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菜、洗净、捆成一把把放到菜篮里,拎到集市上,吊挂在树下或摆在路边售卖。卖菜的农民不需要守摊,只需在菜篮旁标注菜价,并放一个用来装钱的袋子,全由买菜的人自己拿菜、付钱、找零,就可安心回家或下地干活。收市时,农民再去把菜钱收回。
在广西横县罗凤村,这个卖菜不需守摊、村民自助投币的“无人菜市”,已有上百年历史。
延续百年的“无人菜市”
罗凤是广西横县百合镇下属的行政村,中心村罗凤圩的一棵榕树下,一排装满青菜的篮子整齐地吊挂在一根竹竿上。菜篮里装的是一把把的菜心、大白菜。菜篮上挂着一张张纸片,纸片上歪歪斜斜写着:两元一把。旁边是用来给买菜人投币的塑料袋、布袋或竹篓——这就是传说中的“无人菜市”。
钱袋里,零散挤着很多小面值的纸币,有些甚至已从钱袋里“探出头”。但来来往往的人,从不对它们动心。
不久,一名驼背老人拎着一篮青菜朝树下走来,她把菜悬挂在树下后,就走开了。老人叫邓秀芬,76岁,本地人。20岁起,她就把菜拎到“无人菜市”摆卖。开始一把5分钱,如今涨到一把2元钱。
但过去50多年的卖菜生涯中,从不守摊的她,并没因此丢过一分钱。这也是所有在这里卖菜村民的共同经历。甚至有人晚上忘了把菜钱收回,第二天去看时,钱还一分不少。
如今,已经没有人能准确说出“无人菜市”在罗凤出现的时间,但村民普遍认为:至少有上百年。
罗凤圩年纪最大的老人——95岁的陆尔泉记得,解放前,买菜用的是铜钱,当时菜篮挂在老街巷道的墙上,旁边标好价格、挂着收钱的篓子,1到2枚铜钱买一把菜。后来,老街人流增多,“无人菜市”几经迁移,但无人守摊卖菜成了不变的习俗,并不断传承。
在村民凌发荣看来,潜意识里,村民谁也不愿意伤害“无人菜市”,大家都认为这是村里一大特色,是荣誉,不愿意让这个百年的传统毁在这代人手里。“无人菜市”成为村里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默契。
特殊的“村规民约”
即便是从外地迁来的村民,也都入乡随俗养成了“自动投币”的习惯,村里的社会治安也好得很,即使赶上集市,人员复杂,也几乎没有小偷小摸现象发生。
过去,即便是罗凤圩的大姓,也不过二三十人,扣除老人、小孩,剩余的青壮年很少。这样,要办喜事或丧事,注定单个宗族无法完成,只有不分宗族、彼此同心协力才能办到。不断互助协作中,不同宗族的村民形成了“团结”这个共同的价值观,更在互助中形成了深厚的诚信氛围。
在罗凤圩,小孩放鞭炮,不能只放三响。因为放三声响炮,暗示着这家发生了大事,他的家人正在向邻里发出求助信号。在一些商铺门口,如果刚好有进货归来的车辆在卸货,一些没有血缘、宗族关系的村民,也会上前主动帮忙卸货;有村民在打扫自家门前时,也顺带扫了邻居家的屋前或公共巷道。
作为江儿(小溪名)上游,罗凤圩还规定:早上9点前,不准村民到江儿洗衣服。因为9点前洗衣服会影响到下游其他村庄从河里取水饮用。对此,罗凤圩村民一直恪守。
罗凤圩的“无人菜市”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并代代延续。当每隔3天一个赶场日,外地人来“无人菜市”买菜时,也很自觉地投币,更不会偷拿钱,“或许受整体环境的影响吧。”村民说小时候父母就告诉他“要团结,不要分裂,不要拿别人家的东西”。
如果真有人偷拿“无人菜市”的钱或买菜不投币,会是什么结果?这要分情况:如果是小孩,由家长教育并带小孩去菜农家道歉、偿还;如果是大人偷,他在村里将被看不起——“贪小便宜,连小孩都不如”。
大人被群众“痛批”后,这家人家里办事就没人去帮忙,他就被村民抛弃了,所以菜篮子里的钱,别人是不敢碰的。
在罗凤的影响下,河对岸的榃朴村也出现了“无人菜市”。而且在广西容县、龙州等地的农村,也都存在着“无人菜市”,且持续了不短的年份。
(韦 星)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