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场)马铃薯高峰论坛暨围场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现场。
本网讯 9月29日,为抓住全国“马铃薯主粮化”建设与发展机遇,推进2016年承德马铃薯主食产品及功能产业开发,提升区域马铃薯产业总体水平,承德市政府在围场县举办了为期两日的中国(围场)马铃薯高峰论坛暨围场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
本次峰会不仅邀请了我国马铃薯行业内专家及品牌电商平台嘉宾围绕马铃薯种植销售等行业热门主题进行了专题发言,还在会议同期,完成了“围场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形象升级发布、品牌授信,以及与渠道代表签约等议程,标志着承德市政府“围场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战略升级计划正式启动。
“地理标识不等于区域公共品牌”,据本次峰会“围场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升级策划团队负责人、北京天下星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胡海卿介绍,虽然围场是全国马铃薯大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县”“中国马铃薯之乡”,特别是“围场马铃薯”2009年还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但有关这个区域公共品牌的含义、使用资格以及整体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却并不十分完善。
胡海卿说,木兰围场这个地方有着几百年的皇族统治和满族文化,使这片土地充满着神秘和传奇色彩。天下星农团队基于围场马铃薯的地域和文化特征,从中提炼了“围猎、满蒙文化”等信息元素,并将这种文化元素的提炼最终注入到“围场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全套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当中。
“我们希望展现的是围场‘美丽、生态、热情、有趣’的一种感觉和精神面貌,而生长在如此神奇土地上的一颗马铃薯,一定是一颗健康的马铃薯。”胡海卿说。
为了能加强围场马铃薯行业管理和自律,本次峰会在公布“围场马铃薯”全新区域公共品牌形象的同时,也公布了一批授信使用标识的企业名单。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除承德市、围场县两级政府领导外,还有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女士、原沱沱工社CEO杜非、正大集团景瑞农业总经理李栋、京东生鲜事业部项目发展总经理孟雪冰等20多位马铃薯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农特产品平台电商正副手掌门人。
会议同期,因为围场县是我国国家级贫困县,所以作为“围场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被授信企业之一的承德硒缘功能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还与我国首个消费扶贫电商平台“1017公社”完成了入驻签约。未来双方将共同推广“围场马铃薯”这个品牌,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加快产销信息的高效对接,减少营销中间环节,提升当地马铃薯种植户的收入,促进承德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相关链接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木兰围场,历史上是清王朝最大的皇家猎苑。清代末期,随着开围放垦,作为“皇家贡品”的马铃薯才传入这里。因其生长期短、抗寒耐旱、营养丰富、口感良好,既适应北方旱作产区的气候环境,又符合“关外人”的饮食特点,一经传入,就被人们迅速接纳,并视为“保命粮”世代耕种。
90年代初,随着品种改良、技术进步,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张,至2015年已达60万亩,单产达到2500公斤,并相继建成了一批育种、研发、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围场也因此被评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全国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县”“全国马铃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围场马铃薯”被冠名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政策扶持
回顾围场马铃薯产业发展历程,每一步坚实脚印都镌刻着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莫大关心和支持。
多年来,上级农牧、水利、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累计投入我县专项资金25亿元,全面实施了现代农业、农业标准化、旱作农业、高标准农田、良种繁育等项目,产业短板迅速弥补,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通过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中科大、河北农大等院校及科研单位战略合作,围场马铃薯在科学研究、种薯繁育、技术规程研制等方面快速成长,累计完成科技立项38个,制定地方标准7项,自主选育新品种8个,示范推广新技术43项。2015年,围场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被科技部评为“全域马铃薯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区”。
县委、县政府始终将马铃薯作为富民立县的农业主导产业来培育,编制了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每年设立1000万专项资金集中培育,并整合大批涉农资金倾力支持。在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下,围场马铃薯成为农业领域的投资热点、产业成长的收益高点,引领了北方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方向。
产业现状
作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开拓创新的围场人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努力将深厚的要素积淀,转化为势如破竹的发展优势。
