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革命老区

兰陵蔬菜 有品有牌

2015-12-30 11:27:20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毛绪强

近些年,临沂市兰陵县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着力保障食品农产品安全,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努力实现农业发展有新突破、农民增收有新亮点、农村面貌有新变化,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国第一棚 彰显硬实力

“这个宽28米,长340米的单体棚体,占地14.26亩,是目前全国设施棚体长度第一的蔬菜大棚,被誉为‘全国第一棚’。”兰陵县学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学民告诉记者。

穿过大棚外侧的房间,弯腰经过一个3米长的地道,推开门,眼前豁然开朗,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在兰陵县学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国第一棚”里,该产业园建设的钢架式结构棚体,使用的是种植蔬菜最前沿技术。记者现场看到,绿油油的丝瓜秧一眼望不到头,有的已经挂上了果。“这茬丝瓜过段时间就可以收获了。它的特点就是营养丰富,味道甜润,是绿色无公害的。”陈学民向记者介绍。

陈学民告诉记者:“温室中的蔬菜在生产过程中不用任何化肥、农药,同时可以提高产品的口感和品质,这样生长出来的丝瓜能达到绿色A级的标准,是真正的全生态绿色蔬菜。”

据介绍,兰陵学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4月,出资金额160万元,其中出资成员8户(一个企业法人,7户自然人),由陈学民发起带领成员成立,现已发展成员90户,占地800亩,建立绿色蔬菜示范基地800亩。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发展成为一个集蔬菜种植、贮藏销售、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使种植基地达到山东省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就严格按照“三化”水平高、设施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管理水平高、功能配套水平高、质量安全水平高的“六高”要求管理合作社。此外,合作社还建立健全了科研机构和质量管理网络,严格按照质量安全控制的流程操作,进行从品种选择到发展种植再到产品加工、包装和仓储质量安全监管。

结缘物联网 科技助生产

“现在我们基地的50多个蔬菜大棚共安装了70多个电子摄像头,大棚内的情况我们可以从电子平台上一览无余。这样,蔬菜采购商既可以看到我们蔬菜种植的过程,又方便菜农科学种植管理。”近日,在兰陵县利源蔬菜合作社,负责人李玉红这样告诉记者。

在兰陵县利源蔬菜合作社的调度室,记者从电子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蔬菜大棚的棚内温度、湿度值、土壤温度,大棚内的情景从电子屏幕上一览无余。“大棚里有了‘电子管家’,50多个大棚的温度、湿度就可由1人全局调控。尤其是冬天,菜农一般都是看天气情况把握放棉被的时间,有时候大棚内的温度把握不准。有了物联网,菜农可以精准的把握棚内温度。”李玉红称,温度和湿度控制好了,生长出来的蔬菜不论是色泽还是形状,都非常好看,病虫害也很少见。

“我们利源合作社生产出来的蔬菜,以黄瓜为例,不论在哪个菜市场,都是上等菜品。菜农卖出来的黄瓜也比一般的一斤贵2毛钱。如果按一个大棚一年收获5万斤黄瓜的话,一年一个大棚就能多收入1万块钱。”在采访中,李玉红这样告诉记者。

“蔬菜对温度要求很高,低了容易生病虫害,高了产量又上不去,白天最适合的温度就是27℃左右。”李玉红说。利源合作社内安装的物联网能够智能监控菜棚内的温度,温度一旦超过30℃,智能平台就会自动打开空气交换机,进行降温。“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会及时通知种植户,及时采取措施。”

智能管控改变了以前凭经验种菜的局面,减少了病虫害防病率6成以上,农药的使用也相应减少。

在利源合作社的监控中心内,一个主机,两个电子显示屏,鼠标轻轻一点,菜棚内的场景一清二楚。“你看13号菜棚里的黄瓜要比7号棚里的黄瓜大一些,种植户正在菜棚打理呢。”李玉红一边演示一边告诉记者。

据介绍,物联网智能管控平台不仅仅用于对蔬菜大棚的管理,更重要的是收购商通过物联网这一平台,能够看到基地蔬菜种植的全过程,也能自主决定蔬菜的采摘范围,并监控蔬菜采摘的全程。

