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11:12:24 来源: 京郊日报 作者:刘文君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猪价持续上扬,到今年6月上旬,淡季肉价甚至赶超春节价;不过,从6月中旬开始,猛涨势头逐渐回落;7月份在高温、暴雨袭击下,一直处于小幅涨跌交织阶段;进入8月以来,随着立秋消费带动,目前猪价再次反弹,但幅度有限。
业内人士认为,此轮猪价波动主要是受季节性消费需求减弱影响,加之,进口猪肉大幅增加,导致市场供应趋紧局面短时得到缓解,但因产能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后市供不应求态势或将延续,真正进入下行周期尚待时日。
猪肉价格掉头回落
据农业部对集贸市场定点监测数据显示,7月份第3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8.96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0.9%,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1.2%。全国猪肉平均价格30.17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0.5%,同比上涨15.6%。全国仔猪平均价格48.78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1.3%,同比上涨54.5%。
来自搜猪网的监测信息显示,第31周(7月25日-31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从上周的18.42元/公斤继续回落至18.20元/公斤。从趋势上看,从上周末7月24日的18.36元/公斤连续缓慢下跌7天,在7月31日跌破18元/公斤大关至17.94元/公斤,跌至1月22日左右的价格水平,结束了创纪录长达半年的18元/公斤以上的历史。该周全国外三元仔猪价格55.04元/公斤,较去年同期的34.55元/公斤上涨53.5%,头均价格从上周的825元跌至796元,跌破800元大关。
据了解,从去年5月开始猪价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5月份一举突破20元/公斤后,长时间高位运行,不少地区甚至达到22元/公斤以上;与此同时,猪肉价格也“水涨船高”,普遍达到30元/公斤以上的近年高点;6月中旬开始,前期猛涨势头逐渐回落,到7月中旬猪价滑至每公斤18元区域之后,继续下跌阻力加大,看稳情绪渐趋浓厚。前期,南方多地发生洪涝灾害,使生猪死亡增加,长途运输受阻,收猪较为困难,猪价有所上涨,但受消费低迷掣肘,屠宰企业实质性的提价动作不大,猪价依然保持修复状态,短期内缺乏大幅上涨的动力。
7月下旬以来,雨带前移,华北,华中等长江以北地区大范围降雨,局部地区雨量较大,短期内对屠宰企业收购造成影响。但因北方生猪供应相对充足,饲料成本相对略低,且经济相对南方落后,消费相对不足,导致猪价相对南方偏低。
根据调研,目前全国猪市整体行情仍然处于小幅涨跌交织震荡格局。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6月下旬以来,猪肉价格总体下降明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业内人士指出,夏季处于消费淡季、超大肥猪的抛售及屠宰企业的联手压价,是近期全国猪价掉头回落的主要原因;不过,进口猪肉的大幅增加也是不容忽视的利空因素。显然,本轮下跌完全是短时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表现。
从消费需求看,盛夏酷暑,高温暑湿对生猪长途运输和猪肉储存造成影响,还会影响人们的食欲,使猪肉消费减少;各大中小学校放假,压缩了消费需求;上半年猪肉价格高企,而替代品价格下跌,替代效应压缩了猪肉价格的上涨空间。
从供给端看,前段时间生猪价格高歌猛进,助长了不少养殖户压栏惜售的心理,而端午节至今先是豆粕价格大幅反弹,后是优质玉米货紧价扬,导致饲养成本增加;天气炎热,大猪难养,主汛期洪灾频发,养殖户不得不主动调低价格抛售;此时屠宰企业面对终端消费掣肘,又开始降低采购量,这样在供需双方不断博弈下,价格回调成为必然。
此外,短期内进口猪肉激增,也是导致猪价下跌的原因。长期以来,国内猪价一直大幅高于国际市场,巨大的价格差刺激了猪肉进口的高速增长。以今年一季度为例,进口猪肉每公斤到岸价比国内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白条猪肉出厂价净便宜12元。海关数据显示,5月份进口同比增幅高达202.1%,创历史单月最高纪录。而由于生猪供给下降,5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较上年减少199.6万头,约合猪肉14.3万吨,但5月份猪肉进口16.4万吨,完全弥补了国内供给缺口。正是猪肉进口量的大幅增加,短期内迅速改变了国内猪肉供应形势。
据调查,往年很多食品加工企业会从农贸市场采购猪肉来制作肉制品,但今年绝大部分企业改为采购进口冷冻猪肉来生产肉制品,以目前的势头来看,8月份到岸的猪肉量有可能继续增加,其对猪价的上涨将形成牵制。
另外,为平抑高企的猪价,五六月份各地陆续投放储备肉,近期后次效应集中体现,对猪价产生一定平抑作用,促使猪价止涨回跌。
拐点到来尚需时日
近期猪价“掉头”,是否会成为本轮猪周期的拐点,并由此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促使猪价走入新一轮下行周期?是近期不少养殖场户关注的话题。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产能远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本轮“史上最长”猪周期尚未结束,今年后市供不应求态势或将延续,猪价高位振荡仍是主流趋势。
要预测猪市是否已进入拐点,首先得分析本轮猪价回落的原因。从上述分析看出,猪价淡季下跌是传统规律,夏季高温和暴雨天气对运输和储存造成的影响,也是往年同期的正常表现。当前,尽管有大猪抛售和大量进口低价猪肉带来的冲击,但也是短期行为和表面现象,尚不能撼动国内庞大的猪肉供需市场,对后市供求关系更难以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况且,虽说近段时间猪价下跌,但仍然属于高位调整范畴,目前的价格水平依然处于历史高点,养殖业仍有较高的利润空间。
周期性的下跌是由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决定的。从目前供给情况分析,国内生猪产能远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相关监测信息显示,截至4月末,全国生猪存栏3722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3771万头,能繁母猪存栏继3月首次止跌后,4月上涨0.3%,但5月份较4月环比又下跌0.3%至3760万头,今年以来实际上等于零增长。究其原因,一是环保因素,各地继续出台禁养限养政策,导致养殖户仍在减少;二是现有部分能繁母猪存在生产性能下降,产仔成活率偏低,在5月份超高价格诱惑下,养殖场趁机淘汰;三是猪源缺乏,不仅后备母猪一时难以跟进,而且为获得眼前利益,部分养殖户甚至将后备母猪也当肉猪出栏,导致产能恢复进程更为缓慢。
对于近期走势,利空因素是在高温和暴雨的影响下,终端需求疲软,消费受到抑制,屠宰企业因此下调生猪采购量;利好因素则是供给方可出栏的大猪已经减少,屠宰企业压价难度接近极限,养殖户博弈情绪增加,同时极端天气也增加了疫情风险,将导致生猪死亡率和发病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猪价。因此,在供需双方博弈下,生猪价格以盘整行情为主,甚至处于涨跌两难境地。
预计,随着极端天气、灾情和汛期结束,将迎来生产消费恢复期,届时,供应趋紧格局可能会加码,猪价或将逐步回涨。但综合分析,8月中旬之前,全国仍处在高温天气,需求依然乏力,猪市整体行情小幅涨跌交替或将更加频繁,之后,随着需求逐渐改善,或将进入缓慢爬升的“慢牛”阶段。因此,养殖户对于后市上涨高度尤需保持谨慎,建议大家要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积极应对极端天气,严防大灾之后发大疫,并理性出栏,切勿抛售或再度压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