产业带是真的,相信能带动地方经济,并能够吸纳相当多的当地劳动力。有的时候,选择到数小时车程之外的成都去打工,只是为了挣更多的钱。
不能否认家庭对孩子的爱。在儿子的哭号背后,也有母亲心酸的眼泪在飞。但有意味的是,在爷爷奶奶那里,看不到特别多的悲伤,我甚至看到奶奶(可能是)在笑!——这不是不爱,而是我们长期以来,爱得过于粗犷。对于大多数农民,物质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虚妄”的精神需求从来不是需求。是的,孩子现在哭得很伤心,但有什么要紧呢?“孩子是没有记性的,睡一觉,什么都好了。”——作为农村的孩子,我们几乎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谁来告诉这些爷爷奶奶,以及爸爸妈妈,在孩子看似灿烂的笑脸之后,其实隐藏着可能难以愈合的创伤?谁来向这些成年人普及“幸福感”的常识和亲情的价值?谁来引导他们思考:女儿上高中的“生存压力”,是否真到了无法克服、甚至需要以牺牲孩子的幸福感作为代价的地步?这些都是亟须面对的“三农”问题。
早先,领导农村的往往是德高望重的族长乡绅,他们作为文化或精神柱石,言传身教,兼负着对村民的精神引领和伦理规范功能。而现在,取而代之的社会组织是“村”。从征税收费贯彻计生政策,到致富创业,在“村”的所有责任清单里,建设村民精神生活却是一项并不起眼的工作。
瑞林村“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彻底空白,是因为没有能力,也因为不被重视和需要。几乎是象征性地揭示了它与幸福理念缺失的农民之间的隐蔽关联——如同一个哑巴领着一群聋子。在这种残缺的关系中,留守孩子的号哭,无法被父母和爷爷奶奶,以及基层部门所听到。它只是年复一年,回荡在孤独孩子的梦中,以及网友们无关痛痒、随时湮灭的叹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