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7 14:03:47
连收带打,吴祖胜家15亩直播稻只用了一个半小时
10月17日,机械手在太平镇菜吴村收割直播稻。
现场
居然有人说“种水稻真省事”
10月17日上午10时左右,在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水稻机收现场,42岁的合作社社员吴祖胜,一手拿着一把刚经联合收割机脱粒的稻草,查看是否有未脱掉的谷粒,一手扒拉着散落在稻田里的稻草,试图寻找散落在地里的稻子。
虽然手里忙活着,但看到干净整洁的机收现场,特别是看到地头彩条布上堆得像小山似的稻谷,吴祖胜的高兴劲还是溢于言表:“你看,这稻秧上的稻子脱得还真干净,地里抛撒的稻子也真少,看样子明年我们合作社得多种些这种稻,这从种到收省劲儿多了。我这15亩水稻,两台收割机一个半小时连收带打就干完了,收割费不过1200元。这要是全用人工,累人不说,费用可远远不止这个数啊!”
现状
太费工费时,种水稻不如种玉米
说起种植水稻的辛苦,吴祖胜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大家都知道原阳大米好吃,种水稻效益也还不错,但你不知道种亩大米有多费事儿。”吴祖胜向记者普及起种稻的“工序”。“育秧、插秧、收割、脱粒,哪一个环节都要大量使用人工,而现在人工成本太高,况且农忙时根本找不到富裕的劳力。比较起来,还是种玉米省点事。要不,现在原阳县除了太平镇谁还种水稻?”
经老吴一席话提醒,记者留意到,素有江北“金牌米市”之称的原阳县,近几年的确存在水稻种植面积减少而玉米种植增加的现象。
“用水困难是水稻种植减少的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种植水稻费工费时。我前几年一直在想,啥时候种水稻能像种小麦、玉米那样可以全程机械化就好了,一个人可以种几十亩水稻也不再作难了。”老吴向记者诉说。
现实
良种配良法,水稻直播值得推广
“我的这种想法现在变成了现实,这多亏了市农科院水稻所的王老师和河师大生科院的姬老师。”
在吴祖胜的引导下,记者在稻地一旁见到了在查看稻穗情况的新乡市农科院水稻所所长王书玉研究员和河南师范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姬生栋教授。
据王书玉介绍,水稻直播,就是将稻种像小麦种子、玉米种子一样直播到稻田里让其自由发芽生长,免除了育秧、插秧的环节。
“实施直播技术的关键是要选好稻种,不能因为直播缩短了生长期,从而影响稻米的品质。同时为了便于机械化收割,要求穗粒与稻秧易于分离,稻粒在稻穗上易于晾干。经过多年选育,目前我们培育了比较适合直播的品种——新稻568。你闻闻,这稻米隔着谷壳就散发出一股清香味。”说着,王所长用手剥了几粒大米放在我的手里。
记者把大米凑近鼻子,确实感觉到一股清香。
“说实话,我刚开始搞直播试验选种育种时还担心品质和产量,你刚才闻过了,新稻568的品质不比其他原阳稻差。根据统计,直播水稻亩产应该在600公斤以上,这对优质稻来说已经不算低了,我们有信心在省内推广。”面对收获情况,王书玉感到很满意。
“为了提高水稻品质,我们今年还进行了稻鳅共作的生态养殖模式,一方面,通过泥鳅摄食稻田害虫,减少农药用量,通过泥鳅觅食疏松土壤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另一方面,泥鳅粪便可以肥沃稻田,水稻生长又为泥鳅生长提供抵御敌害的天然屏障和天然饵料,可谓共生共长,互惠互利,大大提高了综合生产效益。按照每亩稻田收获50公斤泥鳅计算,每亩增收1000多元,这还不包括生态大米的综合经济效益。”姬生栋向记者简单算了一笔生态经济账。
听了稻农吴祖胜和两位水稻专家的介绍,记者也感觉到,只要选对品种和管理模式,这水稻直播生态种养模式还真有推广潜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