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6 15:47:27 作者:经济日报记者 常 理
发展海洋牧场,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海产品的需求,也是恢复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原标题:建设海洋牧场 保障蓝色粮仓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空间,也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力度也持续加大,海洋牧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具有发展海洋牧场的优越条件。发展海洋牧场,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海产品的需求,也是恢复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海洋牧场
通常意义来讲,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海域内,为了增加和恢复渔业资源而人为建设的生态养殖渔场。它通过鱼礁建设和藻类增养殖营造一个适宜海洋生物栖息的场所,然后再将人工培育的种苗放养到该区域内,同时吸引野生生物资源,形成一个人工渔场。最后通过人工投饵、环境监测、水下监视等技术手段进行渔场运营和管理。建立可以人工控制的海洋牧场,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作为渔业生产基础的水产资源的稳定持续增长。
早在1965年,我国海洋农业奠基人曾呈奎院士等就已经提出在海洋中通过人工控制种植或养殖海洋生物的理念和海洋“牧场”的战略构想。曾呈奎认为,远洋捕捞和海洋农牧化是我国提高海洋水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途径,提出要把我国海域建设为高产稳产的海洋农牧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海洋牧场,但多为自发性、科学试验性建设,没有形成规模。2002年起,我国对海洋渔业进行了重大战略性调整,在沿海各地全面启动和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项目,其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开展海洋牧场建设。2006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提出,要“积极推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建立海洋牧场示范区”。
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加大对海洋牧场支持力度,并带动了地方各级财政对海洋牧场的投入力度,我国海洋牧场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超过8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近7亿元。全国建设人工鱼礁2000多万空立方米,礁区面积超过11万公顷。
2015年5月,农业部组织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活动,将通过5年左右时间,在全国沿海创建一批区域代表性强、公益性功能突出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不断提升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水平,积极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民增收。
海洋牧场有何用
近年来,随着捕捞技术及捕捞效率的极大提升,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传统渔场出现了无鱼可捕的尴尬局面。
以舟山渔场为例,原本渔业资源十分富饶,但是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处在“荒漠化”的边缘。面对这一现状,舟山市在嵊泗、东极、朱家尖白沙等3个海洋牧场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使得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有所改善,乌贼、石斑鱼、条石鲷等数量均有回升。
在山东,崂山湾海洋牧场累计投放了人工鱼礁块体10094块、废旧渔船200艘,在600公顷海域内形成10万空方的人工鱼礁区。据项目负责人周毅介绍,海洋牧场建成后,使生产力较低、鱼类较少的泥沙环境变成生产力高、鱼类较多的岩礁环境,补充近海渔场的生物资源量。礁体上附生的藻类还可消耗氮、磷,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减少赤潮发生。
据了解,山东省通过对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鱼类资源调查表明,人工鱼礁区的鱼类种类数比对照区增加了1.8倍,平均数量和平均质量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3.5倍和1.9倍。
“通过海洋牧场建设,可有效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缓解捕捞强度过高和渔业资源利用过度的压力,推动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海洋牧场还可以推动渔民转产转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拉动就业等,有利于渔区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农业部渔业渔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我国拥有42亿亩的大陆架渔场,其中浅海滩涂面积就有2亿亩,目前我国海水养殖面积约3000万亩,仅占浅海滩涂可利用面积15%左右,水域滩涂利用空间和潜力很大。推动海洋牧场建设,不仅能够为我国渔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让“蓝色粮仓”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为人类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蛋白质。据农业部渔业渔政局局长赵兴武介绍,2015年我国水产品总量达到6690万吨,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三分之一的优质蛋白。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对于保障海洋这个“蓝色粮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洋牧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首先要对该海洋区域进行生境建设,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改造滩涂等措施为鱼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繁殖和索饵环境。其次是目标生物的培育和驯化,采取人工育苗和天然育苗相结合,扩大种苗培育数量,通过生物工程提高种苗的质量,建立种苗驯养场,从采卵、孵化直至育成幼体,实现规模繁殖、优化选择、习性驯化和计划放养。
从世界范围看,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海洋牧场建设。日本从1977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战略,经过近40年的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万亿日元(约合600亿元人民币),1/5以上的近海海域已经建成为海洋牧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当前维系日本沿岸渔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我国海洋牧场目前形成了4种主要形式:一是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以大型海藻场营建、人工鱼礁投放和海洋生物增殖放流为手段,以渔业资源养护、海域生态环境修复或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为主要目的;二是增养殖型海洋牧场,以增殖渔业或海珍品的种苗繁育和养殖为主要目的,增养殖品种多样,技术水平和复杂程度各异;三是休闲观光型海洋牧场,随着休闲渔业的兴起而出现,以休闲垂钓和旅游观光为主要目的,是海洋牧场功能的最新拓展;四是综合型海洋牧场,一般兼具多项功能,常见的是在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开发休闲垂钓功能,或在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开发休闲观光功能和鱼类增养殖功能。
专家建议,在海洋牧场建设类型上,要更加侧重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直接受益的、以贝类底播、增殖放流等为主要形式的增养殖型和休闲型海洋牧场建设,适度推进以人工鱼礁、“海藻床”等为主要形式的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同时,将目前正在采取的增殖放流、底播增殖、人工鱼礁建设等资源养护增殖措施以及浅海筏式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现有养殖生产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尽可能纳入海洋牧场建设范畴,把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渔业增殖业,作为今后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加以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