——1家国家级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12家现代化种薯繁育企业,15万亩标准化脱毒种薯扩繁基地,1亿粒微型种薯占全国7%的产能。围场,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研发基地和繁育中心。
——73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占河北播种总面积1/5;亩产2500公斤,超过全国平均单产1倍以上;年产量180万吨,产业产值突破23亿元。围场,正在迅速从马铃薯“种植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变。
——脱毒薯应用、机械化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控、田间智控、产品溯源等现代技术“全面推广”,建成了12万亩高标准科技示范基地、40万亩地膜覆盖基地、10万亩水肥一体化基地、1万亩有机富硒功能马铃薯基地。围场,成为全国马铃薯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集约化综合示范区。
——9家国内先进工艺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45万吨,形成了淀粉及淀粉制品、全粉、主食、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体系。培育了2个河北省著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围场,已率先走在全国马铃薯产业现代化发展前沿。
——13个产地市场遍布主要产区,60家规模仓储企业总贮藏能力近100万吨。围场,已实现从“藏薯于民、藏薯于地”向“藏薯于企、藏薯于技”的重大转变,正在努力打造中国北方马铃薯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牵头组建了“河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推广“政府+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吸纳了上千家农业经营主体带领12万薯农稳定增收。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政企产学研推一体”、“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信贷资金整合”、“有机农业、休闲农业、功能农业、电商农业同频”、“现代农业、美丽乡村、扶贫开发同步”等多种经营机制和模式,产业活力被进一步激发释放。
现今的围场,构建起了集“科技研发—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马铃薯产业体系。小小的马铃薯,催生出支撑县域经济的大产业;毫不起眼的小土豆,成了围场人发家致富的“金蛋蛋”!
发展方向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2016年围场马铃薯迎来了诸多重大机遇,铸就了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又一座丰碑。
——旱作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掀起了马铃薯产业重大技术革命。10万亩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节水、节肥、节人工;提产、提质、提效益。预计亩均增产1000公斤、增收1千元,项目区总计可增产10万吨、增收1亿元,当地人均增收1600元。巨大的红利释放,不仅让农民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为发展有机农业、功能农业创造了条件,更为山区大县发展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生态循环农业找到了新出路。
——功能农业的率先发展,为马铃薯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内涵。为提高围场马铃薯知名度和竞争力,生产出安全、优质且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马铃薯,县政府与中国科技大学、苏州功能农业院士工作站、苏州硒谷科技多方合作,计划打造国内首个“功能农业+脱贫攻坚”模式,五年内建成国内首个“十万亩功能农业(有机富硒马铃薯)示范区”,将围场马铃薯培育为全国功能农业“单品冠军”,实现由“高产、高效”向“高值、健康”的重大提升。
——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的同步创建,为产业提升增添了强劲动力。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品质农业,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机产品认证、全程质量追溯、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围场马铃薯产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全县力争到2020年发展有机马铃薯基地20万亩,实现从“田园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实施,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随着产业效益和市场占有率的逐年提高,围场马铃薯种植面积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今年达到73万亩,农户由“大田玉米”改种“马铃薯”,亩均可增收1200元。优质脱毒种薯、有机农业、功能农业、电商农业的占比逐年加大,产品销售渠道更加广泛、附加值明显提高,成为产业链上新的增值点。同时,集中连片大规模的马铃薯基地,形成了“百里画廊、万亩花海”的壮美景观,通过使农田变美景、农活变体验、民房变民宿,衍生出了休闲观光、摄影采风、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拓展了农民新的增收渠道,成为美丽乡村一道靓丽风景。
——主粮化战略的持续升温,加速了围场马铃薯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政策叠加”和“效应释放”的双重机遇,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竞相追捧。“褚橙”“柳桃”“潘苹果”的策划人胡海卿,也带领团队强势入驻,填补产业末端品牌营销策划的薄弱环节。相信不久的将来,围场马铃薯系列产品,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广大消费者面前,成为人们“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凭借东风蓄势起,站在潮头再扬帆!今后,围场将紧扣时代脉搏,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马铃薯产业为突破,推动全县农业向有机农业、功能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全面提升,为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