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动态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启动

2016-05-09 14:19:20       来源: 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长亮

  本网刊 5月8日,山东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联合召开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启动大会,安排部署“十三五”时期创新团队新一轮建设任务。山东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金宝,省财政厅副厅长窦玉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山东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金宝

  王金宝在讲话中认真总结了山东省“十二五”期间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与经验,他指出,2010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五年来,先后建成了玉米、蔬菜、水果等22个创新团队,涵盖农产品种类63个,约占全省主要农产品种类的76%,创新团队建设的数量、规模和覆盖范围都居全国前列,不仅在科研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管理、运行和投入机制创新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归纳为“四个一批”、“四个创新”。一是解决了一批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创新团队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难题,研发制定技术措施,依托综合试验站积极开展对农服务,梳理解决了各大产业急需的技术难题100多项。创新团队联系了60多个产业重点县,建立了118个综合试验站,指导建立了300余个试验示范展示基地,专家赴生产一线指导万余人次,解决了一大批农民群众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二是培养造就了一批科研创新人才。创新团队聚集了省内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尖端人才,通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岗位专家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通过与其他岗位专家相配合,有效拓展了岗位专家的研究领域,提升了科研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组建自己的科研队伍,带动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技术人才。创新团队已经成为凝聚农业专家人才的“平台”,成为各类专家施展才华的“阵地”,也成为培养锻炼农业科技人才的“摇篮”。“十二五”期间,22个创新团队共凝聚专家319人,涉及100多个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带动2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广泛参与。部分专家被推荐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张吉旺、魏珉等5名创新团队成员被推荐入选到国家体系,成为“国家队”成员。三是创新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模式。创新团队结合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实际,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团队+”科技服务模式。在对农公益服务上,采取“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模式,每年及时向社会发布《技术指导意见》;在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上,采取“创新团队+企业”、“创新团队+合作社”等模式,为推动产业化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服务政府决策上,采取“创新团队+产业”的模式,通过产业大数据分析研究,发布《产业经济分析报告》,及时向政府部门提供产业发展建议。五年来,创新团队建成产业发展大型数据库9个,累计向省委、省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提供产业发展建议120多条。四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十二五”期间,22个创新团队共审定新品种76个,创新种质4000余份;研发新技术113项,新型肥料、药剂107种,新型机械24台(套);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省级科技奖励18项,专利339项。小麦创新团队培育的“烟农5158”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棉花创新团队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高地隙自走式多功能棉田管理机,填补了国内同类机型空白等。

  五年来的实践表明,创新团队建设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管理创新,是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的成功探索。一是创新了管理体制,有效盘活了农业科技资源。创新团队在不改变现有管理体制的情况下,打破了部门界限、行业壁垒和专业差别,把分散在不同单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专家人才组织起来,建立起了多专业、多学科纵横联合、协同创新的新体制,实现了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全产业链条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技术服务体系,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应用。二是创新了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创新团队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了源于生产的立项机制,紧紧围绕生产一线难题和产业发展瓶颈,在调查研究、梳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团队建设任务规划和年度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和中试熟化,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产业相脱节、研发与推广“两张皮”的问题。同时,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密切与行业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开展社会化服务和应急性服务,有力地支撑了各大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创新了人才培养机制,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创新团队建设坚持以生产服务和推广应用为重点,以生产成效论英雄,淡化论文和成果,让“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树立了鲜明的人才培养导向。通过建立绩效考评和动态管理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动态调整,“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大家工作中有压力、有动力、有激情,既增强了配合协作意识,又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带动了大批生产一线和基层科研人才的成长。四是创新了保障机制,有效探索了财政支农的新模式。多年来,省财政厅对创新团队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不但连年增加专项经费,而且在经费投入机制上也开展了有益探索,特别是任务量一次核定、连续支持的方式,既稳住了科技人员的“心”,又较好地解决了科研人员跑项目、争经费、耽误时间、耗费精力的问题。近两年,在全面削减发展类项目资金的背景下,省财政继续加大对创新团队建设的投入力度,今年专项经费达到8100万元。

  王金宝强调,“十三五”期间,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做好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意义重大。从宏观层面看,“十三五”期间农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很艰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很迫切。要通过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破解资源环境的紧箍咒,化解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靠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从农业科技工作的层面讲,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也十分迫切。新一轮创新团队建设要着力解决山东省农业科研水平不高、实用型成果少,特别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在构建科研创新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结合上有更大发展、更大作为。从创新团队建设的层面来看,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提高农业科技要素供给效率既是客观需要,更是时代担当。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要求,强化问题导向,不断提升团队建设的水平,为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增强农业科技驱动能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挥更大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创新团队的自身建设问题,王金宝要求,要强化四个意识:一是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提高团队建设的绩效。要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大局出发,把创新团队当成施展自己专业才华的平台,以高度的责任心,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团队建设与本职工作的关系,积极争取依托单位的支持,保障充足的时间与精力从事创新团队的工作。要按照团队建设的任务书和时间表,强化责任考核,完善评价机制,要多角度、宽视角,做到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团内考核和团外考核相结合,管理机构考核和用户评价、三方考核相结合,以实干求实效,凭实绩论英雄。要通过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最优秀的人才吸纳到团队中、保留在团队中。各行业管理部门要注重加强对创新团队建设的管理与服务,注意多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多向团队专家提供产业政策信息,并注重收集问题,为创新团队提供研发指导服务。各依托单位也要加强对创新团队建设的组织领导,在仪器设备、实验条件、试验示范基地管理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为创新团队提供优质的服务。二是要强化团队意识,切实增强创新团队的凝聚力。首席专家要有创新性、引领性,岗位专家要突出技术性、全面性,试验站和示范基地的科研队伍则更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岗位与岗位、岗位与综合试验站之间要密切配合,形成体系,不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特别是产业经济岗位专家要发挥好作用,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动态,以产业为纽带,促进上下左右有效衔接。同时,各创新团队还要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动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要注重加强与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的协调配合,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联合开展产业调研和对策研究,共同做好决策咨询服务。三是要强化进取意识,多出快出关键技术成果。要以打造全省农业科技制高点为目标,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研发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一批真正的大专家。四是要强化纪律意识,管好用好财政专项经费。要加强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效益。不能把创新团队的经费挪作其他项目使用,更不能拿其他项目的工作代替创新团队的工作,多头交账。要经得起审计,不能有侥幸心理,各依托单位也要加强监督管理。

  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省淡水研究院、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首席专家所属建设依托单位的负责同志;26个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各分团联络员、省农业厅理论调研组成员参加会议。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