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在国人心中一直是吉祥、美丽、健康的象征,素有“仙兽”、“神兽”之美誉。据了解,世界上从事鹿业的国家主要有中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但养殖品种不同。目前我国人工驯养的鹿类动物主要有梅花鹿、马鹿等。
作为大畜牧业的一部分,全国部分县、乡农民通过养鹿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受国家政策限制,鹿产品开发严重滞后,过去不允许梅花鹿产品作为保健食品成分,只能入药。消费者有需求的,只好以原料方式选购。2014年10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下发通知,明确:“允许养殖梅花鹿及其产品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这项政策瓶颈的历史性突破,为养殖梅花鹿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鹿产业生产水平,优化产业格局,加速产业化进程,建立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使鹿产业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7月5-6日,以“鹿产业与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第七届(2016)中国鹿业发展大会在长春召开。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何新天,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局长裴中等相关领导和企业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据了解,本次大会重点研究鹿产业如何能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用养鹿带动农民致富。同时会上重点解读了国家的畜牧产业政策,交流了典型的地方产业模式和成功经验。会议为期两天,除了进行行业发展研讨外,还开设了“中国鹿业养殖技术”和“中国鹿产业链延伸途径”两场专题论坛。
“此次大会在长春召开,一方面向全国展示了吉林省鹿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为养鹿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学习的平台。”何新天表示,在国家大健康产业的带动下,鹿产业一定会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重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精准扶贫新样本
7月6日凌晨4点,还在睡梦中的我们被闹钟叫醒,窗外已经是太阳高照,整理好行李之后我们迅速赶往位于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的全国最大的梅花鹿产品集散地——鹿乡交易市场。走进鹿乡镇,随处可见一排排红砖砌成的鹿舍干净整洁,三五成群的梅花鹿悠闲地走来走去,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美丽。5点左右,我们到达目的地,此时的交易市场已经非常热闹,随处可以看见拿着鲜鹿茸叫卖的养殖户。这里延续着传统的交易方式,现场直接竞价,买卖双方达成一致就算交易完成。根据产品质量不同,当天梅花鹿鲜鹿茸的市场价在800—900元/斤之间不等。据介绍,双阳区作为全国最大的鹿产品集散地,左右着全国鹿产品价格走势,是全国鹿业市场的“晴雨表”。
老话说,东北有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作为全国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鹿产品生产基地和产销集散地,长春市双阳区因鹿而扬名,获得了“中国梅花鹿之乡”的殊荣。长春市双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醒时介绍,双阳有300多年的养鹿历史,是国务院命名的唯一的中国梅花鹿之乡,是全国唯一获得梅花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地区,双阳型梅花鹿是唯一经过农业部认定的通过人工培育定型的优良鹿种。目前,全区梅花鹿存栏量22万只,养鹿户发展到1.2万户,遍布全区8个乡镇(街道),其中养殖规模百只以上的有450户,超千只的养殖大户有12户。2015年,全区鹿业总产值实现12亿元,生产加工企业产值达到2.5亿元。鹿只存栏量、鹿茸总量、鹿茸单产、鹿茸优质品率、出口创汇额均居全国各县市首位。
“如今,梅花鹿产业已经成为双阳具有全国影响力、海外知名度的城市发展‘名片’。”王醒时告诉记者,经测算,一只鹿的经济效益在2000元左右,梅花鹿产业成为了富民强区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在2016年扶贫攻坚工作中,当地政府扶持贫困户发展梅花鹿养殖产业,共带动贫困户48户,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同时还吸收贫困户中的劳动力在鹿场打工,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梅花鹿产业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领头羊各显神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营养保健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鹿产品作为中国传统的珍贵药材之一,其产品必将引起高端消费群体的关注。然而,鹿产品不仅销量上有好有坏,价格上更是千差万别。
长春市东大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景玲介绍,东大鹿业目前拥有国内最优良的梅花鹿品种,为了保证品质,企业于2014年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繁育流程监督模式,每一头鹿种自出生或引进之日起,即建立相伴终身的户口档案,使每一头优种梅花鹿在生长过程中做到实时记录、全程可查。