“‘兰陵蔬菜’打造的就是品质,就是特色,通过物联网远程监控,兰陵人在大棚内的施肥、用药等各个环节的农事活动暴露在监督之下,提升了菜农种菜的品质意识。”李玉红说。

物联网这一“电子管家”是兰陵县严控蔬菜质量,提升蔬菜效益的新手段。近年来,兰陵县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抓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强壮了“动力引擎”。在质量方面,兰陵县委、县政府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 “兰陵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命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核心,率先启动了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体系建设,村级选配了1024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构建了农业投入品动态监管、农产品规范化流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6大监管体系,努力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实现了蔬菜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质量监管全覆盖,严格做到“种放心菜、做守法者,己所不食、勿售于人”,监管工作实现了机制化、常态化、有效化。

黄瓜闯“五关” 才能上餐桌

每天早上5点多,兰陵县华凯蔬菜批发市场又到了最忙碌的时候,蔬菜批发商魏云贵正忙着为自己采购的3.5万斤黄瓜办理“准出证”。他告诉记者,这批黄瓜要运往上海江桥批发市场,“如果没有准出证,连门也出不去。”

魏云贵口中所说的“准出证”,其实是一份农产品检测报告。“只有合格黄瓜才能离开市场。如果不合格,就地销毁。”华凯蔬菜批发市场总经理胡玉才说,每辆运出蔬菜的车辆,都将进行农残检测,而这个“准出证”也成为兰陵蔬菜进入南方诸多市场的“准入证”。

“即使这样,为了保证安全,这批黄瓜在进入南方批发市场时,还得进行检测,不合格,同样立马销毁。”魏云贵也许不知道,在他购买之前,这批黄瓜已经至少作了3次农残检测。

胡玉才告诉记者,今年兰陵县实行了“基地准出证”制度,“以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基地,农产品进入市场前,基地必须进行农残检测。不合格,不得进入市场。”

除了基地自身的检测外,兰陵县各乡镇的农安中心也将对农产品进行监督检测。“一般选在采摘前,进行抽样检测。”胡玉才说,县农安办还有一个例行检测,“这是不定期抽检。”也就是说,“一根黄瓜只有闯过这五关,才有可能最终端上消费者的餐桌,只要一关过不去,就出不去。”

去年,兰陵县省、市、县三级共抽检农产品样品580个(次),合格率连续3年达到100%;基地、合作社、批发市场共进行农残速测1万余个(次),合格率达99.3%,销毁不合格农产品1.1万余斤。

塑造新平台  传播菜文化

2015年4月12日,第二届中国兰陵(苍山)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如期开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龙头企业代表齐聚兰陵。本届菜博会,参展单位707家,参会客商6000多人,参观人数达到58万人次,进一步叫响了“华夏古县•文化兰陵•天下菜园•美丽家园”口号,提升了兰陵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了“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目标,成为一届集展览展示、商贸洽谈、交流合作、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盛会。期间,兰陵县通过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集中签约25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40亿元。其中,济钢集团球墨铸铁管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让人瞩目。

平畴如织,瓜果飘香;苍山蔬菜,名动天下。一个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让兰陵闻名天下,现代农业成了兰陵县的代名词。在扎实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兰陵县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积极搭建发展平台,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该县坚持产、销“两手抓”,到目前,全县发展蔬菜专业批发市场48家;专业运销队伍发展到30万人,运输车辆5万辆,走出了“买全国、卖全国”的营销之路,稳固占据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大中城市市场。上海、苏州、杭州等17座城市蔬菜经营者中,兰陵人占到总数的2/3,由兰陵人经营的蔬菜占到需求量的2/3,并在这些大中城市成立了驻外流动党委和运销协会,由过去“单打独斗”分散经营成长为“抱团”经营,发展壮大了荣庆、北方等一批全国知名物流企业,被销地市场誉为“兰陵现象”。与此同时,兰陵县在牢牢巩固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又积极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对接北京大市场,提高兰陵蔬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兰陵蔬菜产业发展。通过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兰陵蔬菜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丰富北京市民的“菜篮子”,全力服务北京广大消费者。

为提高农民专业化组织程度,兰陵县坚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农民、推广科技、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来抓,涌现出了会宝山林果合作社、兰陵新合养殖合作社等一批科技示范社,全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789家。以此为载体,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发展县域农贸市场、乡镇物流配送中心,健全农产品购销服务体系,畅通了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大大加快了菜农增收步伐。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