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农业部司局长 专栏

唐珂: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015-10-08 16:35:30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唐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一、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动力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和国家强盛之基,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正在发挥日益明显的“核聚变”效应。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的发动机,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综观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科技发展历程和国际国内农业发展经验,关键是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源源不断地为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从世界科技发展历程看,每一次重大科技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化。18世纪6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的两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由依靠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动力为主的跃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传统农业向机械化农业发展的重大变革。1840年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的提出和1865年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推动了化学肥料和作物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带来了传统农业向生物农业发展的重大变革。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析和1973年DNA的成功重组,催生了植物转基因技术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作物增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将农业生物技术推向了崭新的发展阶段。1949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面世以及后来网络信息技术IT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平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推动了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发展的重大变革。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实践显示,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美国作为典型的人少地多的国家,正是重点发展并应用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加强精准农业技术的研发应用、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才突破了农业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发展制约,领先世界各国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起了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型农业,不仅以不到2%的农业人口养活了3亿美国人,而且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荷兰作为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正是重点发展围海造田和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技术、持续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才突破了耕地资源严重缺乏的瓶颈制约,发展起了以园艺和畜牧业为主的集约高效型农业,仅用不足世界0.02%的农业人口和不足世界0.07%的耕地,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蔬菜花卉出口国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以色列作为世界上自然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正是重点发展并广泛应用了高效设施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才突破了水和耕地等资源严重缺乏的发展制约,在中东沙漠上创造了农业奇迹,发展起了高度资源节约型农业,不仅以2.2%的农业人口养活了720万国民,还由农业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成为欧洲主要的冬季蔬菜进口基地。挪威作为以水产养殖为主要农业产业的国家,正是重点发展深海网箱养殖技术,才突破了传统海洋资源衰退和作业渔场老化的发展制约,实现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海产品出口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发展成就表明,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先后培育并推广应用了高产、优质粮棉油等农作物新品种2万余个。推动作物矮秆化、杂交化、优质化的三次跨越,实现5~6次大规模品种更新换代,促进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69公斤提高到目前的359公斤。超级杂交水稻育种居世界领先水平,2014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超级稻产量达到了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到43%,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1949年的2300亿斤提高到当前的12000亿斤以上,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突破水盐监测、土壤改良等技术,提高水、肥等资源利用效率,改造了大批中低产田。20世纪90年代,历经20余年的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应用,使5000余万亩盐碱滩地变成沃土良田,黄淮海平原变身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成为稳定粮食产能的坚实保障。小麦条锈病、稻飞虱、蝗虫、禽流感、口蹄疫等防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有效控制了农业重大病虫害的集中暴发。设施蔬菜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实现了“菜篮子”周年生产和均衡供应,并逐渐向安全、适口、鲜活、多样和可持续方向转变,成为提高农产品供给多样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成功培育并推广了200多个畜禽水产新品种,开发应用了配套养殖技术,支撑我国畜牧水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肉、蛋和水产品等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和深海网箱养殖技术的突破,改变了以往依靠捕捞发展渔业的局面,实现了水产业发展的重大变革。

  二、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农业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种新挑战,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数量为主导,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藏粮于技;二是从注重粮食农业为主导,向粮经饲兼顾和大食物农业转变;三是从注重农业生产为主导,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等全过程全要素转变。同时,要切实把握好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性、规律性、时代性等三个显著特点,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把握好战略性,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和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必须紧盯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态势,紧扣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发展需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任务,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以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着力构建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原始创新,努力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把握好规律性,始终尊重农业和农业科技自身规律。必须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农业产业生命性、长周期性、区域性、自然性等规律特点,正确运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以及长期性、系统性、区域性特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坚持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把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解决关键共性问题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贯穿到资源配置、科技评价等各方面,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把握好时代性,体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概括起来8个字,“优化、拓展、壮大、完善”。一是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加速构建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资源配置体系,促进作物畜禽等各产业、种养加以及资源环境等各环节的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协调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和集成应用,着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链;统筹国内国外农业科技资源,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汇聚强大的创新力量;加强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农业科技力量建设,实现中央和地方、东中西部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同步提高。二是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加快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强海洋、滩涂、盐碱地等非耕地利用研究,大力促进草牧业技术开发,广辟食物、饲料新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强化配套技术研发,挖掘农业在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潜力,拓展农业新功能,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三是壮大农业科技力量。持续优化人才结构,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壮大农技推广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四是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建立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各类创新主体自主性,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改进科技评价与绩效管理激励机制,树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完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大力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氛围。

  三、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际举措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和主攻方向,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聚焦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绿色增产与节本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农业防灾减灾减损等领域技术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关,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科研单位改革。优化改革方案,强化分类指导,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落实科研单位在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完善符合创新规律、职能定位清晰的治理结构,依据学科领域、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团队。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建立与科技评价相配套的薪酬体系。推进农业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农科教、产学研、育繁推合作,消除资源共享的障碍。改进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农业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鼓励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带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工作或创办企业。依法依规实施科技成果入股工作,规范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参与技术入股。探索地市级农科院所资源整合。鼓励有条件省份通过机构重组、合作共建、人员互相兼职等方式,开展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与农技推广机构资源整合试点。