“东大鹿业与长白山咸健集团联合,利用长白山咸健所拥有的国内最大冻干设备,以GMP行业标准为操作规范,以‘前店后厂’的直观模式,现场生产涵盖鹿产品全角度、全产业链的功能食品。既解决了鹿产品难以保存、产品生产过程中营养流失等问题,又颠覆了鹿产品市场假货横行、竞争无序、无规范生产、行业规范壁垒制约等模式。” 段景玲认为,鹿茸作为长白山特产,只有与长白山这个古老而珍稀的名片相结合,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2015年,东大鹿业与长白山咸健集团签订意向协议,于长白山池北区合作建设“长白山十八坊商业新城鹿苑”,让每年到达长白山的游客更直观地了解梅花鹿的生长习性与产业特点。
来自浙江海宁紫金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利忠在中国鹿产业链延伸途径专题研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据王利忠介绍,他2003年从双阳区引进了50头鹿,从此开始发展鹿产业。一方面通过讲故事、打广告等方式做企业的形象宣传,另一方面进行有机认证。一直以来他的鹿茸在南方市场的销售价都是一万三每公斤,从未变过。王利忠特别强调,他从来不降价,即便是老客户,也只是在买卖基础上多送几克,这是他的营销方式。“我的鹿场从2003年50头发展到现在200多头 ,规模虽小,但产值是最高的。 我可以比别人2000头鹿的产值还要高。” 王利忠自豪地说。
此外,王利忠还建设了自己的农庄,将鹿产业与休闲旅游结合,虽然农庄利润不高,却成为企业产品的形象展示平台。在产品研发上,王利忠成立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高等院校联合研制新产品,做品牌,进一步拓宽鹿业消费市场。
行业联合应对国际竞争
随着国内外市场融合度进一步提高,低价进口产品对国内畜牧业的冲击日渐加剧。国内畜牧业生产规模效应不强、标准化水平不高、单位畜产品生产效率低的痼疾仍未根本解决,导致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产品缺乏竞争力。鹿产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据了解,除中国外,世界上主要的鹿茸出口国还有新西兰、加拿大、俄罗斯,其中新西兰鹿茸对我国鹿茸产业冲击最大,新西兰年产鲜鹿茸产量达到400吨,几乎全部出口,成为世界鹿茸出口第一大国。
“如果说行业发展如牌局,那取胜之道不仅在于自己握有一手‘好牌’,更在于能否选择出好的‘对家’,并联合打出一手‘好牌’。”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强德表示,鹿产业发展一路坎坷,面临着各种困难,如今政策解禁让我们有了更宽松的环境,要积极培育和开发国内市场,同行业之间要多交流。而且要充分利用中国畜牧业协会的平台。刘强德强调,经过多年的开拓探索与实战磨合,中国畜牧业协会已与多家国家级行业组织结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这些资源可以为大家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此外,为了促进鹿产业发展,中国畜牧业协会鹿业分会工作分为鹿业分会工作和专家委员会工作两部分。刘强德特别介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专家委员会又细分为品种养殖专家委员会、行业标准专家委员会、市场与产品专家委员会、高新技术专家委员会和鹿文化专家委员会五部分,针对产业难题进行专业指导。“相信通过政府、协会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鹿养殖的科学饲养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鹿产品深加工的研发水平,不断增强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共同构建鹿文化,做足鹿文章,全面推广、宣传鹿产品,鹿产业发展之路就在脚下。”刘强德信心满满地说。
浙江省仙居县下各镇羊棚头村的樱桃采摘就要开始了,这些休闲观光项目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形成了下各镇“四季花海”的格局,也极大促进了仙居县旅游的发展。
这背后,都跟一位技术人员有着密切关系,她叫洪莉,台州市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是台州市政府首批向全市欠发达地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并获“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台州市功勋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
自2005年派驻下各镇起,洪莉便一直扎根农村、积极科研、传播科技,帮助当地制订落实加快农业发展的规划,引进农业新技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技服务和培训服务,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开启了一扇扇致富之门。
她是我们的樱桃皇后
“洪莉老师是我们的‘樱桃皇后’,多亏她的指导帮助,要不然我们村的樱桃、水蜜桃也不会这么好。”一提到洪莉,羊棚头村党支部书记成直益感慨道。
在实地走访中,洪莉发现羊棚头村的樱桃大多属于早中熟,五一小长假之前就采摘结束。因此,引进优良品种是改善樱桃品质、延长采收期的第一步。而后,洪莉一方面结合羊棚头村实际,引进大果型品种,开展优良品种筛选,另一方面,她经常为村民指导樱桃的栽培技术。从2006年起,洪莉先后为羊棚头村引进了“葛家坞”早熟品种以及“黑珍珠”、“五一”、“巴丹早红”等三个优良中晚熟品种。据了解,羊棚头村的樱桃品种从以前的2个变成了目前的8个,其中4个品质优良,广受消费者和种植户欢迎。
每年3月份是樱桃花开的时节,也是最容易倒春寒的月份,如果再遇上下雨天,不但会影响授粉,还会降低坐果率。来仙居的头几年,特别是每年3月到5月,经常能看见洪丽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指导村民怎么喷施叶面肥,怎么建避雨设施。成直益说:“她真是非常辛苦,经常顶个大太阳在田里、山上指导农户怎么管理樱桃,是一个非常踏实的人。”
“喷药、剪枝、施肥……都是她在指导着我们,如果没有时间过来,就会打电话过来,我们很相信她。”村主任成守进这样说。
也因为这样,每次洪莉一到村口,果农远远看到就高兴地叫着:“洪老师来了!”她的手机也变成了村民咨询樱桃种植的“科技110”热线电话。每次村民打电话向她咨询有关科技知识,她总能不厌其烦地讲解,成了村民的贴心朋友。成直益说:“全村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她,我们与她的感情很深厚。”
