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电商

樱桃树下的3条电商路

2016-05-27 11:03:51       作者: 新华社记者王阳

  初夏5月,山谷翠绿、果坠枝头,这是拥有百年樱桃种植历史的烟台市福山区的黄金期。与过去一样,10万多亩樱桃林,依然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以往不同,近几年“互联网+农业”的连通效应让传统的种植和销售悄然质变。同样的樱桃树下走出了迥异的电商路。

  “50后”:“愚公”开山 单枪匹马造果林

  “50后”王绍春与这里90%的樱桃种植者相似,自耕自种,但又与所有的当地果农不一样,开荒山、修道路、造果林,人称“愚公”。

  在门楼水库东侧的青山旁,记者见到57岁的张各庄村村民王绍春,他身后这片喝着水库水、长在黑火山土上的600余株樱桃树林,14年前还完全是一片荒草地。

  “我们福山是大樱桃之乡,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种樱桃的历史。2002年做生意走投无路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包块地种樱桃。”王绍春说。

  王绍春选择的是最慢的路,为了种出最好吃的天然樱桃,他选择包下死火山头,租推土机开山辟路,樱桃树不撒化肥农药……以山养山的自然状态完全出自一股子偏执。

  2010年,苦心经营的火山头终于收回成本,之后一年比一年盈利多。当子女都在讨论“把樱桃卖上网”的时候,王绍春却对互联网一无所知。“从去年开始,俺儿媳妇用微信在朋友圈里卖樱桃,我才知道原来果子还可以这样给全国发货。”

  儿媳妇杜青怡告诉记者,她也并没有专门做微商,只是在朋友圈里互相介绍,有时一天最多达到20单的订货量。此后,又经过土特产电商公司誉福园的包装推广,王绍春的纯天然樱桃才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

  虽然王绍春对电商一无所知,“互联网+”的发现力并没有让他专注品质的樱桃埋没深山。

  “80后”:借“网”之力 规模种植创销路

  与懂生产、会技术的老农民王绍春不同,“80后”创业者董学刚是一名并不专业的樱桃种植者。

  变化发生在2007年:董学刚开着三轮车带着媳妇和父亲去市场卖樱桃时,收购商贩压价、扣称、抹零头,一顿争吵过后,他们产生了开网店的想法。

  在8年前,淘宝网店卖生鲜水果的电商并不多,董学刚早早进入这一市场恰好抢占了先机。此后,以淘宝网店的订单为核心,他不仅给自己的大片樱桃林找到了买家,而且带活了周边七八个村庄的樱桃种植。

  2011年,他们自有果园面积达到280多亩,还成立了樱桃生产专业合作社,辐射果园面积800余亩。2013年,董学刚就考虑如何在生鲜电商的初级竞争中脱颖而出,于是推出了“山樱鲜果”品牌,并成功入驻天猫。

  “目前,我们拥有1个天猫店和3个淘宝店,光樱桃一年的销售额就有800多万元。”董学刚的电商之路不仅为大山里的樱桃找到了销路,还创造20余个稳定的就业岗位,人均月工资在2000元上下。

  去年,他们又在当地带头成立电商协会。记者在他们的宣传册上看到:“采用‘合作社+基地+签约农户+市场营销’的运营模式,严把质量关,杜绝坏果,打造优质产品供应链”。当年的青年农民一跃成为了当地特产电商的代言人。

  “90后”:网络“原住民”推动樱桃标准化

  23岁的吴鹏是福山区门楼镇两甲庄的“农二代”,这个略带羞涩的学生刚走出校园就遇到就业难。没有选择打工将就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山村开网店,这样一个对父母都感到诧异的出路,对这个“90后”互联网“原住民”来说却是最直接的决定。

  “在我们村,父辈们一辈子种樱桃很辛苦,钱都让中间商挣走了。”吴鹏说,自己打算用电商帮助他们。

  同时,他快速组建团队,并对自己的网店提出更高要求:不仅做水果销售,更要推动农民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他告诉记者,从土质、水质到种植方法都会计入这群“90后”的挑选标准之中。他们从数百个樱桃产区中精挑细选,直到整个团队的认可才可供货。

  “从每棵果树保持合理种植株距,到引用深层水进行灌溉,科学化压枝、修剪以保证自然光照,再到全程农家肥喂养,我们不断地给农户提要求。”自觉的产品意识让吴鹏们把“从枝头到舌尖”的每一个环节量化。

  当“互联网+农业”在这片樱桃林快速扎根的时候,精细农业、规模种植、品牌效应和巨大市场也在让山乡巨变。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