  二是健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力量整合和资源共享,巩固强化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格局。着力强化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围绕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组建一批联合攻关协作组,集聚全国农业科技优势资源,探索建立国家需求导向、项目任务带动、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推动的新型高效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支持地方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围绕本地区农业发展需求和生态条件、资源禀赋开展协同攻关。优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重点是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力度,让农业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厚积薄发。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度,管好用好科研项目和经费。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对从事基础、前沿、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推行第三方评价,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改革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管理机制,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机构在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对专业机构的监督评价和动态调整。

  三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依法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明确公益性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实现管人与管事的有机统一,发挥县乡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推进农技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探索服务新型经营主体的新机制。落实农技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不足问题。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做好科研院校开展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并争取覆盖全国主要农业科研院校,重点支持“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链条式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发展,鼓励优秀专家常驻试验示范场、科教人员到一线从事农技推广。积极施行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实施项目等方式,引导和支持科技特派员、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打造农业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系统设计和架构,强化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重点是按照“体系是基础、数据是关键、服务是根本”的思路,将农业科研体系、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连为一体,打造贯通全国农业科教系统的云平台,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水平和农技推广效能,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精准、全程顾问式的科技服务。推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专业化、市场化运行,建立目标一致、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利益共享的“一条龙”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体系。改进农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按照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要求,尽快将符合规定的农业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鼓励以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加强技术转移。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主要用于研发与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让农业科技人员获得更多合法权益。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引导地方开展改革试点,扩大试点范围。

  四是提升农业科技条件能力。加强和完善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建设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区域性/专业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农业科学观测站为延伸的学科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完善重点实验室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学术交流运行机制。提升农业科研野外试验基地共享服务能力。统筹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和高校试验基地资源,推进合理布局,加强共建共享,建设试验示范、观测监测、南繁北繁、中试转化、示范展示五大基地体系。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与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的衔接。鼓励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与科研、推广、教育机构的对接,实现科技与生产、集成与示范、教育与推广紧密结合。发挥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探索面向市场的运行与服务模式。稳定支持基础性长期性农业科技工作。对农业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水、土、气等科学观测,动物流行病学研究及菌毒种鉴定、保藏等,给予稳定支持。加强农业科技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连续、全面翔实的基础数据。

  五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一是强化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继续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领军人才。发挥农业科技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开展中华农业英才奖和中华农业科技奖评选。依托“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积极引进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举办农业高级专家国情研修班,组织农业科研人才出国(境)访问研修,加强高层次科研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强聘用管理,严格上岗条件,加快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广泛开展知识更新培训,继续实施“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出台农技推广研究员分层分类评价办法,健全激励机制。实施“最美农技员”遴选计划和“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资助项目。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健全“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组织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吸引年轻人到农村创业兴业。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组建中国现代农业校企联盟和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农机装备、都市农业等五大职教集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精品课、精品教材、田间学校和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基地建设。

  六是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促进涉农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或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涉农企业参与政府科技计划,开展农业应用技术研发和重大产品创制。面向企业建立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指导农业科教单位开发共享科技资源,建立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开放机制。通过金融服务扶持农业企业增强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面向生产一线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和培训。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完善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等融资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水平。鼓励涉农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聚集优秀人才,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探索完善科企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加强农业科研单位与企业对接,通过人才和项目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七是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农业“走出去”,科技要先行,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我国全球配置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能力和国际话语权。做好技术引进工作。把握世界最新研究领域和学科前沿,在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智力资源的同时,加大优质农业生物资源的引进力度。促进技术输出工作。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服务输出和产能合作,开拓农业技术和产品国际市场。在不同国家建立一批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平台,推动农业技术产品全球化应用和农业人才队伍国际化发展。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促进区域内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强沿线国家农业粮食生产技术合作,提高全球粮食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全球气候变化、跨国动植物疫病等共性难题共同合作与应对。

  八是努力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按照农业部“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总体要求,推进农业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强化宏观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制度,在划定的生态红线内规范并约束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强度。着眼解决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完善规划引导机制和红线保护制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形成符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财政投入机制、工作激励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要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加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农村清洁工程,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探索形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技术模式和技术体系,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逐步减下来,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综合考虑清洁能源、环境治理和民生福祉,积极发展生物质和可再生能源。争取对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所产生的电力、沼气、有机肥、生物碳和成型燃料等终端产品给予补贴。推进建立中央、地方政府、秸秆利用业主等三方筹资机制,对秸秆还田离田、收储利用体系建设给予资金扶持。建立产品准入制度,对达到有关要求的农业废弃物发电、生物天然气等实行管网连接准入,并及时全量收购和入网。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大力研发绿色低碳、生态循环、节能减排、精准施肥用药和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突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产品产地污染治理修复等实用技术,重点开展秸秆收储运及产业化技术研发、地膜残膜资源化利用、低成本易推广可降解地膜研发等科研攻关。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发展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高效节本技术,使技术进步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聚焦农业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推动人类社会行为模式在广大农村地区深刻变革,完善农村生态系统。进一步整合现有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筛选和集成一批覆盖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全链条的先进实用技术与模式,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典型,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美化生活、保护生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劳动者素质,进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c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