经过几年的努力,2008年,羊棚头村的樱桃已初具规模,整个村差不多都是樱桃种植户,而且2006年引进的品种2009年也结果了。虽然樱桃的质量提高了,但农户的收入还是提不上来。“今天20元一斤,明天15元一斤,再接下去就是7元、8元了,但在路桥却卖到40、50元一斤。”成直益无奈地说。
如果想要打开樱桃的销路,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合作社才是正确出路。“当时,村里只有一个合作社,我就和村书记商量成立仙居第一家樱桃合作社——仙居极益樱桃专业合作社,帮助规范合作社并协助合作社注册商标、分级包装等工作,还打造出自己品牌——葛仙牌樱桃。”洪莉回忆。
在这样的销售模式下,不仅樱桃的销售渠道不用发愁了,而且樱桃的附加值也提高不少。“现在最低收购价在30元一斤,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好几倍。”作为合作社的社长,成直益这样讲。据了解,合作社的果品除了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杭州、上海、温州等地,切实提高了当地果农的收入。
通过几年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羊棚头村的樱桃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建立了300多亩樱桃避雨设施,建立了樱桃科技示范基地并通过了绿色基地检测和绿色果品认证。更让村民高兴的是,收益从原来的6000元/亩提高到20000元/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带动了周边村镇快速发展。今年,羊棚头村樱桃种植面积达550亩,产量预计达55万斤,产值1100万元。
她打开了我们的致富路
2009年,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洪莉发现社山村具备发展黑木耳的有利条件:一方面,在冬季农闲时期,社山村的稻田空闲面积较大,农民也有足够时间去管理黑木耳;另一方面作为半山区的社山村,不但木材充足,而且周围的工艺品加工厂也很多,有着丰富的桑枝、果枝、工艺品下脚料、杂木、稻草等资源。
“这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何乐而不为?”为此,洪莉主动和镇里商量,帮助社山村建立了50亩黑木耳——单季稻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同时,她废寝忘食地开展技术研究,制订了“黑木耳——单季稻”实施方案,并引进“916”、“918”、“新科”等菌种,并开展新品种引种比较、黑木耳袋料对水稻肥效等试验,最终确定了种植项目。
在她的指导下,社山村建成了黑木耳生产基地并已投产,而且销量很好,销售收入达77万元,每公斤干木耳售价达60元,每亩平均纯收入在1.4万元以上。这种新的耕作模式,不仅使闲置土地得到利用,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而且增加了水稻产量,稳定了粮食生产,实现了“万元田”的目标,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多重效益。
除了指导樱桃产业的发展,2007年,在洪莉的带动下,羊棚头村和杨砩头村开始发展水蜜桃,引进“红蜜露”等优良水蜜桃品种,因地制宜,鼓励农户根据自身情况种植水蜜桃,目前有近千亩的种植面积。
在帮助当地继续做大做强已有的特色传统产业的同时,洪莉还深入挖掘有前途的项目,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积极倡导发展增收致富的特色项目,重点配合镇里试点开发农业观光游项目,深入参与策划“浙江省仙居首届乡村葵花文化节”、“仙居首届桃花节”等节庆活动,在下华、杨砩头、新路等9个村实行向日葵——荞麦轮作,打造独特的向日葵金色花海和荞麦紫色花海,营造一年两度的农业观光景观,极大地拓展了农业的附加价值和致富空间。
“这十一年,我所做的一切都值得”,洪丽说。
“今天,我们讲的是水蜜桃管理……”2015年4月14日,洪莉邀请台州农科院专家来羊棚头村为农户做水蜜桃管理方面的培训。
除了在羊棚头,洪莉还经常在下各镇的其他村庄举行讲座,有时甚至在村里田间进行科技培训和科技知识普及,共举行讲座70场次,培训农民5000人次,发放实用知识宣传资料6000多份,并组织合作社种植大户到浙大、金华等基地学习交流合作,有效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的本领。
在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同时,洪莉一直致力于樱桃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先后主持实施了“甜油桃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配套新技术的应用与示范推广”、“绿色樱桃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黑木耳——单季稻轮作技术集成与示范”等5个科技特派员项目。同时,她还积极参与镇农技工作,参与的“单季晚稻‘五改’技术”在省农技推广考评中被评为优秀,承担的下各镇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项目,被评为2009年度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台州执行部基层农技推广“中贝九洲星火”奖优秀实施项目。她还在下各镇实施了农技推广“3+x”模式,促进农作制度创新项目,开展了4项新型农作制度试验示范,其中草莓——蔬菜轮作、草莓——西瓜轮作每亩收益超万元。
此外,洪莉帮助下各镇引进农业新技术16项,建立樱桃、黑木耳、桃、猕猴桃、蓝莓等10个科技示范基地,成立8家各种专业合作社,推广面积达1800多亩,申报县级科技项目12项。
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工作作风严谨的洪莉深受当地果农的欢迎,她的工作也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与肯定。
回顾这11年来的科技特派员岁月,洪莉感慨地说:“11年来,我奔走在农村,风里来雨里去,几乎跑遍了下各镇的每一个村,尽管又苦又累,但看到农民富了,家乡绿了,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稿件来源:《东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