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动态

牛源短缺 消费增长 进口冲击

牛肉价格高位将是常态

2016-10-26 08:59:42       来源: 京郊日报    作者:刘国信

  制图 程思遥

  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结构转型,牛肉需求迅速增长,导致市场上活牛和牛肉行情一直保持坚挺走势,但由于我国肉牛生产能力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这样就出现了两方面异常:一方面,主产区为扩大销售量,追求短期利益,超常规屠宰基础母牛,导致牛源更加紧张;另一方面,企业从国外大量进口低价牛肉来填补国内市场缺口,反过来又对国内养殖业造成冲击,在双重夹击和恶性循环之下,国内肉牛养殖业不断萎缩,产业危机凸显。

  牛源严重紧缺

  市场供求失衡

  近年来,由于消费需求增加,供需矛盾突出,国内市场活牛和牛肉价格一直保持坚挺走势。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一般品种商品育肥牛价格每公斤保持在25元左右,优良品种育肥牛价格则达到每公斤28-30元,牛肉价格在经过2010年和2011年大幅上涨后,并没有因为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下滑,反而一直维持在每公斤60元以上的高位。

  据农业部定点监测数据,8月末,全国牛肉平均价格为61.77元/公斤,其中,河北、辽宁、吉林、山东和河南等主产省份牛肉平均价格为55.23元/公斤,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苏等省份平均价格为73.61元/公斤。8月末,全国羊肉平均价格为54.79元/公斤,同比仍然下降8.6%。按照常规,在烤串旺季,加之涮锅等需求,羊肉的消费量肯定大于牛肉,市场价格要高于牛肉,但目前恰恰相反,一涨一跌,充分表明我国肉牛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产业存在的短板暴露无遗。

  我国肉牛饲养业由于其成本大、周期长、风险高、效益差,逐渐萎缩。据调查,在传统的肉牛养殖地区,目前的肉牛存栏量已急剧减少,好多养牛场、养牛户纷纷退出了养牛行列,不少养牛专业村现在几乎为零。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肉牛存栏量加速下滑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便已开始,个中原因与牛的用途从耕牛向肉牛转换有很大关系。对农户来说,过去养牛既能提供生产性服务,又能作为肉牛卖掉。但现在只能作为肉牛卖掉,从经济价值上来说与养猪、外出打工相比不具优势,所以出现越来越多的弃养现象。

  相关调查显示,由于市场供不应求,2008年以来,牛肉价格的飞速上涨使肉牛主产区为扩大销售量,采取以“弑母杀青”为特征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超常规大量淘汰宰杀母牛,使基础母牛数量急剧减少,直接导致市场上牛源更加紧张,犊牛价格高涨,补栏积极性降至谷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中国母牛存栏量从3300万头减至2300万头,四年间大幅减少1000万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能繁母牛存栏量的大幅下滑,带来2010年至今国内肉牛存栏量从9657万头减少至6000万头的后果。

  进口牛肉冲击

  养殖效益缩水

  一方面是国内自身肉牛养殖产业严重萎缩;另一方面是进口和走私牛肉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专家认为,由于国内肉牛产业发展内动力不足,尽管短时间内国内的牛肉供需缺口依然需要通过进口来填补,但进口牛肉的“低价效应”也难以持久,一旦形成过分依赖,最终将丧失市场话语权,使肉牛产业走向衰落的边缘,重蹈大豆产业的覆辙。

  长期以来,中国牛肉价格低于畜牧业发达国家,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和出口亚非拉地区,出口量大于进口量。但从2010年开始,由于国内需求急剧增加,而肉牛存栏量下降,使牛肉供需缺口不断放大,导致国产牛肉价格不断上涨。近年来,国内牛肉产量每年约为600万吨,而消费在900万吨,缺口在300万吨左右,导致进口牛肉数量猛增,进口的价格优势也逐渐显现。如2010年中国牛肉价格已经达到3046.9美元/吨,远远高于加拿大与澳大利亚400-1000美元/吨的价格,但国产牛肉品质低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价格和品质的巨大差距,供需之间的缺口使我国开始从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大量进口牛肉。从2012年开始我国成为牛肉净进口国,当年净进口量达到4.9万吨,这一规模到2013年以后进一步扩大。

  相关信息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从巴西、阿根廷等国进口的冻牛肉在国内的批发价只有30-36元/公斤,远低于国产牛肉批发价58-62元/公斤,促使国内加工企业、酒店、普通居民等消费群体逐渐青睐低价高品质的进口牛肉,国产牛肉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在此背景下,走私牛肉也乘虚而入争夺市场,使国内肉牛产业受到进一步的冲击。

  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消费牛肉在900万吨左右,其中包括走私牛肉2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中国人所吃的牛肉有近四分之一来自非法途径。目前,全国牛肉平均价格大约为每公斤60元,而走私牛肉的平均价格仅为每公斤30元。巨大的价格差距,让走私者敢冒风险,屡屡触及法律底线,给消费者带来食品安全隐患,扰乱市场供需,不断挤压国内肉牛养殖业的利润空间。

  消费快速增长

  产业亟待升级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虽然国内市场对牛羊肉的绝对消费量已经很大,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今后我国牛羊肉消费结构比例将呈递增趋势。因此,牛肉需求旺盛,价格高位维稳将是常态,大力发展优质肉牛产业,将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国家肉牛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表示,目前,我国人均羊肉消费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而人均牛肉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1%,今后牛肉消费总体上仍呈持续增长态势。按照未来我国人均消费达到日本当前水平计算,我国牛肉消费总量将达到1200万吨以上,而牛肉供给需要增加一倍才能弥补供需缺口。而当前,我国正处于耕牛减少、肉牛增加、肉牛产业形成的初始阶段,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化程度低,母畜减少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而母牛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肉牛养殖种群中应该占到40%左右才能维持行业的良性发展,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恢复起来至少需要五六年时间。同时,肉牛的饲养周期通常需要2-3年,加之饲料的转化率又不经济,导致良种化程度低、生产配套技术体系不完善,这是养殖效益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

  为此,专家认为,适度规模养殖是我国牛羊生产的大势所趋。提高规模化养殖比例也是养殖成本上升、散户退出加快背景下,弥补产量缺口的必然选择。同时,要逐步减少进口,倒逼产业主动适应市场,根据消费需求提升牛肉品质,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所研究员曲春红认为,受恶劣天气、畜群重建、动物疫病和投入品上涨等影响,近年来,全球牛肉市场都面临供给趋紧问题,进口牛肉“低价效应”也难以持久。据统计,近5年国际上牛肉进出口数量平均每年约为900万吨,除中国进口牛肉外,韩国、日本等国牛肉进口需求也很大,进口牛肉价格也会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其价格优势会逐渐丧失,因此,一旦对进口形成过分依赖,最终将失去市场话语权,对于一个消费需求量极大的人口大国来说,绝不是件幸事。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