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9 11:11:20 来源: 新华社 作者:范世辉
山西运城农村长大的张书华是北京一所大学的研究生。然而,他的大部分研究生生涯却要在河北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度过。
“出生在村里,好不容易考上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了,却又要在村里过将近3年。”张书华的很多好友觉得搞笑。
张书华所在的村庄,是河北南部曲周县一个叫王庄的地方。这里,有中国农业大学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建立的“科技小院”——其实就是普通的农家院落挂个牌子。除了每年冬天农闲时短暂到北京学习,张书华要在这里按要求读书、实验完成学业,向农民推广科技种田。农业大学的老师会不定期过来指导他的学习,同他一起推广农业科技。
中国农业大学老师张宏彦介绍,目前,农业大学已在全国建有74个类似的科技小院,涉及粮食、瓜果、蔬菜、茶叶、棉花等多个领域。
曲周县地处黄淮海平原腹地。1973年,老一代“农大人”等响应国家治理北方盐碱地号召,在曲周最苦最穷的张庄大队安营扎寨改土治碱,使昔日的盐碱滩变成米粮川,培养造就了两位院士、两位校长以及一大批专家教授。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再次牵手曲周县,在当地建设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为方便农民获得实用科技,第一个科技小院在高庄诞生,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常驻小院,为农民提供面对面交流和指导。如今,曲周县已有4个科技小院。
张书华是今年3月16日正式入驻王庄科技小院的。“这么大院子只有我一个人住,刚来时晚上害怕,天一黑就去锁大门,看门窗上贴的剪纸都感觉像恐怖电影里的镜头……”张书华说起来有些腼腆。作为独生子的他,在家连碗都没刷过,到了科技小院后开始自己买菜做饭,“不会做就‘问百度’,第一次做的西红柿炒鸡蛋,炒完总觉得缺点什么,傻乎乎地又放根辣椒进去。”他笑道。
为尽快熟悉村民,张书华每天都要看上届师姐留给他的王庄村农户分布表,一有时间就到村民家聊天。“聊科技种田、家庭琐事,啥都聊,全村200来户人家,已经走了60来户。”他说。
到村里后,张书华天天都要到地里转。“前些天主要是关注农民追肥灌溉,现在主要是看小麦病虫害。白粉病、赤霉病快要高发了,得提醒农民及时防范。”他说。
张书华是第五届入驻王庄科技小院的学生。第一届学生黄志坚来自广东佛山,曾以“一个人、一条狗、一个村”的故事在他们师弟、师妹中闻名。“小伙子虽是城里人,但来了后入乡随俗,穿的衣服也和我们一样露着窟窿。他整天泡在田间地头,村里每块地都知道是谁家的。大家喜欢他,后来非要选他当村支书。”村民王俊山说。
科技小院在当地主要开展深耕深翻、良种推荐、测土配方、宽幅播种、精量播种、春草秋治、水肥后移等技术推广。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带着投影仪到各村集中培训、组织农民进行田间观摩、书写田间科技小黑板、手把手地指导交流……
如今,王庄村近200户人家全部改变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种地习惯,周边村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走上了科技种田的道路。
当地农民种麦子的习惯是过了正月十五就开始浇地,年后要浇两次。科技小院建立后,提出过早浇水只会让麦子长个头不长穗,要“水肥后移”,浇一次就行。“个别胆大的一试,不仅节省了浇地成本,产量还大幅提高,如今,全村人都按科技小院说的浇地了。”村民王拥军说。
“春草秋治也让我们很受益,原来都是春天草长得和麦子一样高了才打药,他们来了后让秋天草刚刚露头就打,既方便,又管用。”村民李宝臣说。
科技小院入驻前的2010年,王庄村年粮食亩产量为932公斤。2011年科技小院入驻后,不断探索推广农业新技术,到2015年,当地的年粮食亩产量已达1331.4公斤。